APP下载

机制设计内涵文献分析

2023-01-05王小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设计者参与者机制

□文/王小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提要]机制是制度、体制建设的基础。本文简述机制设计理论的缘起,梳理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对机制设计理论内涵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指出“权力”因素的存在是该理论在治理领域和经济领域运用的重要差异,需要从三个角度开展深入研究。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赫维茨提出“激励相容”的概念,标志着机制设计理论正式建立。机制是信息交流和资源分配的系统,机制设计是博弈规则的设计。与从经济制度出发解释和预测制度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结果的经济理论不同,机制设计理论从期望的结果和社会目标出发,研究如何设计一种机制来实现既定目标,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准确显示出机制参与者偏好的真实信息。机制设计理论因具有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的特点,能够简化复杂问题、引导博弈方向,最早应用于经济问题的解决,后逐步扩展到法律、政治、管理等领域,对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在西方政治科学的研究中,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框架构建、基本假设修正、拓展应用范围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比了不同类型机制实现期望目标的程度。本文着重考察机制设计理论的英文文献,以期刻画出机制设计的内涵,并为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此外,由于机制设计理论产生于经济学领域,其发展也是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汇集而成,机制设计理论的运用需注意比较不同领域的环境特征和差异。

一、机制设计理论缘起

机制设计与市场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大论战,争论的双方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一是机制如何形成;二是理性计划是否可以改善市场。

机制产生和发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发形成,主要表现形式为自由市场;二是理性设计,主要表现形式是计划。一方面以哈耶克和米塞斯为代表的学者与古典经济学派一脉相承,其更倾向于机制是自发演化而成的,强调“看不见的手”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积极影响,并且认为计划不能取得与自由市场同等的成功。他们从信息和激励两个角度对计划经济做出批判,从信息分散角度来看,计划经济下中央计划者汇集所有信息的成本太大,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完成;从激励角度来看,个人没有显示真实信息的动机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以兰格和勒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计划在经济大萧条中的表现甚至已经超过了市场,中央计划不仅可以复制自由市场的成功,而且可以纠正严重的市场失败。兰格(1936)提出了在中央计划下,为了实现“以最优方式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企业目标,中央规划局须强加于企业的两条规则:第一,统一规定每个工厂生产要素和产出规模的组合,以使平均生产成本最小化;第二,规则取代企业自由进入或退出,以保证生产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相等。勒纳(1934)将规则重新表述为“每个生产者必须以最低的总成本生产他正在生产的任何产品”,并通过比较完全集体主义社会和完全资本主义社会对就业、垄断和收入分配三大问题的解决,提出一种有效和民主的“可控经济”,强调了政府在实现社会福利中的责任,并主张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减少计划者所需信息。

然而,赫维茨却认为由于两者争论的关键概念缺乏通约性、对核心概念界定不清。赫维茨批判吸纳双方观点,认同哈耶克信息分散、有限理性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市场是有边界的,在一定条件下中央计划可以发挥纠正市场的作用。关于“政府中央计划是否可以产生积极作用”的问题,众多经济学家认为取决于两个假设条件:一是关于行为者数量的假设,当市场中有大量买方和卖方时,市场是最好的机制;二是关于外部性的假设,当没有明显的外部性时,即成本与收益几乎完全内化,市场是优先策略。当这两个假设不成立时,计划可以改善市场。

机制理性设计的方式有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两种。第一,以直接方式进行社会选择,其基本假设是存在完全理性的中央计划者,预先知道其他行为者价值排序和最优选择方案,从而通过颁布法令直接实现最优结果,但由于信息搜集成本过大,这一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在现实资源配置过程中无法实现。第二,通过间接方式进行计划,其基本假设是信息不对称和经济理性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机制设计者无法预先得知最优结果;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导致其故意隐瞒真实偏好,在博弈决策中策略性地发出与真实情况不符的信息,从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为了避免资源配置扭曲,要求计划者设计一种能够显示行为者真实需求的间接机制,达到与直接机制相同的资源配置效果。机制设计理论对此进行了探索。

二、机制设计的内涵

根据赫维茨对机制的界定,机制是一种通信系统,系统的信息中心对分散在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并根据参与者显示的信息分配资源。机制设计是围绕信息博弈而设计的规则,机制执行的结果是信息博弈的均衡结果。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在机制设计者与参与者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如何激励机制参与者显示真实信息。

(一)机制设计构成要素:目标和利益相关者。机制与目标和环境相匹配,所有机制设计活动都围绕特定的目标展开。尽管机制的目标多种多样,但可以归结为两个元目标:一是公平,二是效率,两个目标的极端形式互不相容。赫维茨在对“自由市场机制”和“中央计划经济机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绝对公平和最优效率的目标之间存在固有矛盾,不可能在同一经济体中同时实现。在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中采用差异性分配机制已成为共识,将公平和效率两个元目标按照不同权重进行组合,形成引导机制设计方向的目标。

机制设计中的利益相关者有两类:一是机制设计者;二是机制参与者。一般而言,假设机制设计者的目标与社会利益最大化目标相一致,而机制参与者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设计者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下:(1)机制设计者要明确机制设计的边界。机制设计适用于解决自发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如公共物品供给、垄断、收入再分配等非完全竞争环境。而在完全竞争环境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机制。(2)机制设计者的偏好决定机制的目标,是机制设计的起点。(3)机制一旦形成,就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机制设计者的性质,沿着一定方向运行而不受机制设计者的控制。(4)由于机制调整的成本高昂,机制设计者不能依据自己的偏好随意对机制进行调整。(5)与机制参与者相比,机制设计者总是处于信息劣势,难以获知所有参与者的全部个人信息。

机制参与者也可表述为代理人,在某些机制中有专有名称,如在拍卖机制设计中称为竞标人、在组织内部机制设计中称为单元。参与者是机制中的实际博弈者,具有以下特征:(1)机制参与者是理性自利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2)机制参与者经济自由,导致集体决策所需信息分散,即决策的关键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机制参与者之间。(3)机制参与者具有谎报自己偏好的倾向,当某一资源供给量既定时,参与者倾向于少报自己的需求,从而在不减少资源享用的条件下减少费用缴纳;当需缴纳的费用既定时,参与者倾向于高报自己的偏好,从而在无需多缴纳费用的情况下享用更多资源。(4)参与者的私人信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代理人可以采取不被委托人注意到的行为,如道德风险或隐性行为;另一类是代理人拥有被委托人忽视的成本或估价信息,产生逆向选择或隐性知识。(5)在特定机制设计环境中,机制设计者与机制参与者可能重合。如,Maskin(2008)在举例说明机制、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时,提及买卖合同签订过程中机制设计者是买卖双方,期望的结果是卖方与买方收益均最大化,此时机制设计者同时也是机制参与者。

(二)机制设计原则。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必要条件。第一,“参与约束”,又称“为个人理性约束”,是经济理性人决定是否参与某一机制的必要条件,即当经济理性人具有选择是否参与某一机制的自由时,只有个人不因参加某一机制而利益受损,才会决定接受某一机制的约束。第二,“激励相容约束”是机制参与者显示其真实信息的必要条件,即参与者因如实显示他的私人信息而获得收益。激励相容的机制使参与者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是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相容。

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的区别在于,机制参与者是否直接向一个信息中心汇报自己的真实或虚假的偏好。在直接机制中,参与者向机制的信息中心汇报自己的偏好信息,再按照预先规定的社会选择函数分配资源;在间接机制中,参与者不向机制的信息中心汇报私人信息,而是让机制参与者在一定规则框架下互动,并使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评估决定要采取的行为策略。无论是直接机制还是间接机制,都将依据参与者显示的真实偏好信息分配资源,机制运行的结果相同。显示原理可视为是激励相容的结果。

激励相容和显示原理关注的是如何使期望的结果成为某个机制的均衡结果,但忽略了设计的机制是否存在其他均衡结果。执行理论对此做出了探索,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某机制有多个均衡结果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保证其中一种均衡结果被执行而其他均衡结果不执行。从机制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机制是可执行的,那么机制运行的均衡结果正是机制设计者所期望的。Maskin(1979,1999)研究了直接机制执行的条件,认为在至少有三个人的条件下,单调性和无否决权是纳什均衡可执行的充分条件。

三、机制设计理论与治理现代化

赫维茨吸收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大论战”双方观点的精髓,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在信息分散、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从期望的目标出发,寻找一种能够实现既定目标的机制。后经以米尔森、马斯金等为代表的学者持续完善,形成了以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和执行理论为基本要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核心是如何激励理性经济人显示其真实信息。机制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机制目标、机制设计者和机制参与者三部分,机制设计需遵循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和执行理论三个原则。

机制设计理论已在治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公共物品供给、投票机制设计和市场规制等主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需注意,与经济领域的问题相比,治理领域的问题还受到“权力”这一因素的影响,围绕“权力”要素的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权力如何影响机制设计环境和构成要素有待进一步研究。与经济领域中的机制设计问题不同,治理领域中的“权力”要素会削弱机制设计理论中经济理性人自由参与、自主选择、自愿执行的假设条件,并限定了机制设计者和参与者的主体范围、关系结构和沟通方式。二是在描绘我国当前权力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目标、机制设计者和参与者、机制设计原则等角度分析我国权力运行机制的特点,甄别转型时期相互矛盾的机制,剖析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运用与时俱进的机制设计理论对当前权力运行机制进行重塑。三是描绘我国权力运行机制的变迁轨迹,从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和执行理论三个机制设计原则的角度来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权力运行机制的质量,并分析权力运行机制变迁的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设计者参与者机制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