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2023-01-05罗娅妮胡龙霞朱雅杰
罗娅妮,胡龙霞,阮 君,朱雅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腹部肿瘤科,湖北 武汉,430022)
抑郁症是目前临床常见精神疾病,预计到2030年将列为疾病负担首位。祖国医学多将其归为“情志病”范围,最早的阐述可追溯到古籍《黄帝内经》。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快感缺失、情绪低落、睡眠紊乱、精神萎靡、自我评估能力低下、认知功能障碍等[1]。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发病率达2.8%[2]。一方面,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药物应用种类少且副作用大;另一方面,抑郁症对患者及其照顾着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西方国家预测对于抑郁症的疾病支付负担到2030年将位列首位[3]。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具备独特见解,本文试从抑郁症与中医的关系出发,从中医藏象角度探讨抑郁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型以及常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思路。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并无相关病名的详细记载。中医认为,抑郁症属“情志病”范围,常见于“癫”“脏躁”“百合病”“奔豚”“梅核气”等病症/证[4]。传统医学对抑郁症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在医学概念中首次引用“郁”的名称[5]。“郁证”作为医学病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医学正传》中。此外,张景岳认为《内经》所提出的“五行之郁”和“情志之郁”是不能一概而论、并为一谈的:“凡五气之郁...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此因郁而病也”。五气之郁是指因病导致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后致郁。情志之郁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与前者相反,是因郁而致疾病。从现代医学描述看来,抑郁症多采用后者的概念,认为该病多由情志异常所致。古代医家喜从五脏探讨疾病关系,其中从肝论治抑郁症者居多,且均取得不错疗效。
1.2 抑郁症的证候分布特点
目前,关于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名称各不相同,且因个体间差异大,难以达成共识。许乐思等[6]统计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文献发现,70.64%的抑郁症的临床证型与肝郁有关,占比最高的两种证型为:肝郁气滞(36.45%)以及肝郁脾虚(34.19%)。尹冬青等[7]检索了近2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抑郁症前4 种常见证候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郁痰阻、肝郁气滞以及气滞血瘀,并且经过对所有纳入文献的频数分析发现,肝(56.89%)是抑郁症最常见病位。柯丽华[8]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发现肝气郁结型(15.48%)、肝郁脾虚型(13.24%)及心脾两虚型(11.00%)为抑郁症最常见证型。谈荣珍等[9]针对76 篇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在抑郁症、卒中后抑郁和女性抑郁症中,肝郁气滞证最为多见;在老年以及更年期抑郁症中,最为常见的是肝郁脾虚证。从当代医家研究抑郁症的证型可知,抑郁症的论治多与肝脏相关,肝郁气滞在所有证型中占比最高,因此,从肝郁角度探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3 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古代著名论著《医碥》记载:“郁而不舒,皆为肝木之病”。《石室秘录》亦有记载:“郁者,未有不伤肝也”。由此可见,探究郁病,不可不从肝入手。张学文[10]国医大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肝气郁结,疾病日久脾虚而生痰,亦可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瘀。辨治抑郁症,主张全程治以疏肝解郁为主,又根据本病的病机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分早、中、晚三期论治,即早期强调疏肝解郁,中期配合健脾化痰,晚期配合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杜捷等[11]认为,肝郁不舒是该病的主要病机,肝郁气滞贯穿着疾病始终,主要是因为情志失于调畅,从而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所出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继而产生其他脏腑的病理改变。钱占红教授[12]认为该病的核心病位为肝,同时与心、脾紧密相关,基本病机是气郁、气虚,且以虚实夹杂证多见,肝郁脾虚为其主要证候类型。从以上医家论述可知,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且不可忽视五脏为一整体,应强调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整体论治。
2 中医特色护理
2.1 五行音乐疗法
抑郁症的中医护理主要依据宏观、整体、多元的中医思维,重视情志、环境、饮食等多因素调和。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五音配五脏各有所益,角音属木,入肝,以3-mi 为主音。聆听角调乐曲,通过听觉神经和皮肤窍穴直接作用于肝经,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13]。王一心等[14]采用角调音乐疗法,1次/d,每次半小时,配合药物及针刺疗法和生活护理,显著降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疗效较好。高瑜聪[15]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32 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五行角调音乐《中国传统五行音乐·正调式·角调》干预,2 次/d,每次半小时,分别在午休前和睡前进行,疗程为4 周,结果显示干预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减轻症状和体征,且未出现不良反应。一项meta 分析研究[16]显示,五行音乐疗法可作为一种辅助护理措施,来用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和提高睡眠质量。中医五行音乐是祖国传统的怡情养性保健之法,在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基础上,五行音乐疗法是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治疗手段,且操作安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可作为一种中医特色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治疗康复。
2.2 艾灸疗法
隔药饼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能调整推动气血运行,促进阴阳平衡,达到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是集众多优势的三位一体(穴位、药物、热力)的治疗方法。于树静等[17]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隔物灸结合情志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给药,取穴鬼眼四穴,药物包括柴胡、茯苓和白术。干预4周后,2 组均能降低患者孕酮的水平,但是隔物灸及中医护理组降低的更明显,隔物灸为临床治疗产后抑郁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一份meta 分析研究[18]显示,艾灸治疗抑郁症有效率高于未实施艾灸的其他治疗方法,可起到温经散寒、行气和血、扶正祛邪的功效,温热刺激可激发高级神经中枢整合,产生如褪黑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达到恢复生理功能,改善抑郁症相应症状的目的。
2.3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疗法具有双重作用,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透入皮肤肌肉,促使经脉气血运行通畅,调整脏腑机能从而治疗疾病。邓旭等[19]采用穴位敷贴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主穴包括内观、神门和太冲穴,配穴则根据临床辨证取穴。治疗一个月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低于单纯经颅磁刺激治疗,且研究者发现,穴位敷贴疗法相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对轻度抑郁症效果更好。子午流注是根据人与自然环境结合为基础的中医理论,结合十二条经脉流行次序及其气血流注规律,配合五行、阴阳、地支等理论而形成。张元春等[20]探讨运用子午流注纳支法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抑郁症失眠,穴位选择内关或神门或神阙穴,坚持4 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发现基于子午流注纳支法的穴位敷贴可改善患者失眠状况,且临床疗效较好。由此可见,穴位敷贴可作为辅助手段用于治疗抑郁症及伴随症状。
2.4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利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穴的一种简单的中医外治疗法。傅祎俊等[21]采用耳穴压豆联合心理疏导缓解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耳穴取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胃、脾、肾等,每天按压4~5 次,每次1~2min,治疗1 个月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且临床症状和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中医认为脏腑经络与耳穴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云飞等[22]选择神门、心、肾、垂前、皮质下进行耳穴埋豆,观察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状况和血清5-羟色胺水平,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后4 周后试验组睡眠时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清5-羟色胺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耳穴压豆在轻中度抑郁伴失眠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苏金哥等[23]研究也显示耳穴压豆可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情况。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实施耳穴压豆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缩短患者的入睡时间,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总体优势显著,具备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2.5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常用来缓解压力,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逐渐在抑郁症患者中得以应用。任莉丽等[24]采用穴位按摩联合正念认知疗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穴位按摩头部选择四神聪、玉枕、百会、上星等;面部选择阳白;腿部选择三阴交;躯干选择日月、肝俞、期门;足部选择太冲、申脉,运用指揉法进行按摩,按摩时间为30 min,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干预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邓均[25]研究也发现按摩内关穴、外关穴和合谷穴能显著降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穴位按摩,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小结
祖国医学中关于抑郁症的治疗经验源远流长,具有殷实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位在肝脏,在论治时必须结合心、脾、肾等脏以及痰、淤等病理因素综合辨证。该病的主要病机在于肝失疏泄致肝气郁结,郁结日久,继而产生痰结、血瘀、火热等病理产物,阻滞脉道,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西医在单靶点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多靶点、多因素所致抑郁症的治疗,中医采用君、臣、佐、使配伍中药方剂,同时可配合耳穴、按摩等特色疗法,可起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中在治疗抑郁症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取长补短,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