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瑜伽饮食异化及对现代人合理膳食的启示

2023-01-05陈梓惠栗燕梅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2期
关键词:素食瑜伽饮食

陈梓惠 栗燕梅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根据《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可知,虽然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比2014年有所增长,然而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却分别上升至35.0%和14.6%。《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截至2021 年末,我国拥有体育场地397.1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41m2。虽然比上一年的数据有所改善,但国人拥有的体育场地仍然非常有限。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温饱已不再是多数人要解决的问题,营养过剩成为人们健康的新挑战,人们对健康饮食、运动休闲的需求大大超出社会已有水平。健康饮食和占用场地小的瑜伽便是极好选择。

我国现有的瑜伽研究较少且片面,大多从理论上探讨瑜伽食物的分类,悦性食物的益处及瑜伽对人的身心灵的作用,其次是用实验法探究瑜伽对特殊人群的作用。刘兰娟[1]发现,瑜伽对健身作用和教育意义的简单介绍及其深度探究的缺乏,是我国瑜伽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王玲伟[2]提出,如今文献的瑜伽理论概述不够系统,瑜伽文化的综合价值、瑜伽中国化等更细致深入研究是瑜伽领域现在急需的。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半结构访谈法,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瑜伽饮食异化的原因及特点。为我国瑜伽领域的深入研究,瑜伽文化的丰富,我国大众饮食结构的调整尽微薄之力。

1 瑜伽饮食异化

异化是哲学和社会学名词,不同时代存在着对它不同的见解。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产品变成了异己力量,再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刚开始为我所用,后来固定思维,禁锢思想。瑜伽是哲学的一部分,萌生、发展于印度。印度哲学、宗教是一个庞大的相对独立的体系,传统瑜伽及其饮食会相应地和神灵有一些关系。但无论瑜伽体式,还是瑜伽饮食,都是当时人们追求健康快乐,摆脱痛苦的修行方式。

虽然现代科学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先进不少,但仍有许多人把瑜伽、饮食与古印度神秘色彩捆绑在一起。他们或被各媒介传播的照片和简介误导,或通过自己片面认识而产生误解,或受西方传播来的饮食文化影响,认为瑜伽饮食就是纯素食,是西餐中的沙拉模样,是减脂餐等。还有部分保持传统思想的人说瑜伽饮食方式太素了,没有营养。经过访谈发现,部分瑜伽练习者虽然知道瑜伽提倡素食,但会过度想象素食的可怕情景,从而出现对瑜伽饮食的抗拒心理,认为自己必须吃肉,无法接受没有肉食的生活。有些人表示刚开始以为瑜伽饮食就是纯素,只吃蔬菜,自己尝试过一段时间,于是产生素食可以减肥的想法和轻度厌食的症状。

瑜伽是古印度文明成果,很可惜文化没有延续下来,现在流传的瑜伽文化很多都有西化特点,而且跨地域传播,如果没有跟一个资深瑜伽师学习的话,很难领悟饮食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过于片面。还有人提出如果自己练瑜伽,就会想要模仿瑜伽师的饮食方式,认为这样能够使自己自律,但如果有新的知识输入就可能不会固化思维,认为瑜伽饮食就是固定某个样式的。因此,瑜伽饮食异化是从“瑜伽赞美的食物在传统瑜伽文化中是人们赖以生存并有助于修行的物质”到现代认为“瑜伽饮食就是纯素食;练瑜伽就必须素食;瑜伽饮食就是口味清淡,搭配均衡,有助于保持健康”等的变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对传统瑜伽文化不同程度的吸收、同化,最终适应自己国家发展的过程。

2 瑜伽饮食异化原因

任何文化都会经历传播、交流、融合、互动、冲突,才能持续传承与创新。这样的过程又以各民族之间对文化的多样性、相似性与差异性的认同与尊重为前提。跨文化传播是双方以彼此都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进行准确地沟通,从而形成良好互动与新文化。如瑜伽饮食从印度传向西方和中国,在跨地域传播过程中经历撞击、吸收、改造、融合、同化5 个阶段,期间可能出现冲突化、分级化、同质化、融合化、本土化等不同异化结果[1]。

2.1 传统瑜伽饮食由来

传统瑜伽起源于古印度,位于喜马拉雅山与锡兰围成的大三角形地域。这里适合野兽栖息且常遭受天灾,生活于此的印度初民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因此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宗教观念和带有戒欲、宗教、苦行等特点的瑜伽,以摆脱自然带来的痛苦。印度人对自身文化相当自信,宗教信仰使他们坚信自身产出的文化的可靠性。瑜伽成为崇拜神,接近神,摆脱痛苦,提炼灵性,修炼成“梵我合一”的一种方式[3],是宗教、哲学和修炼实践的融合体。

瑜伽哲学把人分为纯质、激质、翳质三种品性,信仰、饮食均归因于人的品性。食物选择方面传统来说,翳质者选择肉类、甜腻类食物;激质者选择洋葱、辣椒等刺激食物且胃口贪婪;纯质者选择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这些食物大多来自素食。纯质者比其他二者更易达到核心目的,即“控制心域的波动”。

“虽然饮食习惯会加固人的品性,但品性可经过修炼得以改善,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认知”这一前瞻性的观念,加上有奥义书明确,初学者和高难度动作练习时的瑜伽人允许食用酥油和牛奶来提供充足能量,以确保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还可通过呼吸法配合注气法和收束法的练习,以增加胃火,提升中气或清凉身体,从而平衡食物带给身体的作用[4],使得瑜伽饮食具有多样、弹性等特质。艾扬格大师说素食者并非必定是瑜伽师,肉食者也并非不是怀有大爱之人,关键看内心的刀子对准的是什么[5],成为瑜伽饮食异化的基础。

2.2 印度和西方的文化交流

印度非常注重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通过资金、人才培养对国内外进行文化援助;利用文化三大头进行商业贸易,不断传播自身文化影响世界,同时吸收欧美大国更先进的文化理念。直到世界哲学变革,瑜伽开始与西方的宗教、哲学,甚至医学、体育、艺术等科学相融合。

印度与西方交流,显著体现在与英美两国的交流。19 世纪初期,瑜伽因自身的迷信色彩与西方社会主导的人文精神相违背,被英国乃至西方国家排挤,只受到少数高层知识分子的喜爱,对当时英国起到细微影响。19 世纪中后期,维韦卡南达首次到美国演讲传播瑜伽文化,将印度瑜伽主动对外传播。他提出信奉任何宗教的人都可以练瑜伽,瑜伽适应任何宗教甚至可以脱离宗教,着重传播崇高的瑜伽神性信念:服务、静心与对神的理解。不少西方著名学者被吸引,在美国掀起第一次瑜伽热。经过20多年的西域演讲,维韦卡南达不仅让更多人理解了瑜伽是一种世俗行为或理念,瑜伽饮食也并非什么固执行为,还影响了当时与后来无数人的命运,如尤迪南达,斯瓦米·穆克达南达、斯瓦米·帕布帕德,室利·阿罗频多等。可以说,瑜伽在西方引起的震动至今余响未绝[6-7]。

19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第二次美国瑜伽热因瓦米·库瓦雷阳首次把瑜伽带入实验室而兴起,被称为科学瑜伽开拓者。因为西方的实用主义和科学精神,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瑜伽实验中,不断有数据表明瑜伽的呼吸法、冥想、体式练习对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有非常好的帮助,同时出现了许多关于素食或间歇断食等瑜伽饮食有助于降低癌变风险并增加寿命的研究。人们喜爱瑜伽的程度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次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人们更加相信瑜伽和瑜伽饮食的减压、治疗功能,瑜伽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健身方式在西方兴起,受到许多女星热捧[3]。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大至购买房产,小至日常饮食都备受关注。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素食、低脂饮食、甚至断食等瑜伽饮食开始在以肉食为主食的美国人之间流行起来。

张帆[8]提出印度与美国间的确存在文化影响力,但美国作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印度对美国的文化影响力是浅层、有限的,瑜伽在美国是有可能被借用式发挥而脱离原始意义的,即美国特定价值观的群体巧妙利用了瑜伽文化中的元素来营销他们的价值观。西方将印度瑜伽本土化,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体态,减肥为目的,创新出许多瑜伽类型,如阿斯汤加、流瑜伽,把强调自我、个性、挑战极限的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也将颜色各异、荤素搭配的沙拉形式融入瑜伽饮食[8]。因此,瑜伽文化加入了不少科学元素,如心理学、体育学、营养学,更多人因其改善体态、体型的效果成为瑜伽人。

人们通过科学认知,发现了瑜伽的健身功能和美感,使瑜伽走向世界。从此,瑜伽从富含神秘色彩到被认识到瑜伽练习有助于身心平衡;从宗教主义转变为实用主义;从少数人接触的苦修形式转变为大众的生活方式;从严格遵循传统瑜伽饮食方式转变为依据各人所需而合理搭配食物。

2.3 印度和中国文化交流

中国和印度同源于大河文化,先秦时期就呈现出对思想发展的共同重视。西汉时期,瑜伽伴随佛教由印度高僧不空北上传播进入中国,中国高僧玄奘西行,促进了瑜伽在中国的发展[1]。吉迎夜翻译的《方便心论》是最早向中国介绍印度传统瑜伽的著作。然而,尽管印度和中国的文化思想有较深的渊源,但由于当时佛教和儒家文化处于统治地位,瑜伽只能依附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被同化甚至异化成道教的养生理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没有人知道那是瑜伽,更不用说瑜伽饮食[3],但如今瑜伽因具有丰富的功能在我国广泛流传。

2.4 西方和中国文化交流

20世纪50年代初,刘贵珍以病人不吃药便可康复为目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无药康复疗养院。他创作出气功一词,解释为强调呼吸结合动作的练习。20 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许多新兴思想涌现,大量外来文化涌入,被誉为瑜伽之母的美籍华人张蕙兰将瑜伽带进中国,人们通过电视、期刊、杂志开始知道瑜伽的存在。当时具有举国流行现象的气功热巧遇传入中国的瑜伽,二者在呼吸、冥想、体式上有一定的共同点,所以传入初期,二者被人们画上等号。

瑜伽二字被人们或理解错误或发音不严谨而呈现出各种写法,如“瑜珈”,伴随而来的是人们盲目跟风瑜伽素食,说明当时人们对瑜伽不加思考地照搬全套[9]。刘兰娟[10]赞成胡适的跨文化传播观:一种外来文化理论要想在本土产生实际影响,其中要具有2 个核心要素即与本民族社会现实需要有契合性、有合适的成长土壤。20世纪初期,女性更加关注身材和健康。20世纪后期,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基础得到保障,但是过于激烈的竞争给人们造成了巨大压力,出现了现代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心理疾病等慢性疾病,危害人们健康。市场经济时期,人们开始把瑜伽及其饮食的健身、美容功效与经济价值联系起来,瑜伽行业便应运而生。《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中国早期积累的瑜伽文化底蕴、不断更新的相关体育政策等使瑜伽附带的饮食文化在我国发展迅速,呈现出城镇化、女性化、商业化、科学化、健身化等特点。瑜伽就这样从印度传向西方,再由西方传入中国,在欧美瑜伽热的影响下,我国瑜伽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瑜伽的普适性使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高的中国人将瑜伽养生实用化。如今的瑜伽是保留了印度传统文化,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且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化瑜伽。中国瑜伽的创始人黄标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养生思想,连同瑜伽、西医理论的优点集为一体,使瑜伽饮食更加注重食医结合,根据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自身体质来合理搭配膳食[1]。

3 瑜伽饮食异化特点

传统瑜伽师把自己的身体看成并非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造物主”的,爱护万物就得包括这副身体。食物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而素食是比肉食更纯洁的食物,所以进食,通常是素食,保证持久健康地活着而不是饮食过度或不足,是瑜伽师对万物的责任[5]。如今,虽然印度瑜伽思想仍然为了达到梵我合一的至高境界,但是更关注以身体练习为桥梁来处理天人关系、人我关系与身心关系。瑜伽练习会提升人的本体感觉,瑜伽者对食物给身体带来的微妙变化非常敏感,所以瑜伽饮食选择更灵活,使更多人适应,因此,均衡饮食被提出。悦性食物即可口的、甜的、涩的、有助于排毒的,如60天长成的小麦、稻米、大麦等谷物,牛奶、酥油、棕榈糖、黄油、糖、蜂蜜、干姜、黄瓜、水果、五种绿叶蔬菜、黑豆、绿豆、雨水,并且要给胃留出1/4的空间;惰性食物或激性食物(无益)则是苦的、太酸的、辛辣的、太咸的、过热的、反复加热的、干的,如陈腐的绿叶蔬菜、酸粥、芥末、芝麻油、酒、鱼、山羊肉、凝乳、酪乳、某种豆、可乐果、洋葱、阿魏、大蒜等[4]。

由于西方更看重生理等肉眼能观察到的人体科学,看重体态、体型美,所以瑜伽饮食在吸收印度传统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变得更科学、更大众化,接受了不少传统瑜伽认为是惰性食物的肉类。现在可以看到许多健身博主、瑜伽师在介绍自己的饮食时,呈现出一盘绿油油的新鲜蔬菜,搭配五颜六色的坚果、水果、豆类,还有未经深加工的虾肉、牛肉或鸡肉。口味清淡,饮食均衡,富含蛋白质是现代瑜伽饮食的特点。受访者同样表示瑜伽饮食是比较规律,注重搭配的饮食方式,首先应该是不限制蔬菜的,其次应该包含肉类食物。有的人是素食主义者,有的人接受吃鸡胸肉、鱼肉等食物。如今在中国流行的瑜伽是同时蕴含印度传统瑜伽、印度现代瑜伽、西化的现代瑜伽文化理念的瑜伽。

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加富足,人们对自身的体质健康也更加重视,从追求温饱转为大鱼大肉,现在又进步为低碳饮食,均衡饮食,注重补充膳食纤维等的观念,必定对瑜伽饮食赞赏有加。全国各省市人民口味不同,于是大众便综合了自身需求和各种饮食观念的优点,以健康、减脂、平和体质等目的形成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印度和中国同属大河流域,有些饮食观点颇为相似,如印度传统瑜伽认为葱、蒜、韭菜等属于刺激性食物,建议少吃,而《黄帝内经》也有相似解释:“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辣椒辣嘴而蒜辣心”等。中国人面对瑜伽饮食时更能接受素食,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还出现了弹性素食等概念。即偶尔完全素食,平常可食用低脂低盐高蛋白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鱼、菌类、洋葱等,这些在传统瑜伽饮食中均被认为是对身体无益的食物。有受访者表示,发展到现代的瑜伽需要配合饮食,不过可以优化饮食结构,如中医说现代科技使得人们十人九寒,所以提倡多食用驱寒食物,无论蔬菜还是肉类,要采用少油、少盐、少加工的烹调方式,吃七八分饱。

4 结论

站在东西方文化传播角度对比分析瑜伽饮食异化的原因和特点,瑜伽饮食异化是从“瑜伽赞美的食物在传统瑜伽文化中是人们赖以生存并有助于修行的物质”到现代认为“瑜伽饮食就是纯素食;练瑜伽就必须素食”“瑜伽饮食就是口味清淡,搭配均衡,有助于保持健康的饮食方式”等的变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对传统瑜伽文化不同程度的吸收、同化,最终使其适应自己国家发展的过程。印度传统瑜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大众化、世俗化、弱宗教化,瑜伽饮食理念不再单纯服务于苦行等观念,悦性食物的种类更多样,素食的同时更注重平衡膳食。对西方瑜伽发展影响最大的美国,巧妙地利用瑜伽文化来营销自身价值观,把实用主义、科学理念加入瑜伽文化中,创新出的现代瑜伽不仅继承了传统,还变得更科学、更大众化,接受了不少传统瑜伽认为是惰性食物的肉类,如烹调方式简单,口味清淡的鱼、虾、蛋、牛肉。具有包容性的中国把瑜伽养生实用化,既吸收了传统瑜伽饮食,又接受了现代瑜伽饮食,创新出中国化的瑜伽饮食,使其服务于我国人民体质健康,饮食偏素的同时讲究平和、均衡发展。最后该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验证了这一观点。

5 建议

瑜伽因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自身的进步呈现出的饮食异化是继承传统精髓,进化饮食理念,调整饮食结构,使之符合现代人需求,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过程。瑜伽逐渐深入大众生活,瑜伽教练要严格按照呼吸引导、科学的体式和饮食作息三部分进行系统地教学,瑜伽老教师要在每节课主动向学员传授合理膳食等小知识,学员也要积极学习平衡膳食的方法。文化传播有助于不同地域相互了解,文化交融表明世界人民对文化的包容,并展现出自己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建议加强瑜伽中国化研究,相关领域形成统一、系统、规范的研究体系和理论体系,以促进瑜伽在我国的繁荣进步,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我国要吸取传统瑜伽的优点,结合中印同源的思想和现代社会需求,在体式和经济上学习西方的科学编排和管理,创新出中国化的健身、解压、养生的瑜伽,通过瑜伽生活化增强国民体质,提高生活品质。此外,学习印度文化的外交策略,避免其存在的局限性,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素食瑜伽饮食
Hello White瑜伽馆
春节饮食有“三要”
世界素食日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古代食谱撷趣:宫廷盛宴VS文人素食
迎接瑜伽日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