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研究
2023-01-05郭英俊
郭英俊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北京 100084)
近些年,在严格落实国家“五项管理”的要求下,全国中小学体质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2021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抽样复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2016 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6.5个百分点[1]。但在从各学段学生的运动素质、肺活量、超重与肥胖比例及视力不良率上看,整体的优良率却依然不容乐观。“十四五”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改革力度,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实现学生“五育”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方向。然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国家一项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系统性工程,其发展与提高离不开学校、社会及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目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的视频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并在体育运动指导方面的深度赋能,克服了家校社主体在时间、空间维度上联合参与学生体育教育与健康的局限性,并以科学性、便利性、经济性及交互性等方面的优势,为营造三者合作、联动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提供了空间和思路。该研究以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为切入点,立足于如何借助该方式实现“家校社”三位一体化对学生施加科学化的运动指导,挖掘“三结合”在共建、共育、共发展的大体育环境中的新潜力,使其形成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一体化建设体系,进而为学生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1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的时代内涵
1.1 贯彻国家体育教育顶层设计,构筑智慧体育运动指导新布局
一直以来,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中,体育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而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与体魄的提升更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学校到社会,对于学生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进而建立了校、社与家的三维立体化机制,以扭转传统智育至上的理念,遏制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而对青少年体育健康方面的指示,更是给予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16字描述,烘托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号召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共同责任[2]。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要通过家校协同联动的形式,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加强他们对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眼下,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科技的迅速发展并向体育教育、运动领域渗透所产生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恰好迎合了实现“家校社”联动的现实需求,为新时期多主体共同参与科学运动指导,建立完善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开辟了道路,逐渐成为家校社携手向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嵌能的主流方式之一。如今,在国家体育教育顶层设计的指引下,以科技为工具,以体育课程、内容及处方为核心的运动教育体系,开启了家校社三场域协同的智慧体育发展新布局,如学校层面上智慧体育校园项目中的在线体育课堂、课程、教学手段、锻炼干预与指导;社区层面上青少年智慧体育活动模块中儿童乐园的兴建;家庭层面上在线运动理论、视频课程的出现等。此外,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抖音及快手等微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的思路和做法也正在不断营造着智慧体育教育布局,并全方位、多层面地提升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激发体育育人创新活力,打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转型枷锁
在我国,关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长期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这使得学生因缺乏必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而产生了体质下降、肥胖及各类性格、意志等适应问题[3]。然而,站在体育教育自身的角度上看,国家义务阶段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育人机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缺陷,如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课时安排与课程体系未能做到量体裁衣、区别对待及不同阶段的衔接性;学校、社区与家庭体育教育存在明显的职能割裂;整体体育基础环境供需不充分不平衡等,这导致学生难以在教、学、练、赛中得到优质、科学的体育运动教育与指导。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民生及教育等的渗透率和贡献值愈发明显,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资源配置、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及效率产出上进行了变革,推动了社会逐渐迈向智慧化方向的发展[4]。然而,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谱系中,坚持“五育”齐发展、共进步的理念,要求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突破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从身心健康、性格锻造及社会适应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功能。
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的日渐重视与迫切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在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不断突破被动式体育教育的窠臼,打造新时代的主动、协同与合作的体育育人模式。其中,诸多中小学开始建立智慧体育平台模式,有效地将视频平台、自媒体嵌入进来,定期推送体育相关信息、知识、技能及竞赛等内容的视频,帮助教师在备课、课堂授课、学生锻炼及体制监控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中优秀运动员大赛的技术动作表现,激发参与热情和好奇心,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于社区与家庭体育指导而言,抖音、腾讯视频、微信、微博公众号及个人自媒体平台成为青少年学生汲取体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重要窗口,是科学指导他们课下运动的重要驱动之一,更是展示他们自身体育运动精彩瞬间的舞台。
由此可知,学校师生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能够弥补传统型单一课堂灌注式运动指导的局限性,使体育育人模式逐步走向建构信息化下的体育教学与运动健康的新形态。
1.3 提高运动指导的科学性,推进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在国家、学校、社区、家庭等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呼声日益增加,而国家、省及地市等出台的相应政策、措施及方案也开始逐渐健全[5]。同时,科技元素不断植入融合,特别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相关的课程、内容、器材及方法、手段从内容和呈现方式上更加多元、精细和科学化,有效解决了以往青少年学生群体健身场地少、内容不丰富及单一枯燥等问题[6]。
互联网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监督属性,如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覆盖面宽及面对群体广等,将对运动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使新媒体平台在线上运动课程(微课、慕课及线上直播课)、培训与指导(运动视频)相关的主体单位,如政府官方、体育教师、社区、出版社及自媒体企业与平台等,更加注重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及方法供给上的准确性,授课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健身环境与条件的达标性等。此外,针对传统治理中因层级割裂所产生的体育教学信息传递的延迟性和流程的冗杂性,各主体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可以及时实现主客体对接,将青少年学生在家校社中学习、运动锻炼、健身及竞赛中所遇到各类积极或消极的问题,及时通过平台窗口反馈给主体单位,实现了自下而上治理路径的畅通,保障了学生在健身运动中问题的快速反馈与消解。由此可知,在信息化社会下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与其说是作为家校社联合开展学生科学运动指导的实施平台,不如说它通过贯通对主客体正、负反馈对接的通路,实现了青少年健身指导的线下线上有机衔接,从而实现了运动指导的适用性、科学性与全景性。
2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的现实制约
2.1 传统的体育教学束缚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运动指导功能的发挥
目前,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日渐关切的重要问题,而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主线,通过科技工具助力,强化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协同推进,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体育育人的综合功能,实现青少年学生群体身心素养快速提升的目的。
当前,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主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因其传播速度快、信息散发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在影响力中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一些学校师生开展运动、社区体育健身及家庭体育指导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然而,诸多地区中小学由于受资金、物质、师资及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育上依然采取传统的单一性外堂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重外堂、轻理论的问题长期存在,学生难以通过视频画面中生动形象的运动技能的展示,来激发自身运动热情,对于学生身心的干预主要来自于体育教师的直面传授,这就影响了体育运动效果。同时,学校体育课程质量评价缺乏灵活性、新颖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动机,降低了体育教师从新媒体平台摄取运动干预的相关知识,间接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
综上可知,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运动干预指导与学校体育的开展模式难以有效匹配,这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2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指导内容的多样性,使得运动指导易产生迷惑
新时期,伴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已经发生革命性变革,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及快手等为代表的社交类、自媒体类、音频类、短视频类及直播类新媒体平台成为公民网络参与的主要渠道[7]。然而,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在向人们呈现全方位的数字化传播、无障碍互动性、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及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易因内容的多样性和强烈的代入感,将人们引入知识的陷阱。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因流量的需要,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出现了诸多体育健康、运动技术、运动手段、运动处方及运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和信息,而多样化的运动指导在准确性上值得商榷,真假难辨,尤其是非官方的个人直播类平台,更是缺少相应的运动监管与评估,无法保证运动指导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倘若一些体育教师、社区运动指导员或家长听信或采用该运动内容或方式,对孩子施加运动干预或指导,容易走入运动误区,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
2.3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缺乏衔接性
目前,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以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为手段,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以助力学生学、练、赛为一体的运动健康体系为核心,开启学生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家校社三大主体共同努力,并凸显多方参与的合意。但事实上,尽管三者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关键场域,但相互间的联系却是割裂的,在目标实现的协同上未能实现合作。
从功能效应上看,学校依然是保障学生运动健康的主阵地,占据主导地位,而社区与家庭的贡献度却较小。诸多社区体育环境薄弱,尤其是一些经济基础弱、运动环境差的社区,扮演的是一般性的自由活动场所的角色,在缺乏必要的体育组织、指导员及基础性的青少年体育器材和场所的情况下,无力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层面开展科学的运动指导。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孩子的运动干预,更多的源于户外运动。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科学化指导的意识较弱,难以带领孩子开展有效的运动锻炼。
总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需要三者在学生运动指导中达成共识,以统一的目标实现协同,尤其是要促进社区、家庭利用该方式,提升孩子运动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3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的实践策略
3.1 创新体育教学的智慧化模式,均衡体育理论与实践授课布局
在我国“双减”政策下,提升学生运动指导,提高身体素质,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包括体育纳入中考,年度体质监测等一系列操作,都充分说明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8-9]。然而,作为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家校社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要夯实学校体育教学基础,使其在校内体育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要创新校园智慧体育平台,推进智慧体育与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师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意识,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体育指导。另一方面,要将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合理分配,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加强学生体育相关技能、动作的视觉呈现,诠释运动干预健康的优秀案例,激发学生健身热情和积极性。
总之,信息化时代,要积极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发网络体育公开课、微课、慕课等,增加精彩课堂项目建设,并将其内容、方式和方法不断吸收到课堂、课下的运动指导中来,从而保证学生运动的科学性。
3.2 加强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运动指导内容的监管,保障体育运动指导的科学性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现今信息的呈现方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报纸、书本等纸质化媒体,但另一面由于趋利性的因素,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中出现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对于运动指导来说也同样如此。因而,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有必要提升监管力度,来保障其运动权益。
首先,各大平台需要对相关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等各类培训视频、信息进行审核把关,对不合理的运动内容进行反馈与把关,避免产生运动干预的误导。其次,体育教师、家长及社区体育组织者要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提供的运动指导内容进行确认审核,尽量挑选、阅读或下载体育政府、协会及专家提供的权威性的专业化体育知识来指导儿童青少年群体进行锻炼。
此外,学校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筛选合理的视频或链接,提供给社区或家长,同时要发挥运动者的反馈能力,家长要及时向体育教师交流,形成双向信息通道,以保障运动干预的科学性。
3.3 实现家校社体育的衔接,保障学生课堂、课间与课外运动的同步
当前,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开展学校、社区与家庭融合的科学运动指导的前提在于,三者从目标、任务及价值上形成共同体,进而实现应用的一致性。首先,地方政府可以进行联合试点,将家校社体育同步,如学校建立学生身体素质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多样化的锻炼,而社区和家庭则承担起必要的指导工作,定期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其次,社区要设立专项资金,不断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完善体育运动相关配套设施,建立青少年体育群团组织,定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以视频、文字推送或现场指导等方式,实施有效的指导。最后,家长要提高运动意识,以学校运动目标为指导,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挖掘适合孩子运动的项目,保证其按时、按量完成运动任务,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总体而言,要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加强合作,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便利性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4 结语
过去,从历届中小学学生体质数据来看,仅仅依靠单一学校体育课堂的运动干预,显然依然无法实现学生健康的全方位教育和指导,需要与社区、家庭等主体共同架构起多元化的治理网络。新时期,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元素的不断优化升级与创新下,新媒体平台向体育教学的应用势必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不畅、思维局限及形式单一的固化式陋习,进而转向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新教学模式,而社区、家长也将利用各大媒体平台呈现的运动指导内容,从中吸收有益的运动知识,并转到学生运动指导之中,从而达到多维度、多层次、多频率、多场域下指导学生运动和锻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