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观念影响下现实主义电影多维度叙事策略

2023-01-05黄琢然

电影文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华语哪吒动画电影

黄琢然

(世宗大学,韩国 首尔 05006)

现实主义动画电影与普通真人电影之间存在差异,动画电影发挥的美学的余地更大,教育性较强,受众也更加广泛。过去国产动画电影较为注重说教与理念传播,刻板输出喜剧元素,导致动画电影的吸引力较弱,商业价值也较低,创造与创新受限。较为知名的华语动画电影美学设计都集中在传统文化上,虽然能够吸引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外观众,但是美学效果过于刻板,不利于华语动画电影的创新,也不利于国际上的艺术家重新认识与定义中国美学,导致华语动画电影的商业价值受到冲击,其生存环境较为艰难[1]。华语动画电影长久以来一直被西方电影业称为美术电影,而我们的动画电影最初也是从国画、皮影等传统艺术之中发展而来,富有深厚的美学底蕴。动画电影叙事追求单一时间线与故事线,设置矛盾冲突时又要注意避免人物的脸谱化,所以叙事方法与真人电影相比,难度更大,为此众多电影创作者都不断探索全新路径,努力构建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2-4]。

本文从美学理念出发,研究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的多维叙事策略,为今后华语动画电影的发展探索全新出路。

一、现实主义电影中的美学原则

(一)体现出时代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为,能够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体现出较为正确的伦理道德思想,而华语电影中将中国传统民间传说拍摄成动画电影的现象,也是受到此影响,叙事目的偏向于伦理道德的正面教育,同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华,发扬东方动画电影的美学内容。中国早期发行的动画电影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并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弊端,体现出具有中国艺术特性的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动画电影既能表现出各个时代下张扬的竞争特性,同时也能反映出较为深刻的社会现实,这种叙事方式不单是中国电影独有,同时也是世界各个国家电影的表达方式[5][6]。这些早期上映并体现出时代精神与现实主义的华语动画电影奠定了华语动画电影的基础格调,为当代电影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体现出独具中国美学特点的电影艺术成就。

(二)升华美学观念中的理性与感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坚持宣传人性的真、善、美,所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目前的动画电影都喜欢将主人公形象塑造得既高大且善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原则要求电影情节需要先符合自然规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电影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互为映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生理变化都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即使在动画电影中添加夸张场景也应该从现实世界的角度出发,不能违背基础的科学现象[7]。现实主义动画电影还注重故事中的情节需要足够逼真,从逼真的场景、剧情出发,结合美学艺术包装,从而细节体现出电影情节的人物、剧情内在所想表达的思想,展现出剧情内在的真实感,使得剧情与人物更加立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者意识到现实主义电影与浪漫主义电影的差异,现实主义的电影更多使用艺术的美学特质来包装电影情节,主要目的依旧是反映出剧情的真实性,同时体现出电影创造者的审美[8-10]。

二、现实主义电影多维度叙事

(一)华语动画电影的退隐叙事策略

西方电影擅长使用欲望叙事的方式拍摄电影,也就是说,电影结尾通常满足整个事件的欲望,最后获得圆满收尾。但是华语电影展现出的叙事风格通常包含大量我国特有的文化内容与历史沉淀,中国特色文化基因严重影响华语电影的美学结构与叙事风格。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来看,其叙事策略方面并不追求最终欲望的满足,而更多使用“退隐叙事”方式描述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也广泛应用于华语电影作品之中。在此从以下几方面谈论叙事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历史文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各类作品的叙事风格,这也泛化影响至电影作品之中。从各类研究来看,无论是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还是颇具盛名的民间小说作品,叙事风格都与《史记》存在类似之处。众所周知,《史记》是我国较为重要的纪传体通史,叙事方式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叙事风格,从古至今已经有众多学者深度研究《史记》并给出结论,这种纪传体叙事方法既尊重客观历史,又能实现叙事的通俗易懂,因此对于现代文学与电影作品产生深远影响,使用这种叙事方式创作的电影作品与西方欲望叙事的电影风格形成鲜明对比[11]。

第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这一特性甚至延伸到艺术作品之中,人们认为通过修身养性能够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我国传统文化把人划分成圣贤、小人或者君子等不同品格,圣贤与君子备受推崇并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而小人在历史中遗臭万年且受到几代人的唾弃[12][13]。不同人群追求不同的人生境界,更有甚者完全不会计较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得失,只关注境界提升,这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色以及叙事的独特方式,这种风格也集中体现在华语电影的叙事风格中。

第三,中国叙事风格中融合了传统的诗词文化。有学者表示,华语电影受到魏晋美学的深刻影响。华语电影叙事时经常会使用高山流水、春花秋月、大漠孤烟或者江南风景,这些风景不但形成华语电影的自然元素叙事,同时暗合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的艺术特性,使得观众能够通过大屏幕获得雄浑、秀美、细腻等自然美学的享受[14]。有目的的叙事也是审美转换的一种过程,满足观众的审美,不只是在结果中实现指代,同时在叙事过程中融合诗性,展现出了华语电影的含蓄之美。

华语电影中最常使用的退隐叙事方法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人长久以来所演绎出的文化感悟。这种退隐叙事方式体现出中国人思想中的虚无概念,认为生生不息万物循环,所以设计故事框架时也更注重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叙事风格,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二)现实主义动画电影中的修辞应用

电影创作之中使用修辞手法是为了丰富电影中叙事内容的美学程度,而且适当使用能够提升华语电影的文化特性。以多部华语现实主义动画电影为例,开展修辞叙事的研究。

1.拟人与引用修辞提升电影的意象性

所谓“意象”实际上是包含“意”和“象”两种不同的内容,二者融合后产生一种全新的意蕴,也承担起审美载体的作用。华语现实主义动画电影应用意象美学之后,在电影中造就了诸多鲜活、独特的艺术形象,使得这些角色通过暗示、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诞生了超出自身性的美学效果。从表面可以透视到本质,经过这些修辞手法的处理,奇异的动画世界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情感与哲理。

《大护法》中使用夸张修辞描述一个脱离现实的花生国,通过意象表现出人类的愚昧、贪婪等特征;《猫与桃花源》则使用拟人手法,给猫赋予人格,既构建具有邪恶思想的恶势力猫群,也创造出爱冒险且聪慧的少年猫形象,对应了人类的不同性格[15]。这些不同类型的华语现实主义电影均反映出极强的意象性。华语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的意象表达并不是通过某个特定形象来实现表达,而是由整体动画电影的结构风格所体现。

2.夸张修辞体现动画电影的荒诞美学

人们在观看由真人演绎的电影时,喜欢追求情节与画面的真实性,电影内容与现实世界越接近,越能获得观众的喜爱,但是动画电影却完全相反,越是神奇瑰丽的画面越能扩展观众的想象空间,这也形成动画电影的独特风格与美学效果。动画电影中使用夸张修辞,通过怪异、多变、神奇的画面展现出一种荒诞又奇妙的美学效果,吸引更多关注。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内容为例:幼小的哪吒使用恶作剧吸引小伙伴的注意力,每一个事件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可能完成,在动画电影中却奇妙地和谐且富有笑点;为实现哪吒能力提升太乙真人构建的画中世界光怪陆离却又妙趣横生,充分体现出东方美学与神话故事的融合,给予观众极大视觉冲击与美学享受;哪吒与龙三太子联手打败海妖索要缓解石化的解药,结果竟然是海妖的分泌物,既夸张又合情合理,符合东方艺术中的一贯审美,却又奇妙衔接之前的剧情,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这部电影颠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哪吒”这一形象的认知,将我们所熟悉的哪吒出世、哪吒闹海、莲藕化身等传统民俗知识全盘推翻,把传统影视作品中玉雪可爱的哪吒造型也完全更改,为哪吒画上夸张的烟熏妆,体现出人物性格的乖张和叛逆,但是人物身高和心境却更接近孩童,表达出哪吒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特性,使得电影中富含矛盾冲突,便于剧情的展开。

动画电影中利用夸张修辞手法改造、重塑人物形象,透过荒诞、不合理的剧情构建出整个电影故事本质的合情合理效果,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奇妙体验,帮助观看电影的观众暂时脱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进入一场大脑奇思妙想的狂欢盛宴。

3.假设修辞丰富电影的超现实感

动画电影跳出传统美学与理性思维的制约,从精神世界与视觉方面给予观众不一样的刺激,从多方面带给观众超现实的感觉。动画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超现实的艺术表达方式,假设修辞的使用使得动画电影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更大。以哲学思想中的内容衡量动画电影,体现出动画电影的虚拟性。比如《大护法》中出现的花生国就是一种超现实的假设国度,也是一种虚拟的幻想映射。动画电影往往更加理想化或者梦幻化,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近年重新制作上映的《天书奇缘》,成精的狐狸、以蛋化人的主角,都是在假设修辞前提下被赋予特殊的人物形象,而且该动画中的人物使用中国水墨画的形象演绎,更加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审美,这种绘画方法一下就让华人观众联想到《聊斋》这一文学作品,既有艺术感又具有文化独特吸引力。独特的叙事风格提升华人观众对于电影内容的亲切感与观看热情,激发出人们对于电影的超现实感观。

(三)多维度叙事策略的类型化改变

华语电影热衷并擅长使用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民间传说开展艺术改编,并且随着动画制作水平的提升,这方面的华语电影越来越多。但是我国早期制作的华语动画电影在叙事方面更加侧重表达故事情节的社会性质,几乎不会冲击或者重新构建道德观念与伦理关系,为达到教化目的而弱化原本民间传说中的反抗情节。以20世纪70年代上映的《哪吒闹海》为例,该电影弱化了原有小说情节中的陈塘关居民对哪吒的偏见与欺辱,更加侧重表达哪吒少年英雄的事迹,宣扬惩恶扬善、勇于牺牲的正面思想,削弱原有小说的反抗情节以及“削肉还母,剔骨还父”这种极端激烈抵抗父权的情节。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使用大量时长描述世人对于哪吒的偏见,反映出社会的阴暗面与人性的扭曲,这种动画电影不但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同时抱有一种开放思维,借鉴西方电影作品中的叙事风格,为艺术与电影风格做出转型,通过重建获得中国特色的叙事美学策略,这种转型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皮影画的艺术转变成现代通俗美学内容。

以电影叙事主题作为切入点做出分析,翻拍自中国民间传统故事的动画电影使用现代思想重新构建叙事方式,把原有情节的教化、伦理冲突的内容弱化处理,使用现代思维,娱乐性地传递出电影的核心思想。传统民间传说中,孙悟空、哪吒等都是较为经典的神话故事,原作者通过这些不存在的人物反映出社会的阴暗面以及父权社会的统治弊端,故事主角包含较为强烈的叛逆特点,对这些传统故事开展改编演绎,过去的动画电影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化与善意传教,将故事原有的阴暗面隐瞒下去,消除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但是今天层出不穷的华语动画电影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故事的内在,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大圣归来》为例,突出主角的反抗精神,降低原有故事情节中人物的神通广大能力,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叙事,弱化伦理与教化剧情,添加更多现代社会年轻人的思想,并不完全充斥反抗精神,仍旧遵循传统东方电影的美学表达方式,按照世俗的欣赏习惯改写电影情节。《哪吒之魔童降世》没有父权的压迫,没有原书中李靖对于儿子的怨恨与不满,使用现代社会中父母疼爱孩子的方式开展剧情实现叙事,主角似乎在抗争命运的不公,但是又以一种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感觉构建关系,使得电影内容跳出命运抗争的宏观背景而展现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华语动画电影近年迅速崛起,采用的叙事策略通常保留中国传统的“影戏”美学,结合现代思想改编传统故事情节,即使松散的动画故事情节仍旧保留严谨的模式化叙事框架,按照写作常见的起承转合构建矛盾冲突,保证叙事内容结构紧密,这也说明无论何种美学结构的动画电影叙事方式仍旧保留模式化的结构,但是当代动画电影由于诸多新鲜血液的输入,加上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助力,正重构全新的动画电影叙事方式。

结 语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过程都需要注重电影的制作与叙事,良好的制作效果与叙事精良的叙事效果都离不开美学设计与叙事模式,美学设计是电影创作的前提,叙事结构的完善才能丰富电影的血肉,获得立体化、细致化的电影情节。本文从美学观念角度出发,探讨现实主义电影多维度叙事策略,获得诸多有关电影叙事结构改进的方向,并对电影的叙事内容做出进一步解析,为今后现实主义动画电影的发展与转型探索全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华语哪吒动画电影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