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探索

2023-01-05冯樊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23期
关键词:传染源肠道病毒疱疹

冯樊

624000 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后勤科,四川马尔康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传染性较强[1]。发病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较显著,如手、足、口出现疱疹,个别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肺水肿及无菌性脑膜炎等[2]。因而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策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并且在防治策略实施过程中,探索手足口病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临床治疗及管理该病奠定基础。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最早由新西兰一位临床医师报告于1957年。1972年美国临床医师对手足口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经验证后得出,肠道病毒71(EV71)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肠道病毒16(EV16)也会导致患者发病,致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3]。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柯萨奇病毒感染具有直接关联,当患儿感染柯萨奇病毒之后,出现手足口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4]。目前,我国在安徽、广东、浙江等28个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出现了手足口病感染病例,且部分地区出现了死亡病例[5]。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手足口病常在夏秋季节暴发和流行,此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5岁儿童,常见于婴幼儿,多数患儿仅表现为发热或口腔、手、足、臀部有疱疹或斑丘疹等症状,通常1~2周内可自愈;少数患儿病情较重,可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病情严重可导致患儿死亡。其中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多种病毒可引发手足口病,早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以柯萨奇A 组16 型(CVA16)和EV71 型病毒为主,近年来出现了柯萨奇病毒A 组6型(CVA6)、柯萨奇病毒A 组10型(CVA10)等新的病原体,并且有增加趋势[6]。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因此,手足口病通过患者及隐性感染者进行传播,肠道病毒易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因此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高。该病通过感染者的咽喉部分泌物、唾液、粪便及疱疹液等物质进行传播,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方式引起感染。EV71和CVA16 等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与咽喉部或肠道上皮细胞的病毒受体相结合,经过细胞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通过细胞内脱衣壳、转录、组装等方式形成病毒颗粒,进一步扩散到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发生炎症反应。少数患者因神经系统受累,使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导致循环衰竭。手足口病患者发病后1周内的传染性最强,病毒会通过患者咽部排出,此时可在患者咽部检测到病毒抗原体。发病后的3~5周,可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体。该病流行传染过程中,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被污染的毛巾、玩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途径传播,尤其是在幼儿群体中,该病感染概率非常高,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7]。

手足口病传染源头: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头调查分析中发现,肠道病毒是该病的诱发因素之一[8]。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手足口病发病时,肠道寄生病毒可导致腹泻症状[9]。随着疾病发展,患儿会出现疱疹,对患儿自身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疱疹的破裂会增加病毒的传染力,因而科学识别病毒传染源头至关重要[10]。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染性非常强,患儿发病后会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传染给其他儿童[11]。一般情况下,该病有以下传播途径:①通过口鼻、呼吸道及飞沫传播。②通过唾液、疱疹液以及粪便等途径传播。③与受到污染的水源、玩具接触等,且该病存在着交叉感染现象[12]。

手足口病易感人群:通过分析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得出,该病主要好发于幼儿群体,一般情况下,<5 岁患儿的发病率较高,很多患儿在发病之后都会表现出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且疾病迅速传播。<3 岁群体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所以在疾病发病后,临床应作出科学应对[13]。

手足口病分布:①时间分布:据调查,某地区手足口病患儿共485 例,其中5-8月患病较多。5月患病120 例(24.74%),6月患病132 例(27.21%),7月患病100 例(20.61%),8月患病133 例(27.42%)。②地区分布:485 例患儿中,有398 例是集中发病,其中幼托机构和幼儿园213 例,小学185 例,散在发病87 例,地点有家庭、公园、游乐场所等。③人群分布:患儿年龄集中在8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岁。8 个月~13 岁患儿65 例,1 岁患儿200 例,2 岁患儿70例,3 岁患儿80 例,4岁患儿17例,5~13 岁患儿53例。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一般情况下,该病的潜伏期为2~7 d,患儿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14];②在发病之后,少数患儿会出现手、足、口部溃疡症状,也有部分患儿会出现发热、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③极少部分患儿在发病之后,会出现无菌性脑炎、心肌炎等疾病[15]。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手足口病临床诊断过程中,以流行病学资料筛查为主,并做好病原学分析和统计[15]。一般情况下,该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发病之后,患儿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现象,因而可以借助实验室诊断进行鉴别分析。

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以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为主。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发现,可以通过采集患儿咽拭子、粪便、肛拭子和疱疹液等标本,对患儿进行临床实验室鉴别分析。这些标本在检测中呈现特异性抗体阳性。同时在核酸检测分析时,能够在患儿的血清、咽拭子、粪便以及肛拭子等组织标本中获得核酸序列,从而判断患儿病情[16]。例如免疫球蛋白(Ig)诊断方式,Ig是参与机体内液体免疫应答的关键成分,其作为机体内浆细胞产出的可抵抗外界侵袭的一类活性蛋白质,可发挥调理、中和功效,亦可介导ADCC功效、激活补体功效等。Ig在临床中被分作为A型Ig、D型Ig、E型Ig、C型Ig、M 型Ig。此次研究分析了患病儿童和健康儿童间IgA指标、IgC指标、IgM 指标的差异。其中,IgA可抵御机体呼吸道内感染菌、病毒等,亦能够参与黏膜局部免疫,按照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分泌性和血清型。其存于血清内,可与对应性细菌、病毒特异性结合,进而对细胞表面的黏附和病原体进行阻断,保障黏膜不受损伤。

手足口病的防治策略

治疗策略:手足口病以对症用药治疗为主,一般情况下,可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儿的症状变化,给予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质量。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丙种球蛋白也可治疗手足口病[17]。

预防策略: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预防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在流行季节和地区的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检查儿童的手、口部位,正常者可进入,若手、口出现水疱,需要进行隔离治疗,并告知家长此病具有传染性,疾病治愈1周后再入托。②患儿居家隔离或者回家休息时,家长要悉心照料,让患儿多喝水,必要情况下可以服用板蓝根冲剂进行预防。③患儿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家长要为患儿及时更换尿布,清理粪便后要认真洗手,将尿布清洗干净,进行消毒、晾晒。④成年人接触幼儿时必须要有预防意识,外出回家后要先洗手再接触幼儿,幼儿进食前都要认真洗手。⑤儿童经常玩的玩具、穿的衣服等都要清洗干净,做好消毒工作。

管理传染源: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力较强,疾病的防治工作,应该以控制传染源为基础。在临床诊治中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该及时实施隔离处置,增强该病的防治力度,确保有效控制传染源,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18]。

切断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的控制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十分关键,临床研究认为,对患儿的玩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粪便和排泄物等进行消毒处理,可阻断传播途径,从而提高疾病的预防干预效果[19]。

保护易感人群:由于该病的好发人群为儿童群体,所以在对该病的预防处置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儿童群体的监管[19]。通过分析诱发因素,做好疾病的干预和筛查工作,并且提高儿童的免疫力,防止其过度疲劳,避免日常暴晒,从而有效预防该病发生。

结 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播率相对较高的疾病,很多患儿在发病后,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腹泻、高热等,所以在疾病预防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加强疾病预防管理指导。经本文综述分析后得出,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首先应及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同时在预防管理过程中,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保护易感人群,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猜你喜欢

传染源肠道病毒疱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EV71-CA16肠道病毒荧光定量RT-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改良Trizol-SiO2法在咽拭子及疱疹液EV71-RNA提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