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角色艺术在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3-01-04梁伊韵刘汗青张弛王斫朴张欣
梁伊韵 刘汗青 张弛 王斫朴 张欣
近年来,“国潮文化”成为年轻人中新一股潮流,而文创产品也正在新兴市场中突围而来,这给一直“备受冷落”的非遗文化有了新的机遇。粤剧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也是戏剧文化的重要分支,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本文基于国潮文化背景下对粤剧文化进行结合性研究,探寻粤剧文化在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中的传承和创新可能性,尽己所能将粤剧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抓住国潮文化机遇进行创新推广,给予粤剧文创设计更多可能性。
粤剧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大众印象中广东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同时也是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共有的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如今粤剧文化几乎与时代脱节,难以吸引年轻受众,不仅在于宣传力度、普及率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定的创新力度。但国潮文化和文创产业给了我们机遇,国潮文化能够融合年轻人的审美喜爱,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出更新颖的产品;而文创产品则是文化宣传与推广的最热门载体,产品附上文化特色元素,使文化有了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进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成为受大众喜爱的“时尚单品”。实现“传统文化即时尚潮流”的新趋势,这也是一种推动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推广的新模式。
1 粤剧文化基本概述
在两广地带,尽管没有当过听众,但也清楚熟知,广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便是粤剧。当今世界有两千多万粤籍华侨华人分布在各地,国内更是有南疆大地的两广地区人民,共同的文化符号使我们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但是随着新兴文化的冲击,粤剧等一类传统戏剧文化在人们的观念里已与流行文化、娱乐文化全然断开,存在着认知差异空间。粤剧文化的发展也随之面临着种种问题:粤剧文化的市场始终难以打开甚至呈现倒退的状态,不仅缺少能够吸引群众的内容产品,还缺少高质量产品与文化输出平台。有数据表示,不仅粤剧观众呈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内容宣发等层面同样缺乏新鲜血液,国潮文化背景下,“培育”新观众、新血液正逢其时。
2 国潮文化及文创产业对粤剧文化发展的启迪
2.1 国潮文化概要
“国潮”有几种含义,即国产的潮牌、国内的潮牌、中国的潮流。这个概念原来多用于服装设计,那时国潮的概念只是张扬了设计师独特的思想风格和生活态度[1]。如今,国潮所对应的不仅仅是服饰和品牌,领域可以扩展到更多很好地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符号的产品和现象。舞台上的《只此青绿》,生活中的国潮风服饰,国际上的中国制造等等。这一股“国潮”热的背后不仅仅是中国产品的质量提高和品牌崛起,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形成。在越来越多人喜爱并追求国潮文化的趋势下,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机遇在于宣传、也在于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粤剧文化想要把握好国潮文化背景的机遇,就要从当今发达的产业入手——文創产业。
2.2 文创产业发展的启迪
文创产业依附于文化产业发展而来,两者最大的不同便在于“创”,也就是“创意”“创造”。文创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以来便得到了国家政府的不断支持。文化创意的概念就是提炼和创新“文化”的内涵,用更多元化的手法体现艺术的美感。也就是说,文化创意的本意并不是改变文化底蕴,而是用“新瓶装老酒”的方式给予受众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也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开拓创新,招徕更多人群关注原本被冷落的文化并喜爱上这些文化。
近年来便涌现了一大批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带动着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如国内文创产品“领头羊”故宫博物馆系列,不必亲自到故宫,也能感受到故宫文物的文化内涵。早在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便突破1万种,营收达到15亿,突破了故宫博物馆以往的营收记录,文创产品让固定在博物馆里的文化也拥有了“走出去”“带回家”的机会。带领故宫博物馆“重新出圈”的院长单霁翔先生表示,“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贴近人们的生活,还要将文化融入产品,才能走进生活。
3 粤剧角色艺术在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中的可创新性
3.1 粤剧角色动作设计与运动精神融合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艺谋导演再一次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惊艳世界,也让中国人愈发感到文化自信。在冬奥会前夕,北京京剧院用京剧音乐的方式创作,热播的京歌《北京雪花飘起来》,向奥林匹克精神致敬。这样国粹结合奥运的宣传方式,便给我们戏剧文化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在刻板视角下,粤剧与运动会看似毫无关系,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奥运会也要展现出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这个角度出发,便可以从冬奥会的运动员动作与粤剧的戏剧动作入手,一如云手与打冰球,尽管粤剧角色身穿戏服,也有飒爽英姿和冬奥气势的结合;又如花滑与青衣,同样的绚烂衣裳,同样的灵活身姿。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相融,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同时也表达了当代人对体育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只有做到与时代并行,才能迸发活力,延绵不绝,长久不衰,而粤剧人物形象与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的结合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现代的冬奥项目遇上粤剧文化,体育精神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具有别样的精彩,这样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具有双重的效应。“热粤迎冬”系列文创产品图1所示。
3.2 粤剧角色表情设计与网络结合
现如今,表情包是人们在网上“冲浪”和社交时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互联网社交即时通信中常见的表情符号之一。可以说,表情包几乎是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符号,也是和人们最为亲近的符号。但是,可以发现,常常被人们使用的表情包库中,几乎没有含有中国元素相关的表情包。如,在输入法搜索“表情包”,出现最多的便是当下流行网络语言衍生出的表情包,亦或是动物类和明星类,几乎看不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表情包,仔细搜来也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粤剧文化的典型符号和文化魅力。由此可见,粤剧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在表情包这一传播渠道中仍有待发展。
找到市场缺漏便要及时填补,我们可以将粤剧角色表情设计与网络相结合,调查搜集网友常用的表情包特征和语句,结合粤剧文化和粤剧受众的需求创作出优秀的文创表情包,这样的表情包不仅能很好地“打入”人们的生活,还能达到宣传的目的。通过亲切的粤语方言和粤剧戏曲人物的融合,组成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话和常有的活动姿态,让人们感觉到粤剧的亲切性,仿佛粤剧文化就在身边,潜移默化中勾起对粤剧的喜爱,达到传播效果。粤剧文创表情包系列图2所示。
3.3 粤剧角色符号设计与生活结合
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认为非遗文化离自己十分遥远,但都忽略了,优秀文化讲求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文化本就源于生活,又归总于生活。在此情景下,粤剧文化作为非遗文化也应该考虑将粤剧角色的经典符号设计融合进日常生活中,把握市场中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品,以最亲近的方式将粤剧角色符号与产品结合起来,具有宣传性、鉴赏性还有实用性,让粤剧文化再次与日常生活“亲密接触”,同时赋予生活用品一定的文化内涵,提高生活品质。
以如今最常用的生活必需品——口罩为例: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口罩早已从最初抵御病毒的手段,成为融入每个人生活的必备单品。关注民生和社会事业,粤剧同样能融入必需品中。将精美的粤剧角色和故事融合在口罩上,将实用性、艺术性、商业性结合在一起,给原本单调的口罩和沉闷的抗疫氛围带来了一丝生机。极具艺术感的口罩在人群中还具有感染力,让粤剧文化传播成为流行要素。“贵妃凤舞”系列口罩图3所示。
4 结语
在国潮背景、经济水平提高的推动下,消费者对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产品有相较以往更强的购买欲,粤剧文化要把握好时机借此宣传自身文化同时促进自身文化发展,同时解决青黄不接的现状。如何很好地粤剧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创产品,从文创产品的视觉设计角度出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参考如今已成功出圈的文创产品经验,粤剧角色艺术在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中可以在动作、表情、形象、符号等的方面有所创新,让粤剧文创产品具有实用性、宣传性和观赏性。但是,我们仍需要有更多人在粤剧文化传播甚至非遗文化传播的路上不断创新发展,也需要更多年轻血液加入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本文是对粤剧文化在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中可创新性的小部分探讨,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作品出现,让粤剧重新“容光焕发”。■
基金项目: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粤剧视觉元素在文創盲盒与产品包装中的应用”(S202213657007)
作者简介:梁伊韵(2001—),女,广东清远人,本科,就读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刘汗青(1999—),男,湖北黄石人,本科,就读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张弛(2001—),女,安徽淮北人,本科,就读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王斫朴(2001—),女,湖北黄石人,本科,就读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张欣(2000—),女,广东台山人,本科,就读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