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认知的辽宁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2023-01-04郑薇彤
红色文化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在保持其严肃性的同时提高趣味性,让红色文化旅游得到永续发展并能持续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使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辽宁游客对待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态度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辽宁地区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提出相应的对策。
红色文化旅游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中国特色。然而, 虽然“红色文化旅游”这一概念具有中国特色,却并非中国独有[1]。这种旅游形式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也会时常出现,比如英法两国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诺曼底纪念活动,再比如法国人参观巴黎公社墙、俄罗斯人游览莫斯科红场、越南人参观胡志明纪念堂……国外红色文化旅游主要形式是结合历史战争遗址而打造成战争旅游、爱国主义旅游等产品。另外,西方一些国家也會通过纪念历史重大革命事件的时间和人物来铭记历史,提升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热情。一些研究红色文化旅游的专家认为,中国的红色文化旅游的形式同国外某些军事基地游览、文化遗产旅游等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之处。而从游客视角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对保持红色文化旅游持久生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研,采取对辽宁游客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并分析辽宁游客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认知与评价,并对辽宁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提出建议与对策。
1 调研设计
我们对调查问卷的设计从三方面内容入手:(1)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认知;(2)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评价;(3)对辽宁深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建议。本次问卷调查持续半个多月,收回有效问卷625份。其中男性受访者占比39.7%,女性受访者占比60.3%。从年龄来看,18~45岁之间的受访者占比85.2%,年龄在46~60岁的占比为11.2%;60岁以上的占比2.3%;18岁以下的占比1.3%。从学历来看,高中以下的占比6.6%,大专或本科占比52.8%,高于研究生学历的占比40.6%。从职业来看,学生比例最小,占40.9%;企业工作人员占20.8%;教师公务员占17.3%;其他占21%。
第一方面必填的题目是“您了解红色旅游吗?”答案分别为“A.非常了解;B.了解;C.一般;D.不太了解;E.完全不了解”。受访者中,选A、B、C的占比分别为14.4%、38.5%和35.2%,选D和E的占比分别是10.5%和1.4%。如果受访者选择C或D,则归类为不了解红色旅游。对于这些受访者,进一步了解其将来参与意向。
2 实证分析
如图1,调查结果显示,88%的调查对象对红色文化旅游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说明近些年我们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我们未来进一步开拓红色文化旅游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从参与程度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五年中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红色文化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比27%,有少量(1-2次)参与活动者占比46%,较多次数(3次以上)的参与者占27%。而且可以看出,参与红色文化旅游的群体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已从特定的党员干部群体扩大到普通群众,但总体来说,辽宁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参与程度尚待提高。针对其余12%尚不了解红色文化旅游的受访者,我们又进一步调查了他们是否愿意了解红色文化旅游的意向。调查结果表明,46%的调查对象表示将来有机会的话愿意做一些了解,但尚有38% 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另外还有16%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不愿意。
从参与方式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早期红色文化旅游主要是集体或单位组织的团体游,形式比较单一,而现如今红色文化旅游的参加者已经逐渐扩大到普通民众,有许多以家庭为单位或者亲戚朋友结伴而行的私家游,其中“亲子游”的形式越来越普遍。可以说,目前红色文化旅游的形式已经由过去单一的团体游转变成团体游与家庭游、个人游并行的局面。但总体来说,集体组织的团体游的比例还是大于私家游,比例分别是61%和39%,即集体组织的团体游和私家游的比例大约是3∶2。
从整体评价来看,对红色文化旅游有所了解或有过参与体验的调查对象普遍认可度较高,评价较好,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其中对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可度最高,还有部分游客表示对休闲观光价值的认可,但这一比例相对比较低。由此可见,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的总体价值比较令人满意,尤其在讲述革命历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另外在提升游客文化自信、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尤其是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方面,也有较高的评价。但是,对于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的评价,远远低于对其旅游价值的评价,由此可见,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的“文化”价值得到了体现和认可,但其旅游观光价值还有待提升,如果能做到“文化性”和“旅游性”兼而有之,则会是使辽宁文化旅游再上一个台阶。
如果从调查对象的具体分类来说,不同族群的评价还是有所差异的。首先,从性别上说,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在红色文化的评价上差异不大。但如果按年龄分组的话,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评价差异较大。6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评价最高,18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对红色文化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评价最高,中间年龄段的调查对象整体评价均低于以上两组。如果按学历分组的话,学历在高中以下的调查对象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评价高于其他学历的调查对象,这一调查结果同上述按年龄分组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如果按职业或身份分组的话,少先队员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评价最高,这一调查结果再一次同上述两种分组方式(即按年龄分组和按学历分组)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仅次于少先队员的是军人或有过军旅经历的,再其次是公务员及教师。
红色文化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不一样,它有着特殊的意义,能起到特殊的教育功能别[2]。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又符合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游客的了解和认知、参与和评价是红色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3]。因此调查游客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认知,分析游客对红色文化旅游的评价进一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前提。因此本文对问卷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次调查对象对红色文化旅游的了解和参与程度较好,或者说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深度参与的程度仍然不高。因此,如果未来深入发展辽宁红色文化旅游,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覆盖面,以合理的方式通过适当的渠道,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红山文化旅游,提高参与意识。
(2)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的价值具有多样性,这些多样价值均得到调查对象不同程度的认可,但不同方面的价值的认可程度则不尽相同。其中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认可度高于休闲观光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对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的观光性和休闲性进一步提高,以扩大其市场需求。
(3)目前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的参与形式,已经悄然发生的变化,由以前比较单一的集体游或团体游,演变成如今团体游与家庭游多重并举的多样化形式。而且参与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早期的党员、团员或单位员工为主,到如今各种身份均有的普通群众,可以说这个变化还是很大的。
总之,提高分析本次调查对象对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的认知和了解、参与和体验、意见和建议可以看出,辽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3 对策与建议
基于此次调查对象对辽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又做了深度调研,对其中几位既有热情又有见地的受访者又做了进一步的访谈,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3.1 把好政治方向,关注市场动向
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是“红色文化”,形式是旅游,而旅游的核心是体验,因此红色文化旅游最终还是需要以游客参与体验的形式来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实现传承与传播的目的。应该在把好政治方向确保其思想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游客的需求,关注市场动向。
3.2 科学统筹发展,合理制定规划
红色文化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树立长远目标,做好长期深入的发展工作。辽宁具有拥有强大的红色文化基因,当年的抗联斗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辽宁有重要机构旧址125处,革命事件及革命活动纪念地301个,革命烈士墓70个,革命纪念设施273个……对于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应该在加强保護措施的同时,加大开发挖掘的力度。只要做好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就可以做到保护和开发两不误,双重并举。在坚持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
3.3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旅游活动涉及吃住行游娱购等诸多方面,红色文化旅游也不例外。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质量也是影响红色文化旅游质量的重要因素。辽宁有许多红色文化遗址都是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和革命老区,交通不便利。应该加大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民众带来客流和资金流,可以把红色文化旅游作为拉动当地经济、改善民生的双赢工程。另外,需要提升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讲解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是决定红色文化旅游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讲解员除了必备的政治觉悟外,讲解艺术也是十分重要的。
3.4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品牌效应
目前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产品种类纷繁,辽宁要想深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必须加大宣传推广,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宣传方式,特别是在如今网络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把公共媒体和自媒体充分结合利用,讲好辽宁故事,提升辽宁形象。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辽宁应该深挖其资源背后蕴藏的红色内涵,开发出更加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把一些优秀的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系统整理,作为附加产品依附于主打产品之上。还可以把红色文化旅游为同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的旅游模式,比如与生态游、民俗游相结合的多样化红色文化旅游形式,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创新辽宁红色旅游形式。■
引用
[1] 蒋励佳,李秋正,徐金海.习近平关于红色旅游的重要论述与实践指引[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4):67-71.
[2] 何景明.“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J].旅游学刊,2012(2):88-93.
[3] 周功梅,宋瑞.我国公众对红色旅游的认知与态度研究[J].旅游研究,2022,14(3):1-16.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发展红色旅游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LJKQR2021088)
作者简介:郑薇彤(199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助教,就职于大连财经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