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文化软实力知识图谱分析

2023-01-04洪晓楠翟思羽

文化软实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研究

洪晓楠,翟思羽

[提 要]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近些年来,国内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也不断增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收录的2123篇主要相关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将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研究概况具象化,进而客观地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热点演进趋势与研究存在问题,并基于上述研究情况,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重要论断,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的任务要求,这不仅表明一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否强盛早已与民族的兴衰命脉相连,而且论证了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旨归。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软实力的互构成为影响大国战略的重要因素。网络全球化趋势让世界文化在网络中交互争鸣,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盛不仅为民族文化自信增效,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所以,在国际“和平与发展”的热切愿望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完全契合的世界机遇下,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清晰直观地呈现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其演进过程,经文献考察发现目前尚未出现基于CiteSpace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文献计量综述。因此,本文旨在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现有的文化软实力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出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脉络,为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下一步突破锚定方向。

一 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整体概况

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更直观地探讨文化软实力这一研究领域的成就和发展动态。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样本来源,以“文化软实力”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期刊来源类别选中CSSCI与核心期刊,检索年限设定为2001—2022年,再经由人工筛选,剔除时评、会议、文摘等无效文献,最后发现,截至2022年4月,以“文化软实力”为主题的有效研究文献共2123篇。

(一)文献年度发布状况

文献数量的轨迹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与发展特征。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在此选定2123篇有效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分析选定的有效论文,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整体概况做出描述。

自“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逐渐丰硕。根据CNKI年度发文量分布曲线(如图1),与“文化软实力”主题相关的文献最早发布于2001年,在2001—2022年间,相关文献数量整体呈现抛物线发展趋势。2001—2006年之间,该领域内的代表性文章数量不断增加,呈缓慢增长趋势;2006—2008年之间,该领域文献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2012年后,研究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图1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经历史考察与文献梳理可知,文化软实力缘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2001年,杨羽发布了第一篇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文献《论发挥大学人文作用与培育企业软实力竞争力》,文中将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竞争软实力的主要构件,分析了如何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来壮大企业竞争软实力。自此,我国学术界开启了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序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并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作为党的执政纲领,赋予了文化软实力研究优越的政治条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世界提供了文化盛宴,还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提供了现实条件。由此可见,国家政策认同与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的大繁荣。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明确了全面扭转文化产业在国际中贸易逆差的目标。2017年“文化自信”被写入党章,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并列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结合此阶段发文量持续下降的状况可知,一方面,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已然成熟,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对文化软实力工作的细化引导着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转向。总体来看,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始终保持研究成果的持续产出,随着热度的递增,学者们的研究视域更加广阔,并且以政策文件为指引,分别从“文化自信”“文化道路”“文化产业”“文化强国”等不同方面不断深化研究,使文化软实力研究更加全面。

(二)研究机构分布状况

通过研究机构分布状况“知识地图”,认清机构分布的地域特征,可以更加清楚地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双一流”高校,所以高校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主要场所,双一流高校科研成果更突出、科研实力更雄厚。

图2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研究机构分布图

从各个研究机构发文数量来看,湖南大学以70篇文献位居第一,武汉大学以58篇文献位居第二,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紧随其后。从被引次数的情况来看,武汉大学和湖南大学的文章被引次数高于其他高校文章被引次数。从篇均被引数目来看,武汉大学和暨南大学的文章篇均被引频次较高。从下载被引比来看,吉林大学与清华大学领先于其他高校,武汉大学与湖南大学紧随其后。(见表1)

表1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研究机构发文量前10名情况

(三)研究领域基金资助分析

一个研究领域文献的基金资助情况是衡量与判断该研究主题研究热度的重要标准,是推断该研究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表2展示了2001—2022年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基金资助状况。从基金的类别来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有363篇,占资助基金总量的74.01%,体现出该领域研究受国家基金支持力度较大,进一步说明了国家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位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经史料考察发现,早在2006年11月,中共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打造湖南“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湖南省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政策扶植优势。

表2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文献基金资助前五名情况

(四)核心作者基本概况

核心作者的核心观点基本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所以要确定核心作者,为寻找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观点作铺垫。

第一步,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M=0.749(Nmax)1/2(其中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篇数,N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篇数),(3)参见:刘顺,胡涵锦,高玉林.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基于五种马克思主义期刊(2005—2014)的计量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5(4):37.确定核心作者候选人。通过计算得到M=2.9,即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不少于3篇,再借鉴综合指数法,得出最低被引量不少于15次的可以列入核心作者的备选(见表3)。

第二步,根据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来筛选候选人。首先求得核心作者候选人的平均发文量与论文平均被引数,分别为4.48与96.61。然后,借鉴综合指数法,运用公式:发文量折算指数=候选人发文量/候选人平均发文量×100,被引量折算指数=候选人被引量/候选人平均被引量×100,对作者发文量与被引量进行折算。最后根据公式:综合指数=(发文量折算指数+被引量折算指数)×0.5,(4)参见:李继红,王洪江,江珊,徐桂珍.综合指数和h系列指数测评期刊核心作者的比较研究——以《编辑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67.测算出所有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见表3)。

表3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研究核心作者候选人情况

第三步,根据综合指数的平均值进行候选人筛选,确定核心作者。根据其候选人的平均指数为101.1,最终将综合指数大于平均指数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经过统计发现共有7人符合要求,分别为湖南大学张国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洪晓楠教授、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教授、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湖南大学罗能生教授、江苏理工大学邓显超教授。

(五)核心作者观点考察

文献被引频次的多少一定程度反映了该文献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反响程度,也反映了研究者对该文献所研究主题的关注程度,其中核心作者的高被引文献更是文化软实力热点主题分析的重要参照点之一。把握核心研究者关注的核心选题,对于追踪学术动态、明晰研究趋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处,以核心研究者的最高被引文献(见表4)为基准,结合核心作者的其他重要文献,归纳出学界专家在文化软实力领域的核心关切,据此总结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形势,为后续文章的探索方向作铺垫。

表4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核心研究者高被引文献

1.关于相关概念的内涵阐释

根据文献考察可知,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阐释既全面又丰富。洪晓楠在其文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中,从宏观角度阐释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以此解读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概念——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5)参见:洪晓楠,邱金英,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J].江海学刊,2013(1):204.王一川和张洪忠在《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中,从国家层面解说了文化软实力,即文化软实力是指特定人类共同体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符号象征形式对外呈现的柔性吸引力。(6)参见:王一川,张洪忠,林玮.我国大学生中外文化符号观调查[J].当代文坛,2010(6):5.沈壮海在其文章《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中,从文化国力的角度解读了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具体体现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否得到更好保障、社会的文化生活是否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否更加昂扬向上、是否有助于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良好形象、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是否产生相应的吸引力。(7)参见: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23.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从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国际影响力、人民的评价度探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释义。通过吸纳前人观点,可以将文化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的梳理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文化软实力繁荣策略,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张国祚认为,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保证。历史证明,马其顿的崛起促进了希腊文明在欧亚非广大地区的传播;西班牙“大航海运动”的殖民扩张让西班牙的语言和习俗在拉丁美洲沿袭至今;法国的强大让法兰西哲学、文学和艺术品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大英帝国的“日不落”盛世让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造就了美国和苏联成为20世纪国际文化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国家。(8)参见:张国祚.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J].红旗文稿,2018(10):28.同样,中国文化的强大磁场也需要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邓显超在其文章《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中,从三个层面论述了西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方式:一是把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定和实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法规、文化政策;二是把强大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三是注重文化输出,弘扬和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9)参见:邓显超.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J].理论探索,2009(2):35-37.当然,我国在充分借鉴西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优秀经验时,也应注意一切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西方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往往以牺牲自然资源为前提,西方国家一些企业为了实现文化软实力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与之配套的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在我国,“天人合一”思想是保障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利益与自然的博弈中,尊重客观规律与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同时,西方国家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时,存在唯我独尊、打击他国文化的现象。人类本同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正因为国际文化的多样性,国际社会才是富有活力的有机整体。但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思想,容易使国际社会陷入文化利益争夺之中。在此背景下,中国应不忘初心,秉承“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之思想,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尊重他国文化,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愿景而努力。

3.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索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如何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核心研究者关注的重中之重。罗能生在其文章《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中,通过建立文化软实力的评价体系,并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科学分析出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综合水平和分项指标值,并表明较低的文化软实力指标与我国高速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很不对称。(10)参见:罗能生,郭更臣,谢里.我国区域文化软实力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505.因此,寻找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缩小区域间的文化软实力差距,已势在必行。洪晓楠基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五要素,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做到“五元并举”。(11)参见:洪晓楠,邱金英,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J].江海学刊,2013(1):206.贾磊磊从现实层面制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即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提高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构筑软实力传播的硬实力平台、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商业化输出、建构具有当代性的国家形象。(12)参见:贾磊磊.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与路径[J].东岳论丛,2012,33(1):41.沈壮海在其文章《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中提出,要将文化软实力硬化为物质基础,聚化社会主义文化能力建设,涵化其他优秀文化,将优秀文化资源内化于心,外化为文化软实力建设能力。(13)参见: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120-127+138+160.经文献考察可知,提升文化软实力路径总是从具体境遇出发的,新时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索又是新的时代课题。当下我国国民核心价值观有所迷失,文化贸易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然薄弱,针对现实境遇,如何走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道路是当前的重要研究任务。

4.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解析

新时代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议题开始具体化,其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于是,学者们开始围绕“文化强国”这一时代热点,积极探讨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进路。傅才武和严星柔在《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指出,要从国家的文化领导权层面入手,引导社会各阶层在意识层面上达成价值共识,建设文化共同体,从核心层面上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14)参见: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73.张国祚将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归纳为四个方面: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遵循“一条道路”“一项改革”“四个自信”“四种形象”“树立四观”的建设思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工作。(15)参见:张国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J].人民论坛,2014(25):74.既概括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也梳理了未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工作思路。

二 文化软实力研究热点主题现状与演进趋势分析

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点主题代表了这个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导向,热点主题的演进代表了该领域在不同阶段的多种问题聚焦,为研究者们指明了前沿问题。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首先基于关键词共线分析确定影响较大的关键词作为热点主题研究的支撑材料。其次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初步确定热点关键词的分类,更客观地归纳出学者们关注热点主题的类别。再利用热点关键词演进厘清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最后根据突现检测法预测未来文化软实力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热点共线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主题中心,文章往往都围绕关键词展开论述。因此,依据2123篇有效主题论文,选取文章关键词作为热点主题研究的分析对象,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相关共线图谱。其中,图谱中共有534个关键词节点和977条连线,密度为0.0069。由此可知,该领域关键词数量较多,但之间连线相对较少、关联密度较小,意味着该领域研究主题较为分散。根据多诺霍对高频词与低频词提出的界定公式:T=[-l+(1+8I)1/2]/2,I为关键词个数,(16)参见:刘顺,胡涵锦,高玉林.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基于五种马克思主义期刊(2005—2014)的计量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5(04):37.得出该研究领域中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分阈值为32.18,即出现频率在33次及以上的关键词都是该领域高频关键词(见表5),包括:软实力、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硬实力、国家形象、全球化、传统文化、中国。同时,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为研究热点。(17)参见:洪波,杨柳.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意识形态知识图谱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115.然而,统计后发现,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仅有“软实力”。由此再次印证了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关联性不强的研究现状。

表5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热点关键词

(二)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对所有关键词进行主题划分,以便更加直观地把握文化软实力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LLR算法,识别出8个研究聚类集群:#0软实力、#1意识形态、#2文化建设、#3国家形象、#4体育文化、#5硬实力、#6文化产业、#7对外传播,这些聚类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关注范围。通过对热点聚类的整合和对热点关键词的归纳,得到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的6个主要热点研究主题。

1.以“文化传播”为研究主题。该主题主要包括“全球化”“高校”“高职院校”“对外传播”“文化安全”“国际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外交”“文化输出”等关键词。全球化早已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但美国一直试图延续冷战思维,在拓宽市场的过程当中裹挟着西方文化的推广。(18)参见:李怀亮.“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2):16.其中,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成为境外势力与国内反动势力试图掌控的重心,高校与高职院校成为其文化宣传的重要场域。胡春湘从历时性、共时性、现实性三个维度论述了如何在文化软实力的视野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19)参见:胡春湘.文化软实力战略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及其培育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4):115.针对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传播范围中的影响力度,陶建杰和尹子伊提出要从策略的完善、话语体系的建设、传播工具的突破、信息质量的提升来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动态转化。(20)参见:陶建杰,尹子伊.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评价、传播影响与提升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7):51.以上论述都是围绕如何提高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而展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传播的重心任务,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增强文化传播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

2.以“文化产业”为研究主题。该主题主要包括“中国电影”“孔子学院”等产业元素。经济等硬实力的发展带动文化的强盛,文化产业是否发达是衡量一国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下,语言、宗教、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世界传播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电影是最佳媒介之一,但由于文化差异,常常导致中国电影内热外冷,同时还遭受“污名化”危机。(22)参见:许在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的差异化战略结构模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3):175.实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的战略目标,也成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孔子学院的推广,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张西平教授认为,孔子学院已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标志。(23)参见:肖萌.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3):168.另外,我国文化产业众多,但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这也说明学科之间依然存在学科壁垒,仍需要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加强合作,继续做出突破。

3.以“文化创新”为研究主题。该主题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中国故事”等关键词展开。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内核,即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创造出与时代风貌相结合的中华文化新内容、新体系、新形式。高宁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激活整个民族的思维能力、文明素养,(24)参见:高宁.中国文化怎样突出重围[J].前线,2020(2):16.以提升整体文化水平的方式带动文化内容创新。陶建杰和尹子伊从4个维度、3个层次、38个具体指标建立了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25)参见:陶建杰,尹子伊.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评价、传播影响与提升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7):51-55.用实证数据证明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谭文华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技术,促进文化技术的有机融合,以多样化的崭新形式更好地展现、传播和发展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6)参见:谭文华.文化软实力竞争、文化创新与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9(12):149.由此可见,学界关于文化创新的主题研究做到了内容、体系、形式三管齐下,相关文献较为全面。

4.以“文化自信”为研究主题。该主题主要包含“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等关键词。树立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廓清是非、鉴别糟粕的坚实底气,是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侵入头脑的重要法宝。有学者从加强文化认同角度,主张牢牢把握文化认同的重点方向、树立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27)参见:青觉.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J].红旗文稿,2022(7):46-48.除此之外,颜玉凡与叶南客解释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之间的互构关系,二者形成的相互生产、共同发展的互动运作机制,促进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28)参见:颜玉凡,叶南客.新时代主流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机理研究[J].教学与研究,2022(2):56.这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更与增强集体意识认同感的终极目标相耦合。

5.以“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该主题主要包含“国家形象”“综合国力”“文化强国”“话语权”“价值观”等表达文化建设的方式与目标的主题词。文化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是发挥中国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29)参见:杜娟,巨慧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使命[J].学术交流,2021(3):15其中,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强国是一个国家内在力量的重要标志,话语权是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的重要载体,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30)参见:杜娟,巨慧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使命[J].学术交流,2021(3):22.同时,时代的文化与时代的价值观紧紧相扣,甚至于引领时代价值观。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长治久安,更推动了中国声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助力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分析可知,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即关于思想解读与意义阐释的成果较为丰富,但缺乏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化建设规划研究。

6.以“文化种类”为研究主题。该主题主要包括“体育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等文化种类描述的主题词。体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1)参见:樊士博,张可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整体检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8):5.因此应该“积极运用体育这一文化手段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32)参见:宋宗佩,白亮,江木芳.体育塑造国家形象热现象的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4.。吴正勇和赵子文认为,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企业品牌竞争力来体现。(33)参见:吴正勇,赵子文.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2011,27(2):58.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打造独一无二的中国商业品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核心竞争力。杨扬以上海为例,探讨了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有序对接。(34)参见:杨扬.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与路径[J].探索与争鸣,2021(7):37.当然,以上仅选取出现频数较多的热点关键词,我国文化种类繁多,学者们可以继续依据不同的文化分类进行深入研究,使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更加全面。

(三)热点关键词演进的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的发展历程是该领域历史演进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的考察,了解不同时间节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重点,可以明晰该领域热点演变规律,有利于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全面分析。

文献检索时,发现最早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文献刊出时间是2001年。经过CiteSpace软件数据处理后发现,可以大致把文化软实力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2001—2006年),爆发增长阶段(2007—2013年),深耕广拓阶段(2014年至今)。

2001—2006年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萌芽阶段,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对该领域基本概念的解读与社会现象的探索,关键词主要包括:软实力(2004年,483次)、文化(2005年,110次)、文化产业(2005年,103次)。随着千禧年的到来,中国文化的崛起也迈入了新阶段。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继承和发扬良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这在韩流、日流等外国文化强势纵横的社会背景下,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3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2).在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一次会议上,刘淇强调提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36)参见:王书昆,王树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北京软实力[J].新视野,2006(2):22.《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未来的工作重点。(37)参见:王书昆,王树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北京软实力[J].新视野,2006(2):22.通过文化交融促进贸易开展是该阶段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点内容,所以这一阶段文献主题围绕“软实力”“文化”“文化产业”等关键词展开。虽然这一阶段,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且主题零散单一,但研究主题凝聚且问题研究鞭辟入里,为未来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2007—2013年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红利期”,不仅热点关键词呈爆发性增长,并且关于文化软实力功能与作用的研究文献变多。关键词主要包括:文化建设(2008年,53次)、硬实力(2007年,47次)、国家形象(2008年,47次)、全球化(2008年,46次)、传统文化(2008年,40次)、中国(2008年,36次)、文化创新(2008年,30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3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3).这引发了学者们对文化软实力政治功能的关注,形成了研究热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潮”,中国也趁热打铁加紧打造中国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价值,提高文化输出质量。2008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提出了“三教”问题,(39)参见:李宝贵,庄瑶瑶.新时代孔子学院建设的守正与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16.加强国际教培队伍建设、开发适应当地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本土教材、创新个性化的文化教学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迈出了创造性的一步。2009年,孔子学院总部组织的文艺巡演、专家巡讲、文化巡展活动开启,吸引了合作机构和当地民众200余万人参与。(40)参见:李宝贵,庄瑶瑶.新时代孔子学院建设的守正与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16.中华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截至2013年底,孔子学院全球数量达到386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也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提供了软实力支撑。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41)喻国明.《传媒国际贸易与文化差异规避》序言[J].传媒,2013(3):78.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双向开花是增强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与感召力的重要保障。我们应时时牢记苏联解体的教训,保持硬实力——软实力杠杆平衡,遵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硬实力×软实力”(42)段奕.硬实力-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J].复旦教育论坛,2008(2):49.的基本公式,使软实力的塑造与硬实力的建设交相辉映,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至此,该领域研究开始围绕“文化建设”“硬实力”“国家形象”“全球化”“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国”等多角度广泛开展,不断拓宽理论外延、不断挖掘功能实证,为未来深化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主题提供了实证应用的支撑。

2014年开始,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深耕拓展阶段。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建设成就不断积累,文化自信(2014年,57次)引领了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新风尚,学术界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从探颐功能作用转至深挖其精神价值与时代价值,至此文化软实力研究步入“深海期”。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这深刻指明了文化自信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精神引领作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对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4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这有力地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并依次作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4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等一系列工作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强调了文化企业在构建民族良性文化审美的重要性,(47)参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N].人民日报,2020-11-03(1).同时在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聚焦了今后五年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48)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这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话语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为后续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一阶段关于文化自信的精神建设和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成为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直至今天,“文化自信”依然是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

(四)文化软实力研究突现词分析

从图3可知,在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演进过程中,“文化自信”的突现值以21.64位列第一,突变时间最长,成为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最大的、最持续的研究热点主题;除此之外,“国家形象”“中国故事”“新时代”“对外传播”是2017年后的突变主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中国通往国际舞台的现实进路,是新时代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

图3 2001—2022年文化软实力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图谱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为现实基础,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立起中国视角的国际话语体系为战略目标。

三 结 论

(一)研究小结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的2123篇文献(2001—2022年)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整体概况、热点主题考察与演进趋势分析,总结如下:第一,文化软实力研究在2001—2022年间经历了“沸腾——升华”的研究发展趋势,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主要研究文献的情况与国家政策、会议文件、社会事件密切相关。第二,高校是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是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的研究主力。第三,从研究热点演进趋势来看,随着该领域前度作者与后续作者关注点的不断迁移,每个阶段的热点前沿问题也不断更新。这是因为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不同,研究关注重心也就随之有所偏移。文化软实力研究主题主要按三个阶段划分:在萌芽发展阶段(2001—2006年),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关键词主要围绕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展开,这与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刚性需求,所以该阶段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属性与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是热点主题。在突破爆发阶段(2007—2013年),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学术成果颇丰。在此阶段,伴随着文化全球化,如何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运用文化塑造好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是此阶段的研究热门。在研究深耕拓展阶段(2014年至今),结合我国仍然存在的西方国家文化潮流入侵与国内文化虚无现象可知,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如何提升文化自信都是业内致力于攻克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上来看,我国学者们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已经十分完备;从现实层面来讲,我国文化产业也已经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文化保护政策也逐步完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难题逐渐被化解。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要求,指明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行进方向,升华了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展望

第一,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相关文本中关键词的考察,发现在研究主题上,核心关键词与聚类基本重合,通过归类整理,发现相较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影响力较大的文献大部分偏重于概念内涵的解释、政策思想的解读。在理论完备的学科领域中,权威数据的支撑能够让理论更有说服力。所以,在抽象性逻辑比较完备的前提下,该领域在实证研究方面仍然有待突破。

第二,通过学术界有关文化软实力研究从沸腾到升华的趋势来看,后期以文化软实力为宏观研究主题的成果相对减少,而是主要向加强主题研究深度、聚焦主题研究精度进发。这在核心作者集中在2007—2013年发表的高被引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在此期间,“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理论”“国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策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索”“文化强国战略解读”等相关研究已十分全面,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视角来看,科研成果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辩证的联系,即学术研究动态跟随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状态而不断变化。因此,以事实为依据,强化对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性研究,全面聚合文化软实力的研究重心,继续深耕文化软实力主题的升华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通过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演进与突现发现,随着时代的演进,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点也在不断更新,该领域呈现了以文化软实力为中心,多元主题共同发展的“一石多面”的研究格局。2014年之前,在相关文本政策的指引下,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成果逐年递增;自2014年开始,以文化软实力为研究主题的聚焦性研究减少,研究成果呈下降趋势,但是文化软实力的升华主题——文化自信的研究热度逐渐攀升。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研究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4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这是党中央基于历史与现实做出的长远战略规划,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未来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方向。所以,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在“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前提下保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培育国人文化自信,重塑中华文化话语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是未来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趋势。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实力抢镜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