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是否提升了粮食流通效率?
——基于企业层面微观数据的验证
2023-01-04朱晴晴
朱晴晴
(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北京 100872)
一、 引 言
当前,粮食问题面临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偏差的突出矛盾。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粮食产业发展“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到2025年,要全面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粮食流通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已形成具备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企业以及粮食加工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化粮食流通主体及流转路径[1]。如何在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推动粮食企业转型升级进而提升经营效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考虑到粮食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粮食资源的配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往往以补贴形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政策性亏损定额补贴、专项储备粮利息补贴等),给予粮食企业必要的扶持,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绩效和地方经济运行,同时这也是弥补和完善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以政府补助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扶持手段也是广泛存在的[2]。
粮食企业作为粮食流通改革重要的主体之一,其效率运行通畅与否对粮食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于粮食领域的效率分析多集中在粮食生产领域,从宏观层面探讨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3-7],鲜少有文献从微观层面分析粮食企业流通效率如何。赵霞等(2018)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效率有抑制作用[8],但是并未进一步探究该抑制作用是否对不同产权性质的粮食企业表现一致。国有粮食企业作为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所获取的财政补贴与非国有粮食企业不同。且由于粮食产区划分的区位差异,导致粮食企业所属的市场政策环境和政策干预强度产生差异。
本文研究发现2008—2019年间粮食企业流通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98%,远低于学术界对于企业生产率的普遍测算结果[9-11]。而根据WIND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2009—2018年间政府补助率由59.43%增加至88.25%[12]。那么在现实中,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效果是否与政府的补助初衷一致?政府补贴到底提升还是抑制了粮食企业的效率?基于以上疑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对粮食企业的政府补贴效果进行深入考证,对于地方政府制定针对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现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政府补贴与企业效率、政府与市场关系互动以及市场化发展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但鲜有学者同时将三者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而且现有学者更多是以全行业或者制造业、农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缺乏粮食企业的视角考虑。本文从粮食企业视角出发,将政府补助与市场化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究其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粮食企业流通职能发挥、流通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改革的主渠道,考虑到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差异性[13-14],本文在测度不同所有制结构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基础上,检验政府补贴对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探究国有企业在政府补贴获取方面是否存在效率优势。第三,近期文献在探究粮食企业效率问题时,已经关注到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效应[8]。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可能导致政府补贴的实际运用效果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化程度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这意味着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节与市场化发展所处的阶段高度相关。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从市场化门限效应的角度,进一步检验政府补贴在不同市场化条件下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厘清政府补贴效用的影响区间及其可能的非线性影响,从而丰富关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拓宽解释机制。
二、 理论分析与机制讨论
(一) 政府补贴影响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机制
有关政府补贴影响企业效率的机制和效果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是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补贴通常扮演着“扶持之手”的角色[15-17],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财政补贴效果并不显著[18],或者政府补贴与企业微观绩效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19-24]。而对于粮食企业来说,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则需要辩证分析,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有负向的一面,但也存在正向提升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作用机制。
政府补贴能够正向促进粮食企业流通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政府对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可被视为企业额外的资金来源,有助于企业经营资本的增加,进而有助于企业收益的增加。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的资金扶持,政府补贴有利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5-29]、优化投资决策[30-31],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32-34],且更为直接地表现为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对粮食企业的财政补贴行为,对公众和投资机构释放出积极的市场信号,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35-38],进而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收益。因此,政府补贴有助于促进粮食企业发展和效率提升。然而,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有可能阻碍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政府预算软约束弱化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39-43],进而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41];另一方面,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二者之间寻租行为的异化[44-50],造成了政府补贴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51],进而抑制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动机。企业追求财政补贴和政府注重经济增长目标的动机差异扭曲了企业的经营行为,造成企业过度投资[52]、产能过剩[53]进而生产效率弱化等。
粮食流通企业作为粮食购销的经营组织,承担着将粮食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的流通职能。粮食从生产环节转移到消费环节的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重要体现。因此,用于粮食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会促进企业的粮食购销经营活动,进而提升粮食企业的流通效率。而且,农业的弱质性导致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不足,甚至在收益上处于弱势地位,政府补贴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帮助企业调节盈余,缓解粮食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此外,由于粮食的特殊属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平抑粮价波动、促进粮食生产等宏观调控目标,政府会对粮食企业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进行较高的财政补贴,主要目标是希望其承担粮食保供稳价的社会责任,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此时粮食企业为了保障市场上粮食的充足供应和价格稳定,必然会将其所获得的财政补贴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从而实现流通效率的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政府补贴能够显著提升粮食企业流通效率。
(二) 市场化影响政府补贴效用发挥的机制
由于粮食具备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社会性质和政治性质,决定了粮食必须依靠政府调节,以解决粮食保供稳价、平抑价格波动等问题。但与此同时,粮食本身的商品性质又要求粮食流通必须遵循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然而,处于市场化发展不同阶段时,市场中要素流动、企业成长环境和竞争程度等并不一致,这会使得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节与市场化发展所处的阶段高度相关。基于这种考虑,市场机制作用可能存在潜在的非线性特征,在政府补贴影响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过程中,市场可能从以下两方面影响政府补贴的效用发挥。
第一,市场化程度可能会影响政府补贴在实际应用中的质量。市场化进程中,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同、所处地区不同均会导致其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差异,而市场化生产要素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要素流动性的高低。当市场化水平较低时,黏性的市场要素可能给企业的生产环节造成阻碍,引发资源配置紊乱、浪费等现象。此时,政府部门对粮食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的干预行为主要用于纠正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补贴的效用可能受制于市场化水平较低,无法发挥出最大效果。而随着市场化水平提高,区域间要素市场实现有效衔接,有助于降低要素的转移和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企业间要素转移成本的下降也能够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促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报酬率更高的生产主体,这也能够促进政府补贴向效率更高的企业倾斜。换言之,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要素流动机制能够改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该阶段的政府补贴更大程度上用于企业调整经营方式,完善企业要素配置,加大企业创新投入,进而提升企业效率水平。因此,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政府补贴对于企业效率水平的促进作用可能得以放大。
第二,市场化水平代表了企业面临的成长环境和竞争环境的规范程度,进而影响了粮食企业对于政府补贴的获取动机。而政府出于政治属性对重点企业进行补贴的行为又会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导致低效率企业得以通过社会资本获得非生产性优势,无法按照正常市场秩序进行有效淘汰。换言之,低效率企业更有可能为了获取所谓的政府补贴进行寻租,而较低的市场化水平通常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纠正。但是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企业间要素资源的竞争程度愈加激烈,市场中的企业甄别和淘汰机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倒逼企业技术革新、分工深化,政府财政补贴的加持能够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进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升。随着企业竞争优势的上升,生产率高的企业有更强的动力获取财政补贴,从而通过技术升级建立更大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受到要素特征以及企业竞争环境的影响,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可能通过影响要素流动以及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政府补贴效用发挥的质量,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改变市场机制进而影响不同企业主体的政府补贴动机。从而反映在企业效率层面上,表现出在不同市场化发展阶段内,政府补贴效果呈现异质性。总的来说,在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政府补贴所发挥的效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环境恶劣及市场失灵的影响,企业更容易产生追求补贴的寻租行为,扭曲企业的经营动机,政府补贴的实际发挥效果可能受到限制;而在市场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政企之间的关系更加透明,企业的经营运作更多地遵循市场化的发展规律,因此企业更能将政府财政补贴用于提升其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进而促进企业效率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政府补贴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之间存在以市场化水平为门槛的效应,且在市场化发展高水平阶段,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提升效应更强。
三、 研究设计
(一)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本文采用2008—2019年间国泰安数据库中涉及粮食购销、粮食批零、粮食加工等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1)样本中多数企业并非纯粹的粮食流通企业,其主营业务在涉及粮食加工的同时兼营粮食批发或者零售业务。但考虑到这些企业也是流通职能的承担者,如果只筛选纯粹购销企业的话样本量太小,不足以达到进行实证分析的样本量。(根据证监会2012版行业分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并借鉴现有文献[54-55]对存在异常观察值的研究样本进行如下筛选:(1)剔除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净值和各项投入为负的样本;(2)剔除已经退市的企业;(3)剔除观察期内仅披露1年数据的样本;(4)剔除经营资料披露不全、变量严重缺失的企业样本。最终得到81家符合标准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8—2019年,总观测值为726个。
(二)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为了检验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本文构建以下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分析:
TFPit=α0+α1Subit+α2Controls+λi+λt+εit
(1)
其中,TFP用来度量粮食企业流通效率;Sub表示政府补贴,Controls表示与企业相关的一系列控制变量;λi和λt分别表示企业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用于控制企业层面个体因素和不随时间变化的政策因素对模型估计结果产生的影响;εit为随机扰动项,下标i、t分别代表企业、年份。
1.被解释变量。粮食企业流通效率(TFP)。本文所讨论的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选取与计算,参考Levinsohn和Petrin(2003)[56]、鲁晓东和连玉君(2012)的研究[57],采用LP方法计算得到。具体计算公式为:
lnYit=α0t+α1tlnLit+α2tlnKit+α3tlnMit+εit
(2)
其中,Y表示企业营业收入(元);L为企业劳动投入变量,本文选用员工人数(个)衡量;K为企业资本投入变量,本文选用固定资产净额(元)衡量;M为企业中间投入变量,本文选用企业购买商品、接收劳务支付的现金(元)衡量。其中,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对变量Y和K以及M分别使用以2008年为基期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进行价格指数平减。以上三类价格指数数据来源均为《中国统计年鉴》。
2.解释变量。政府补贴强度(Sub)。在以往的研究中,政府补贴被认为是主要的政府干预手段,是政府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变量[58]。本文采用当年企业所有补贴之和作为其所获得的最终补贴数额,具体地选用企业财务报表中政府补助明细项目本期金额数之和作为当年度企业政府补贴所得。同时,本文借鉴已有研究[59]的做法,使用政府补贴与企业营业收入之比来衡量政府补贴,以消除企业规模的影响。
3.控制变量。借鉴已有研究[24,36,60-61],本文选取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比率作为企业层面控制变量,同时选取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渠道长度和产业机构作为省级层面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具体地,(1)企业规模(Size)。拥有最佳的企业规模对于企业提升流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规模扩大能够带来规模报酬递增,进而提升企业绩效和流通效率。本文利用企业总资产来表征企业规模,预测其符号为正,即企业规模越大,企业流通效率越高。(2)资产负债率(Dta)。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情况,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资金需求,有效利用资产负债率,则能够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促进企业流通效率提升。因此,按照现有研究,本文利用企业负债总额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来表征企业资产负债率,预测其符号为负,即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经营风险越大,企业流通效率越低。(3)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情况,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资产收益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一般来说,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流通效率越高。(4)现金比率(Cash)。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现金流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5)城镇化水平(Urban)。本文选取地区城镇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6)对外开放水平(Open)。本文采用货物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征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杜江等,2016)[62]。(7)经济发展水平(Eco)。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8)渠道长度(Whre)。该比值能够反映产品流通渠道长短的变化,根据目前较为通用的计算方法,以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与零售企业销售额之比来衡量[63]。(9)产业结构(Ind)。本文选用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64]。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的实证检验分三步进行:首先,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FE)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以初步判定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效应;其次,采用工具变量2SLS法消除变量内生性问题,随后对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验证政府补贴对不同所有制以及处于不同政策环境中的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差异;最后,本文通过检验政府补贴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市场化水平的门限效应来揭示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尝试为粮食企业改善政府补贴方式、提升补贴效率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 基准回归
本文首先针对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进行基准回归(见表2)。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政府补贴强度(Sub)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粮食企业所获的政府补贴力度越大,其效率水平越高,这验证了假设1。而且与近期研究政府补贴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流通效率提升的结论相一致[65-66]。
第(2)—(4)列在第(1)列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企业层面控制变量、省份层面控制变量以及全部控制变量进行逐步估计,结果显示大部分控制变量均通过1%或5%的显著性检验,且基准回归的结果基本符合预期。其中,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渠道长度均显著为正,而现金比率、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均显著为负,产业结构不显著。通过对比第(1)—(4)列的回归结果,本文发现各变量的估计系数值、符号以及显著性水平未有实质性差异,这说明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因此估计结果具有较强稳健性。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二)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1.内生性讨论。由于变量遗漏或者双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无法保证模型估计结果的无偏性和一致性,就本文而言,一方面政府补贴会促进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流通效率也会对其所获得的政府补贴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地方政府通常会倾向于补贴规模较大、具有生产率优势的企业。因此,参考已有研究中的通行做法[67-69],本文选取核心解释变量政府补贴的一阶、二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解决内生性问题。表3第(1)列展示了内生性讨论的结果。首先,工具变量的检验结果均支持了其设定的合理性;其次,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解释变量内生性后,政府补贴的估计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与基准回归中保持一致,但是估计系数的绝对值明显高于基准回归结果。可见,变量的内生性导致双向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被低估。
2.稳健性分析。为了避免指标选取可能给研究结果带来的偏误,本文进行如下稳健性检验:其一,选取替代指标重新测度被解释变量,将原本使用的劳动投入指标“企业员工人数”替换为“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表3第(2)列的回归结果与基准结果高度类似,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二,采用动态面板估计。本文采用两步系统GMM动态面板回归,使用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遗漏变量的代理变量,使用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检验结果接受扰动项无自相关的原假设以及工具变量外生性的原假设。表3第(3)列的回归结果同样支持政府补贴有益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提升的结论。
(三) 异质性分析
首先,分企业所有权性质分析。前述全样本结果表明,无论粮食企业是否为国有性质,政府补贴的作用效果均能有效提升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为了进一步考察政府补贴对不同所有制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作用效果的差异化特征,本文对不同所有制粮食企业进行分组回归。由表4第(1)—(2)列国有性质和非国有性质粮食企业的回归结果可知,政府补贴在国有和非国有粮食企业中均显著提升了流通效率,但是在非国有粮食企业中作用更明显。由此表明,非国有粮食企业受政府补贴的激励更为有效。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因其政商关联需要承担更多的政府官员意志,以实现粮食保供稳价等政治目标;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融资约束相对较弱,政府通过补贴手段缓解国有粮食企业的融资约束效应有限,因而在效率表现上,非国有粮食企业更能够有效利用政府补贴激励流通效率提升。
其次,按政策发生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014年新一轮的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入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阶段,粮食企业适时抓住机遇,转变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以2014年为政策节点,对2014年之前和之后两段时间内政府补贴和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由表4第(3)—(4)列回归结果可知,在政策节点前后,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作用效果保持了一致性,但是在政策节点之后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在2014年新一轮粮食购销改革之后,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政府进一步减少了对于粮食流通改革过程的行政干预,粮食的市场运行效率得到提升,注重“提效”目标的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
最后,按粮食产区进行异质性检验。本文按照粮食企业公司注册所在地,将其所在省份分为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8]24号)中划分粮食主产区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粮食主销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粮食产销平衡区包括重庆市、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组进行分析。由表4第(5)—(7)列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对主产区及主销区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中作用显著为正,但是对产销平衡区粮食企业的作用则不显著。结合现实也不难发现,主产区和主销区分布多为东中部经济发达省份,而产销平衡区多为西部偏远地区,这暗示出政府补贴在要素流动性高、市场活力性强的经济发达省份更能发挥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行政策支持强度相对较弱的产销平衡区作用并不明显。
表4 异质性分析结果
3.进一步分析。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在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市场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充当主要角色,政府担任市场调节的辅助力量。因此,我们考虑市场力量对于政府补贴效用发挥的影响可能并非仅是调节作用,而更多地表现为门限效应,从而在粮食流通效率层面上表现出在不同市场化水平下的政府调节的异质性。因此,借鉴Hansen(2003)的研究[70],本文构建如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政府补贴潜在的非线性特征进行检验,具体形式如下:
TFPit=α+α1SubitM{Marketit≤γ}+α2SubitM{Marketit>γ}+α3Zit+μi+μt+εit
(3)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被解释变量为粮食流通效率值(TFP);市场化水平(Market)为门限变量,γ为门限值,政府补贴(Sub)为门限效应变量;M{Marketit≤γ}和M{Marketit>γ}为示性函数;Z为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设定与基准回归相同;αi为待估参数,μi、μt分别为省份、年份的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要求解释变量尤其是门限效应变量应满足外生性,因此本文首先对门限效应变量政府补贴(Sub)是否外生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针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门限效应变量政府补贴满足外生性,(3)篇幅所限,政府补贴的内生性检验结果未列文中,备索。可进行面板门限回归。门限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和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之间存在以市场化水平为门限变量的双门限效应,门限值分别为4.8300和7.2200。
表5 门限效应检验
得到门限值后,本文根据公式(3)进行面板门限模型估计。表6给出了门限回归的估计结果。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和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之间的关系被市场化水平这一门限变量划分为三个区间,其影响呈现如下两个特点:(1)无论是在市场化程度处于低水平、一般水平还是高水平阶段,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都是正向的。(2)当市场化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时,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表现为影响结果的非对称性。从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来看,为低市场化水平阶段<一般市场化水平阶段<高市场化水平阶段,三者的系数值分别为0.0276、0.0656、0.0908,显示出当市场化处于高水平阶段时,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处于一般水平时次之,处于低水平时最小,且影响程度上具有非对称性。该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2。该回归结果产生的可能解释在于:在市场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时,市场中要素的调整黏性、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监督缺位等原因影响政府补贴的效用发挥质量。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企业竞争环境逐渐改善,粮食市场中要素流动性加强,配置得到优化,加之政府补助政策不断完善,政策资源更易向优势企业倾斜,更多的政府补贴被真正用于技术创新,使得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提升作用得以更有效发挥。
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使用替换劳动投入之后的被解释变量(TFP_l)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与基准门限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相比,稳健性检验结果中,核心解释变量政府补贴在市场化水平各门槛区间的回归系数符号及其显著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模型估计结果较为稳健。
表6 面板门限模型估计结果
五、 结论与启示
提升粮食企业流通效率是当前粮食流通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当前备受关注的粮食流通改革为背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08—2019年国泰安数据库中国A股上市粮食企业为样本,检验了政府补贴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对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现行的政策扶持手段有利于打破粮食行业的结构性瓶颈,激励粮食企业流通效率提升。第二,政府补贴对于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政策节点、不同粮食产区的粮食企业流通效率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对于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流通领域非国有粮食企业中政府补贴促进流通效率提升的作用更加显著;2014年新一轮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实施后,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促进作用趋于增强;相较于产销平衡区,政府补贴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表现出促进作用。第三,在不同市场化发展阶段,政府补贴对于粮食企业流通效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的程度随着市场化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表现出双重门限效应,具体表现为当市场化发展处于高水平阶段时最大,一般水平阶段时次之,低水平阶段时最小。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在政府补贴的推进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政府补贴的数量增长,而应充分考虑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差异,避免形成政府补贴数额增长而粮食企业流通效率提升有限甚至经济增长效应不足的尴尬局面。虽然总体上而言,政府补贴数额呈现出极大提升趋势,但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和分配不平衡的现象。未来在注重整体提升市场化水平的前提下,还应该更加注重和带动扶持偏远地区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加强市场化发展有效激发政府补贴的潜能发挥。第二,应当完善粮食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营造规范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引导市场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更大程度发挥政府补贴在提升粮食企业流通效率中的积极作用。从实证结果来看,中国粮食流通改革仍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仍有必要进一步放开粮食市场,有效推动粮食市场整合,同时要完善现行的政府补贴方式,使其真正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有效推动粮食流通改革。第三,在新一轮的粮食流通改革中,应当继续完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在政治调控目标和经济利益追求之间做好取舍和协调,真正发挥好粮食流通改革主渠道作用。第四,政府在制定补贴政策时,应当进一步优化补贴方案、丰富补贴类型,依据粮食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所有权性质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补贴措施,同时制定完善的事后审核机制,做好政府补贴的追踪监督与绩效考核,最大化政府补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