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召唤结构”视野下基于师生共同体建设的《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3-01-04刘晓曦郭玉京徐振华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生思政评价

马 静,刘晓曦,郭玉京,徐振华

(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1309)

引言

《场地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方向类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场地综合布局、道路、广场布置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及必备的创造能力、表达及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基本应用实操过程引导学生具备迅速准确把控实际项目各类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求新求变的进取精神,为更好地完成规划设计奠定基础。自2012年起,本课程逐渐建设各类学习资源(库),推进设计教学“召唤结构”的成型,并探索基于师生共同体构建的教学实施路径与实践。课程2021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2年获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赛区副高组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目前已完成11轮教学实践。

一、课程面临的痛点问题

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推进,行业需求的变化,课程教学中逐渐显现一些痛点。而如何能够准确找到痛点,深挖成因则成为课程能够成功改革的重要前提。通过深度分析研究,课程组明确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痛点问题

1.传统教材内容固化,学习场地设计主体意识待激发。部分学生认为场地设计能力在设计中意义不大,对课程认可度有限,在实践中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担当和使命感。

2.理论与实践联系少,解决实际设计问题能力待提升。学生在工作中运用设计思维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较弱,遇到新的设计项目无从下手。

3.主动学习意识弱,持续思考和自主深度学习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少,部分学生习惯于单向吸收课上知识内容,缺乏持续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动力。

(二)成因分析

针对上述痛点问题,课程团队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与总结,分析主要成因包括以下五大方面。

1.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方法,价值目标不清晰。教学中注重理论讲解、轻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价值目标引领在实际教学中与知识能力培养脱节,课程思政重视度不足,学生缺乏专业自信,责任心和担当意识有限。

2.教学内容重细节、轻逻辑,社会需求欠联系。教学内容知识内容庞杂,逻辑性和体系感不足,有效课时内难于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内容。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前沿性不足,与实际问题有差距。

3.教学资源重案例、轻实操,创新实践缺平台。教学资源仅限于教材案例分析和课堂讲授,对于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缺少设计实践、高阶设计问题解决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4.教学活动重讲授、轻引导,深度学习少契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时主体性难于体现,课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进程的推动和引导,学生更难于投入到深度学习中。

5.教学评价重总结、轻过程,自主学习难激发。“一锤定音”的统一考评方式使学生容易形成突击式应试心理,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课程创新理念与思路

(一)创新理念

本着“守正强基,多元创新”的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守正”引导学生形成专业自信与责任感,以“强基”保证学生掌握核心知识能力,以师生共同体的构建“多元”打造课程线上线下教学形式“创新”开启“召唤结构”面向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二)创新思路

从教学痛点问题出发,以原因深度分析为基础,在教书先育人、思政育新人的大前提下,基于师生共同体的构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以教学内容系统创新为基础,以设计思维逻辑培养与设计能力培养并重为基本思路,以“两性一度”为课程标准,以应用型一流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召唤结构”课程的开放式形态过程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为实施路径,以思维导图为重要工具,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方法、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及设计实践项目,使课程各教学环节协调统一,探索形成基于师生共同体的持续更新的场地设计课程创新路径。

三、课程创新路径与方法

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推进课程“召唤结构”体系构建为主要路径,重点针对课程思政、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及教学资源问题,充分发挥师生共同体作用持续更新课程创新方法。

(一)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师生同向”打造“一致对准”的课程目标

严守树人先立德的根本任务,开展“全人教育”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建设“一致对准”的课程目标:培养具有“宏观视角看世界,设计逻辑探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具有探索未知、愿意攻坚克难、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的一流人才。课程组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元素框架及典型案例图谱,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在城市更新设计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辩证思维,在解决社会难点问题中激发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例如,在“场地总平面布置”章节中,随着课程进展,在师生共同体相向而行的过程中点明、强化在从业中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需要首先具备良好的法治观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成为思政元素的挖掘者和建设者,以青年视角切入思政案例学习,为进一步形成师生共建持续更新的思政案例库奠定基础。

(二)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渐进协同,“师生同学”生成“立体重构”的内容体系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打破教材原有理论性强而逻辑不足、实践有限的内容体系,将课程核心知识进行梳理,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与学科前沿、实践案例有机结合,并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立体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宏观认知、中观专项、微观设计三大内容专篇(图1)。

图1 《场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核心知识体系立体重构

各专篇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立体重构,将知识、能力、价值目标渗透其中,以设计逻辑次序展开。例如,在设计实践教学中首先以难度系数相对较小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设计情境当中,首先通过完成先导设计案例思考和试做的基础上,逐步拆解思维过程,复盘和梳理设计步骤方法及考虑要素。教学中设计内容的要点剖析、过程解构以及逻辑建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主观设计转化为客观选择由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的。通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师生共同体的设计研讨,以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呈现先导设计案例得出的知识要点,将各个环节的要点知识、方法进行总结讲授。通过课程内容设置,在教学内容框架下引导学生探究兴趣点的知识内容融入“召唤结构”当中,与教师共同完成内容体系的延伸与补充,有效解决教学内容重细节、轻逻辑,与社会需求缺少联系的教学痛点。

图2 “课程三部曲”教学活动组织闭环流程图

(三)BOPPPS教学模式持续式运用,“师生同讲”创建“主动参与”的课程学习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形成“课程三部曲”,包括第一部线上自主学习(低阶知识)、第二部线上课程深度参与式学习(设计研讨、方法总结、深度应用)、第三部课后混合拓展延伸学习(图2)。经过多轮教学积累建设完善的线上资源,为课程第一部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平台支撑。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低阶基础知识学习后完成的“前测”结果中体现出的问题,是教师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在第二部课上深度参与式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案例、实践案例等多种形式,结合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分析、设计、研讨、分享、优化等高阶教学活动。

原本看似简单的设计任务,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成为复杂的设计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进入“召唤结构”的开放式课程体系中。学生在深度参与式学习中掌握设计知识运用,更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设计逻辑构建与设计方法的总结。课程第三部课后混合式学习基于课程设计深化拓展延伸。学生自主通过要素收集、资源学习、拓展设计训练及思考等方式的过程,在教师的辅助下全方位提升能力。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个性与随机性对教师备课要求的难度增加,对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明显提升,在体现课程“两性一度”要求的同时,解决教学活动重讲授、轻引导,学生缺少深度学习契机的问题。

(四)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多元融合,“师生同论”构建“客观积极”的评价体系

课程将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构建基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的多方式(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主体(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用户评价)的评价体系。例如实践教学中设计案例讲解包括主观设计与客观选择内容的解构与重构,在学生的过程评价中也分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两部分。其中,客观评价部分在学生完成客观选择后直接给出分值,主观评价部分则分为学生自评、组内自评、生生互评及教师评价;在加强学习评价可操作性的同时,更进一步增强师生共同体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体系中以评为主、考评结合,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追求更好的设计成果,允许学生在给定的时间期限内多次提交优化后的设计成果以更新成绩,解决教学评价重总结、轻过程,学生自主学习难于激发的问题。

(五)线上资源与实践项目案例积累,“师生同研”建设“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

师生学习共同体经过多轮深入教学中共建完成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已搭载线上课程平台建立包括低阶设计知识视频库、设计案例库、设计知识真题库、场地设计知识图谱等线上资源,学生在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中融入课程“召唤结构”体系。线下建设设计专题库、思政案例库、教辅资源库等。课题组教师主持的城市更新工作室、VR三维虚拟实验室、开放实践实验室等为学生课后延伸拓展学习实践提供坚实保障。课题组编写的配套教材在师生共建资源日渐丰富的同时持续更新,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学科前沿紧密衔接,适应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需求。

在课程线上教学期间,结合设计类课程线上教学特殊性的实际情况,在构建“云端”师生共同体的过程中针对基于线上平台的教学互动进行深度探索与充分利用,形成以线上教学互动为主体的答题资源、在线学习资源、互评资源等;形成包括丰富各类线上教学资源的课件资源以及能够如实记录和反馈整个课堂教学进程的备课/思政资源。结合线上教学特征,通过线上平台各类互动工具、在线学习资源的建立,配合在腾讯会议直播答疑、微信端班级群答疑、私人微信一对一答疑等多种模式,有效解决线上教学中“云端”师生不见面,难于保证所有同学的学习效果及个性化辅导的问题。

课程经过多轮教学师生共建资源积累,大量教学、实践案例为线上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囿于线上教学学生无法到达项目现场开展踏勘调研的限制,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补充提供项目设计资源,包括教师在项目现场直播、录制现场踏勘视频为学生直观展示,高年级学生自主完成案例的项目调研案例资源为学生进行展示等多种形式。使得学生即使线上也依然能够身临其境,深入了解设计项目的各项限定因素及要求,实现线下线上同质等效。

课题组编写的配套教材在师生共建资源日渐丰富的同时持续更新,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学科前沿紧密衔接,适应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需求。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有效解决教学资源重讲授、轻实操,创新实践缺少平台问题的同时,也为线上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创新效果与成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多维显著增长

近三轮课程结束后,学生成绩数据对比显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以及应用从整体水平上逐年攀升,可见课程创新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显著。在最近一轮课程结束后,学生反馈问卷显示94.1%的学生认为设计逻辑得到显著提升,85.3%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的动力受到激发,并更愿意尝试项目任务的拓展创新。

(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

近五年来,学生组成三十余支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服务等,包括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北京市责任规划师项目、北京市“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你的百个公共空间”小微城市公共空间项目、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等。

(三)教师教研科研水平明显提升

近五年来,课程团队基于本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共主持参与科研教研项目20余项,其中《城市更新契机下建筑类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实践》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撰写科研教研论文20余篇,其中两篇基于本课程改革的两篇论文在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分获论文一等奖、三等奖。课程主讲教师主讲本课程也先后获得获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优秀教案奖、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四)课程建设示范作用效果显著

除城乡规划专业外,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也适用本课程资源,累计选课700余人。通过课程学习为后续衔接专业课储备良好的设计思维框架和基本设计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课程组协同相关课程打造专业课程群联动,并带动相关专业设计类课程开展基于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教学改革。课程团队多次参加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年终总结交流会等,并应邀进行专题报告并广受好评。主讲人曾在校际、校内专业课建设交流会中汇报分享建设成果,并多次为校青年教师做培训指导。

(五)课程建设成果实践已转化有效社会应用

依托课程师生共建教学成果参与多委联合举办的“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项目,其中两项入选市级项目、一项入选区级项目,并均已竣工投入使用。基于课程建设成果形成的可适应不同场地环境,可通过3D打印直接制作的模块化室外家具,成果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基于课程实践的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也均在实施过程中。

猜你喜欢

师生思政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