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趋势下中小学图书馆资源配备现状与未来发展*

2023-01-04陈碧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图书数字化图书馆

□文│张 瑜 陈碧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中特别提到“智慧图书馆”。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阅读作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进一步凸显。同时,随着教育系统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现状及问题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和中小学生的“延伸课堂”,其馆配资源关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食粮”是否安全营养,是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1.政策背景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规范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书香校园建设的系列政策举措。一是2018年修订 《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系统规范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配备、管理、应用、评价、培训等方面工作;二是发布《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优质阅读资源;三是出台《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将“读物管理”纳入规范“五项管理”重点;四是2019年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图书馆不适宜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把好图书质量“入口关”;五是纳入评价及督导,将图书配备、书香校园建设、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列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同时,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责任督学进行“五项管理”督导。这些重点举措都紧紧围绕中小学阅读资源的质量管理。

2.调研背景

系列政策颁布后,其执行情况成为实践的关注重点。互联网、信息化发展为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带来新的动力,优质文献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区域范围内可实现共建共享,同时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对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的质量进行科学高效把关,成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重点和难点。

在技术革新背景下,阅读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阅读已进入了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融合发展的时代,[1]海量信息获取是一种“超文本”的广义阅读,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包括VR沉浸、互动参与式阅读都成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新形式。2021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2]《规程》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范畴不仅包括纸质资源,还包括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尤其强调了数字资源建设,把图书馆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创新各类资源使用方式,区域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共享等要求。2019年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进一步明确了对中小学图书馆配备文献信息资源的质量、结构的相关要求,将数字资源作为一类纳入审查清理范畴。

基于以上背景,立足教育部资源中心开展《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及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现场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全国22个省份的580所学校进行了馆配资源深入调研,包括北京、广东、江苏等经济较为发达省份,也覆盖中西部省份,学校类型覆盖小学、中学、高中、九年一贯制、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等,参与本次测评的共有359244名1—9年级学生。通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现状测评,系统考察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现状尤其是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馆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优化结构、强化应用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建议。

3.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现状及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深入组织实施图书适宜性评价调研、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各地各校按照标准对中小学图书馆图书进行逐本审查、逐级上报、分类处理、净化存量,取得阶段性成效,保证了馆配图书基本质量。[3]同时结合此次调研结果也发现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还存在较多薄弱环节。

一是馆配资源配备数量不足。根据《规程》要求及适宜性评价标准,分别对生均册数、合法图书、非法图书、不适宜性图书、外观差以及教育部推荐书目占比等情况进行调查取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均册数总体达标,初中、高中、完全中学生均册数总体不达标。其中,参与调查的425所小学总体均图书数量达标状况较好(见表1),但分类统计发现22省份中只有10个省份的小学生均图书数量达标,其他类型学校也存在生均册数各省之间差距较大、资源分布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表1 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调查生均图书达标情况

二是馆配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突出。教育部推荐书目配备率低,对照2020—2021年教育部推荐书目配备情况,推荐书目中的图书总数为15559册,平均占比为馆藏的0.05%,即平均每校仅为26.8册,离《规程》中馆配资源“应以推荐书目为主要参考依据”的要求相去甚远。并且存在不适宜性、外观差等问题,此类图书占总体馆藏图书的近8%。此外,还存在图书种类较为单一、馆配资源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内容过时、复本过多等问题,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质量亟待提升,结构亟待优化。

三是馆配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信息化基础薄弱。

根据《规程》规定,学校图书馆应当建设文献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对采集的文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编目,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但调查发现,馆配资源以纸质图书为主,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占比很低。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现状测评发现(见图1),图书馆信息化情况得分为0.33,有62.84%的图书馆拥有可以联网的电脑或电子设备,学生使用这些电脑或电子设备最多的是图书借阅和预约,占64.96%,其次是上网查询图书信息和看阅读课程相关视频,分别占56.20%和41.96%,而用于听有声书和阅读电子书则相对较少。

图1 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现状测评图书馆信息化应用情况

四是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较为落后。部分学校图书馆仅支持人工图书编目上架、借还功能,且模式操作较为烦琐,效率较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有部分学校未采用电子编目形式。馆配资源管理应用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有针对性的文献检索与应用服务。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现状测评中发现图书馆使用情况得分为0.53,在图书馆开放时间上,全国各中小学学校图书馆中工作日每天全天开放的占49.80%;每周开放1—2次的占17.59%,另有4.74%的学校图书馆不对学生开放。在图书借阅率方面,全国大多数学生1周至少去1次图书馆,占43.73%,每月1—2次的占26.13%,1年1—2次的占7.94%,有22.20%的学生没借阅过图书。调研还发现,部分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缺乏专业化队伍,管理服务水平不够也是应用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建设未来发展路径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融合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应坚持以人为本,应用为王,服务至上,[4]围绕中小学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痛点,从理念创新、制度设计入手,抓好图书馆资源配备质量,以国家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平台构建为统领,建设多级的中小学图书馆及阅读资源智慧化应用系统,为中小学提供包括图书推荐、正版图书选用、馆配资源云管理、资源高效流转使用、阅读能力科学评测在内的一站式、一体化、全流程闭环解决方案,优化中小学图书馆资源汇集、管理、剔旧、共享、应用,切实解决目前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普遍、突出问题。

1.建设国家级数字化平台,提高优质阅读资源汇集和供给质量

图2 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平台

一是加大优质资源进校园的力度。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主管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完善中小学图书馆馆藏资源招标选用办法及实施细则。建设国家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平台,阅读资源以教育部推荐书目为主,引入出版社入驻模式,及时上架优质阅读资源,帮助学校进行一站式书目选择,选用优质馆配资源。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四史”教育等重点出版物的阅读内容推荐,推荐选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积极正面、趣味盎然的推荐书目,可参考国家图书馆少儿馆推荐书单、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书目。

二是引导创作更多优质阅读资源。积极引导出版业及儿童读物作家,在把握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基础上,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书写习惯,创作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内容资源。创新阅读形式,如开发需要“动眼、动手、动脑”的创意读物,设计和制作需要师生、亲子、同学等合作阅读、交流互动的阅读资源等。

三是促进优质阅读资源的共建共享。依托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分会等专业组织,加强中小学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和互联互通,实现公共检索、馆际互借等功能,打通阅读资源共建共享通道,特别是促进优质阅读资源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推动实现高质量教育公平。

2.严把适宜性入口关,实现馆配资源质量保障的动态监管

一是严格执行“凡进必审”“谁推荐谁负责”原则。进入国家级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平台的推荐阅读资源应明确推荐原则、细化选用标准,严格把握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适读性,选用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优质资源。依据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体系相关技术规范,研制“数字阅读资源建设与应用规范”,建立健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选用质量标准及责任机制。加强教育、出版、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的协作联动和联合执法力度,优化中小学生读物出版市场秩序,严把中小学生读物出版审查质量关。

二是建立定期审核馆配资源制度。平台可联合中宣部出版物数据中心开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复选与剔除工具”等专业审核软件,通过定期审核馆配资源,及时更新学校馆配资源数据库。同时,基于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行动、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适宜性评价等前期数据基础,杜绝不适宜图书进入。

三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在平台设置专题板块,建立实时社会监督和意见反馈机制,开通监督电话,注重听取师生、家长意见,积极接受社会对读物资源质量的监督,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共同把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质量关。中小学校也应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学者等意见,完善馆藏资源选用、配备办法,定期公告资源更新目录。

四是严格执行定期清理检查、剔旧更新制度。

学校严格落实《规程》规定,严禁盗版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及不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出版物进入图书馆,确保每年生均新增纸质图书不少于一本;注意均衡文理学科读物比例,不断优化馆配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提升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

3.建设多级应用系统,充分发挥馆配资源作用和图书馆育人功能

以实现多层次、不同身份智慧化管理服务及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建设软硬件一体化的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及阅读资源智慧化应用系统,加强自动借还设备、智慧检索、电子编目、馆情分析可视化终端等智慧化硬件设备的应用,针对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家长、志愿者、不同层级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出版社管理后台等不同用户身份,通过数据记录、使用权限和管理服务,实现各层级用户海量数据的收集、整合、交叉、关联分析。通过智慧化图书馆应用系统的数据分析,为阅读育人政策落实情况及决策提供研究支撑。[5]应用系统可与各校图书馆智慧化管理结合,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技术装备部门通过应用系统实时掌握区域内中小学图书馆馆配资源现状和应用相关数据分析。依据《规程》对类别和生均册数的要求,对照学校图书馆审查后的实际馆配资源构成情况,同步关联、分析读者阅读行为、跟踪评价等数据,自动生成学生、班级、学校、区域的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测评报告”、学校图书馆达标版、示范版的荐书咨询报告,为针对性地进行馆配资源达标及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4.重视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专业素养提升,盘活馆配资源存量

学校应设立中小学图书馆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建立公平、畅通的分配机制、考评制度与晋升体系,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充分调动专业机构和专家力量,积极开展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同步提升学科教师阅读指导能力及课程融合开发能力。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图书情报、信息技术方面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资源支持能力,将图书馆管理人员打造成“领读者”“资源专家”“阅读指导专家”,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知识高地”,成为资源中心、智慧中心、信息中心、活动中心和成长中心,充分发挥中小学馆配资源服务阅读育人的重要作用,提升书香校园建设的软实力。

三、小结与讨论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资源的发展日渐重要。应以教育技术与资源融合发展的广阔视角思考其互动逻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以馆配资源建设优化作为推动中小学图书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充分运用新兴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链接“课内课外”、拓展“校内校外”的多元阅读教育场景,建立“学生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参与”的科学阅读育人模式,推动中小学阅读育人理念、技术、管理、场景的创新,建立“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阅读育人服务,更为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小培养“阅读种子”,[6]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基铸魂。

猜你喜欢

图书数字化图书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图书推荐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