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思考
2023-01-04□文/姜鑫
□文/姜 鑫
(郑州商学院智能商业研究院 河南·郑州)
[提要] 当前,城镇和乡村的不平衡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对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不仅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相关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提高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由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这一转变充分说明我国社会发展迈进了一个新时代。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共中央再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协调发展”。在当前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明确两大战略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找出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17 个地级市为例,通过分析这17 个地级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与不足,以及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困境,以此找出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乡村振兴的成效与不足。河南省的耕地占全国的7%,全国10%的粮食、26%的小麦资源均由河南省来提供,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河南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实施相关的政策来增加每亩耕地的粮食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河南省农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为:(1)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近几年,粮食产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核准的结果,2020 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6,825.80 万吨(1,365.16 亿斤),比2019 年增加130.40 万吨(26.08 亿斤),增长1.9%。(2)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乡村环境得到了改善,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取得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3)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基层党支部制定了规范的规章制度,而且村民党员在乡村建设中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4)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多措并举,比如推行的“扫黑除恶”举措就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举措,一方面增强了乡村居民同恶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良好、文明的乡村风气。(5)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完善。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挨家挨户摸清楚贫困的原因,向贫困家庭和人员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逐步完善乡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但是,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粮食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河南省种植的粮食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等主产粮食,而对棉花、大豆等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制约了价值链向深层次发展;(2)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互联网+农业”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得到有效且及时的监督和反馈;(3)绿色发展的理念未能在乡村全面普及,生态农业、生态产品仍只出现在部分地区;(4)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做到全面覆盖,使得进行农业生产的条件与农业所处的基础地位不符;(5)农业未实现与其他产业很好地融合,尤其是工业的带动力较弱,农业发展水平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与困境。《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指出,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要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1、城镇化水平滞后。河南省在2019 年底的总人口接近10,952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129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83%,然而全国2019 年末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87%,相比2018 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河南省虽然城镇化增速较快,但发展水平依旧较低。2010~2019 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的差距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尽管二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减,但缩减的速度较慢,这说明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积极找出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掘城镇化的潜在动力,采取多种措施来加速推进河南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2、各市城镇化发展不均衡。近10 年来,河南省17 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2019 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46.83%,整体上来看,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表现较好,但河南省的17 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2019 年末,河南省17 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率最高的是郑州市74.60%,最低的是周口市44.36%,二者相差30.24%,其中郑州市、济源市、鹤壁市、焦作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0%。郑州、鹤壁、焦作、洛阳、三门峡、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安阳等10 个地级市高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平均水平,开封、信阳、南阳、濮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低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平均水平,信阳市、南阳市、濮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足50%。总体上来看,河南省17 个地级市之间的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这充分说明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一问题也严重阻碍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因此要加速实现河南省17 个地级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实施路径
(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作为河南省第一大产业,应加大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投入,找出适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争取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对河南省17 个地市的农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1、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现代化。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节点城镇的作用,利用城乡网络辐射源,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复合网络。同时,通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节点城镇的建设,带动节点城镇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现代化。
2、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要通过使用专业的技术手段来增加产量,提高效益,同时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为农业配备先进的设备和设施,并用劳动过程的机械化代替劳动力,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有关农业技术平台的推广,逐步实现向绿色农业的转变。在推进工业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就业、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大带动作用,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支农惠农政策,吸引人才到农村。城市和农村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等要素存在互补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互补优势,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以此弥补农村关键资源的短缺。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人才,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就要创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向农村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这一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财政物资保障机制,打造创业平台,降低各种条件限制,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提高产业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应增加在一些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充分发挥小城镇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纽带作用,使资源要素能够实现“可持续”。
(三)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要真正实现城乡的有机融合,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1、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本设施条件。对农村的物流运输、水利工程等基本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对农村基本设施的改善,可以实现农村的农业与城市发达的市场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将城镇的重要公用设施延伸至农村,加强农村地区交通、供水、供电、信息、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
2、以人为本,提高文化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在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保证农村所有的孩子都能正常接受基础教育,以此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配备,保证农村居民不再为“看不上病、看不起病”而发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从整体上提升农村医疗服务的水平。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在农村仍有较多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因此,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要建立有效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继续维持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深度贫困地区的部分兜底保障制度,保护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区的生活水平及需求。
综上,河南省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上有了一些成绩,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也在稳步推进。但由于河南省17 个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也不均衡,发展空间较大。今后,河南省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地域优势,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此提升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