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
——以长沙市开福区为例
2023-01-04廖紫君
廖紫君
(开福区人民政府,湖南 长沙 410008)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3]。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振兴规律认识的深化。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那么,乡村振兴道路要如何走?乡村振兴战略应如何推进?如何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进而推动共同富裕?这一系列问题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以长沙市开福区为例进行初浅考察。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区域协同发展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互进的,乡村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互通,城乡融合发展也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两者之间通过创新改革、资源整合,可以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装上超强马力的引擎,开创城乡发展的新天地。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共同富裕将全面实现。其次,我们也认识到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城市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从农村吸取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土地,但并没有实现反哺,农村对应的科技资源、信息技术、金融资本、就业机会,医疗、教育、消费、基础设施等均存在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同时,我们也要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是中国城镇化2.0 时代非常重要的政策性议题,它正在加大吸引人才、吸引社会资源和资金回流及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化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目标,到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因此乡村振兴将会是时代的新浪潮,共同富裕也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将有效推动共同富裕。
近年来,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区政府通过深耕效益型产业、打造品质型城乡、抓实普惠型民生绘就了城乡融合互动、区域协同共进的璀璨画卷。“十三五”期间,开福区地区生产总值迈过千亿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4 万元领跑全省,跻身全国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综合竞争力三大百强区,涌现7 个美丽乡村(绿色)示范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逾25万元,地处城北的开福区已然圆梦“北富”。未来五年,开福区将以“高擎发展火炬,奋力迈向北强”为主题,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引领,谋定“方向田”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互进的,城乡融合发展,不仅包括城镇的发展、乡村的发展,更包括二者间互融互促式的发展。谋定而后动,因此规划一定要全面系统、城乡融合,一定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一定要保留传统、拥抱现代。要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入手,按照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内在要求,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防止陷入盲目模仿、一哄而上的困局,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不能拘泥典型,准确把握因地制宜的精髓和灵魂;要广泛了解不同群体在生活、产业、环境等方面的诉求与期盼,实地调研现状用地与建设情况,梳理闲置低效用地用房;要把产业园区与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科学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让园区与农村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生态与业态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形成发展机制;要将沙坪、青竹湖、捞刀河等涉农街道进行片区和功能划分,因地制宜地做好农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效实现国土空间布局、生产生活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布局的优化提升,从而形成多规合一、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规划体系。
二、项目推动,耕好“基础田”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公共资源的整体投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短缺的公共资源不仅无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基础,也影响着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农村项目的推进更多需要功能性和连续性。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资源的倾斜,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推进小微水体治理项目;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对核心景区景点联络线进行提质升级,规划专用旅游公路建设,配套建设绿道和自行车道;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实施厕所革命,继续投入资金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实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工程,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给农村建好引资、引人、引项目的基础场景。另一方面,要以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基点,推进建设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村庄,美化农村外部环境;要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实施文旅载体建设、设施提质工程,加快捞刀河风光带建设,建好花之谷动趣王国等文旅项目,推动长沙园林生态园创建4A 级景区;要转向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积极探索适合本辖区的人居环境治理方式,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将农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健全机制,播种“责任田”
加强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支持。要健全机制体制,激发各要素活力,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破除路径依赖,把自身发展置于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整体考量、创新施策、协调推进。要在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放宽落户条件,拓宽城乡居民落户通道;建立促进城乡融合的相关就业制度,改善就业环境,破除歧视性限制和不合理规定;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无论是乡村居民进城经商务工,还是城镇居民下乡创业,都应享有与转入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今年,长沙发布《关于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推进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长沙市建设乡村振兴七大专项行动方案》等八大政策文件,这些一脉相承、相辅相成,从近期计划到五年规划,从牵头抓总到配套支持,从示范创建到高质量发展,从人才奖励到专项行动,统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方方面面,区县也要跟进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汇聚更强大的力度,为“十四五”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产业融合,创新“实验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产业振兴并不意味着对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而是要在土地确权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释放乡村发展活力。要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转型发展方式,激发发展潜能。用工业的思维去做农业,用商业的思维引导工业,用金融的思维做大服务业,让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提早谋划苏托垸、白霞片区开发对原有农业特色项目开福大道两厢湘莲千亩种植示范区、特色水产养殖集中区的影响,引导和通过政策扶植其向汉沙公路以北双塘稻虾百亩养殖示范区方向集中,形成以新的保市场供给的蔬菜种植型及稻虾套养的水产养殖型产业链;发挥金霞经开区物流平台优势,引导加工企业向大明、佳海工业园区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荷花鱼、稻花虾、锦鲤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与工业、文旅、电商等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沙坪湘绣产业,做大湘绣博物馆经济,打造独有的生态IP“沙坪绣女”并带动衍生产业发展,借鉴故宫文化的模式,创新非遗产品,文化输出,场景植入,有序推行产学研究、产教融合,不断宣传湘绣文化,把绣女设计成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同时,鼓励村民动手围绕湘绣这一文化制作手工艺品,全方位的提炼、展示独有的湘绣文化IP,进一步扩大了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引导原有休闲农庄进行提质升级或进行“腾笼换鸟”,引进现代农庄、康养基地、乡村民居的落地和发展;要借鉴他山之石,有效地谋划农旅结合,要抓住城市返归乡村的旅游市场需求,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例如,密云山里寒舍,就是从“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的华丽转身。为了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干峪沟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所有权、开发不破坏当地环境且保留原有的古老建筑外貌的前提下,村民以房屋、果树、土地入社,化零为整,委托企业统一管理。利用这些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改造建设创意乡村民宿及公共配套功能设施,形成了山里寒舍创意乡村休闲度假区。开发公司与村民签署委托经营合同,合同期内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并承诺开发若干年后,根据村民意愿,项目经营权、基础设施、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将一并交回,也可以继续委托开发企业经营。这种模式,就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最大程度确保了农民的收益。
五、共治共建,收获“幸福田”
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乡村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调动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其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至关重要。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城乡之间党组织的交流互动,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加强集体组织的运行能力,健全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机制,确保五年内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50 万元以上;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加强智库平台建设,汇集乡贤、学者、专业技术人员、优秀经营业主、新的社会阶层、大学生等各类优秀人才在美丽宜居宜游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智慧和力量,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探索建立共同富裕高标准引领区、先行示范区、重点培育区、集中攻坚区,分级分类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