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2023-01-04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墨子道家和平

康 琼 苏 萌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在数千年的文明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和平,维护和平,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以大国的姿态和胸襟向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全世界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道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发展。道家主张推行仁政,为我们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提供了借鉴。道家反对战争,反对霸权主义的观念在现如今的国际社会上被广泛认同,为世界和平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道法自然”

道家强调事物的发展要顺应本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看来,“道”是宇宙世界的本源,所谓“道”也就是事物发展所遵循的规律。“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施加外力的干扰,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人类社会在一步步发展演化的过程中,生命系统和社会组织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秩序和自我管理机制,这种自我管理的机制,蕴含着自然事物发展的智慧,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的和谐发展观念。中国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以人为本,顺应科学发展,尊重并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

中国提倡科学发展,是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蕴含的科学发展的思想,是对道家顺应自然规律的继承与发展,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发展也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中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发展所做的一个逐步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国秉承和谐发展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中包含着道家治国理政的思想。老子认为统治的目的就是让人类社会能够回归自然美好的状态,老子主张以“无为”的方式顺应自然秩序,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反对那些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妄为的行为。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主张君王治国理政应该遵循“无为”“无争”的原则,主张君王在治理国家时要简政放权,让君、臣、民各司其职,轻徭薄赋,充分尊重社会治理的自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蕴含着道家“无为而治”的发展思想,强调顺应事物发展的本质,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特点之一就是将“无为而治”的观念与实践相结合,顺应事物的本质发展,反对从主观出发,对事物的发展滥加干预,尊重事物的自然存在状态。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生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发展更加强调尊重、顺应和保护百姓的自然本性,不仅要从物质方面满足百姓的要求,更要从社会安定和身心和谐的方面满足百姓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的需要,对追求闲适生活的需求,满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望,让百姓真正获得幸福感。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家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推行仁政,反对以武力的方式征服世界。老子主张以“道”治国,认为“道”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依据。以柔克刚乃兵家之道,道家指出治理国家要“无为、无争、贵柔”,对于兵家而言,最大的胜利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子反对战争,道家的观点中带有反对霸权主义的色彩。老子主张,国与国之间的相处,应该是大国与小国交好,邻邦互助互利。

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便烙有和平思想的印迹,从“道法自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思想,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近代中国人民是在战争和贫穷中度过的,中国人民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中国人民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倍加珍惜,并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人民丰衣足食。中国人民从惨痛的教训中吸取历史经验,在维护本国环境安定的同时,积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承诺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中国将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

二、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儒家和平思想中蕴涵着“以和为贵”的社会观、“和而不同”的国际观、“修齐治平”的道德观。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和”思想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们所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念,为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提供了依据,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一)“以和为贵”

“礼为用,和为贵”是儒家“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中国人主张在待人接物时,要以礼待人,以和为贵。“以和为贵”的思想主张以“礼”为约束,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人与人在相处时,要遵循“和”的标准。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和气才能生财,在待人接物时,保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不伤和气,从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基础,这些都反映了儒家的整体和谐思维。

儒家在治国理政上同样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儒家主张王道仁政,主张以协商和对话的途径解决矛盾和冲突,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和”是规范中国人与人相处,邻邦相处的原则。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渊源。在五千年的文化基因中,中国的和平文化始终以解决矛盾冲突为根基,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和而不同”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界的本来面貌就是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存,“和而不同”就体现着广阔的尊重与包容。“和而不同”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血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极强的包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通过寻找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建立起广泛的价值观念认同。面对国际社会中存在的竞争,中国倡导各个国家在良性竞争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迎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坚守中创新,在吸收中进步成长。

“和而不同”也是中国外交文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在外交中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广泛包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吸收其精华,使得中华文化一直蓬勃发展,未曾间断。“和而不同”也是中国外交的实践依据,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他国的利益,主张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在良性的互动中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21 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近代外交提倡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相处时,反对使用武力,坚持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化争端,和谐共生,互利共赢。

(三)“修齐治平”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加强自身的修养。儒家认为,人类在后天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利益、欲望侵占心灵,蒙蔽双眼,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去除自身欲望的过程,是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以修得天下为己任的心态的过程。齐家,是儒家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倡导以“礼”为约束,遵循“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兄弟、妻子、儿女、邻居、朋友之间,都应以礼相待,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治国,是儒家强调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把人与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个人的价值根植于家庭社会的关系,个人要注重集体利益,在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促进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平天下”是儒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希望在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观念,最终走向“天下大同”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儒家思想,以和谐精神凝聚家庭、敦睦邻里、善待他人,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三、墨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早在几千年前,墨子就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因为有“互利”,才有了“共赢”。面对战争,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观点,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博爱平等,并且积极备御。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备御”思想,对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

墨子认为,战争皆源于“不相爱”,这种不相爱的观念,归根结底是源于人内心的利己主义。要想避免战争,就要坚持博爱,所谓博爱是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抛开血缘关系之后的大爱。由爱己到爱人再将这份爱延伸到国家,最终落脚于整个人类社会。不仅仅把追求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更把追求整个人类社会的共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思想,是跨越时空的人文关怀,为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两大奇迹,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而西方反华势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却一直试图推行“和平演进”策略,利用披着美好外衣的“普世价值”冲击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当我们重新思考墨子的“兼爱”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时,会更加明晰我们的道路,就是用平等与博爱消除“贫富”“强弱”“贵贱”的差距,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二)“非攻”

墨子的“非攻”思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和平思想,更蕴含着墨子追求和平的行动。他的“非攻”思想是充满辩证法的,墨子反对对其他国家实施扩张和侵略的战争,但是他并不反对维护自己国家正当利益的战争。墨子认为恃强凌弱就是不正义战争的开端,他主张不欺压小国。战争一旦开始,受损害最大的就是百姓,因此墨子从根本上彻底否定非正义战争,维护人民利益。同时,墨子为和平发展付诸了实际行动。据史册记载,墨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劝说齐国放弃进攻鲁国、楚国放弃进攻宋国,从而避免了几次战役的发生,用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

墨子思想中所蕴含的力图消除战争根源的超前思想,对于理解和把握我国当前和平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一直极力推崇和平思想,崇尚和平文化,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强有力地维系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中国继承和发展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备御”

墨子的“非攻”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反侵略但又积极备御的战略思想。现如今,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居安思危,有所警惕,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用科技武装自己的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主张和平,我们承诺不侵略别国,不发动战争,但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不容被轻视的,中国坚决捍卫正义和国家主权。

墨子所倡导的“和平观”,对于当今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并确保本国国土安全,维护和平发展良好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墨子提出的建立邦交与援助弱小共同抵御强敌的和平原则,在中国的外交策略中也有所体现。中国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保持着和平形象,在面对重大国际问题上始终保持“不挑事、不怕事”的态度,无一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反战和爱好和平的思想。

猜你喜欢

墨子道家和平
漫画道家思想
“墨子号”与墨子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博弈·和平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期盼和平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