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2023-01-04邓丽姝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4期
关键词:服务业消费企业

邓丽姝 方 方 陈 楠

一、前言

2021 年,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从严从紧、减量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克服困难,实现全面恢复性增长,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高度。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GDP 增速达到8.5%左右,与2019 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4.7%,人均GDP 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产、需求领域稳中有进,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但是,2022 年北京与全国经济同样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仍然存在挑战,经济形势面临较大下行风险。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动力不足、有效投资增长乏力;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营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将持续、工业保持较高增速压力较大,服务业发展效率效益有待提升;部分企业主体仍存在市场预期减弱、发展信心不足等方面问题。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 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北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稳”作为前提和基础,以“进”作为目标和方向,确保政策措施精准、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争取经济发展取得更好成绩。

二、夯实工业“压舱石”

工业是拉动2021 年北京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要延续工业经济良好发展态势,推动工业持续稳定增长,“稳中求进”实现结构性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稳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一)保持优势行业良好发展态势

一方面,持续发挥疫苗的产值、利润贡献,放大产业链创新链带动作用,提升医药制造业发展能级。按照季度产值增量对企业分档予以奖励。加快建设科兴疫苗研发中心和国药北京生物新型疫苗生产基地,以此为抓手,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扩大新冠疫苗产能,实现疫苗研发、生产制造的双向互促,进一步做大做强疫苗产业。以疫苗研发生产为基础,加强产学研合作,加紧部署特效药的研发,培育医药原创药发力点,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巩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支柱地位,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等优势产品。加强对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的产能保障,鼓励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本地企业开展合作联动,推动半导体产品与智能手机、电脑、5G 通信等下游应用厂商供需对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链群,促进产业链“强链”,支持和奖励链主企业围绕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和开发,引进、培育配套企业;培育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支持“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

(二)争取汽车制造业止跌回升

今年芯片短缺的影响仍将持续。要采取有力措施,尽量扭转北京汽车行业产量、利润下降趋势,消除制约工业稳定增长的不利因素。一方面,支持汽车厂商开展运营管理创新,保证产量和盈利能力。在保障汽车核心安全功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在非必要的车载功能上采取临时芯片替代方案,将必要的芯片留给利润较高的车型,通过调整芯片使用结构,降低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主动对接汽车龙头企业,依托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联盟和汽车芯片供需平台,帮助企业完善芯片供应链,建立汽车芯片供应链备份来源。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本地车规级芯片供应能力。

(三)培育新兴增长点

一方面,支持新兴产业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加快推进存量燃油车替换为新能源车,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供需有机结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以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建设等为牵引,建设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高地,打造涵盖电动汽车研发、设计、试验、试制、验证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创新集群,培育以总部、研发设计为引领,整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为基础,汽车金融、展示体验、共享出行、无人配送、自动驾驶等业态为延伸的产业生态。另一方面,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鼓励企业增产增效。从财税金融、保供稳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推出政策“组合拳”,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制定促进工业生产稳定运行若干措施,力争实现工业产值增长目标。建立稳增长企业诉求协调机制,每月定期调度重点企业生产情况,“点对点”服务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按季度梳理拟竣工投产的新增工业产能项目清单,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给予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对工业总产值增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制造业企业,分档次给予一次性增产奖励。

三、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效益,将对实现经济稳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实现稳增长,必须有力遏制服务业发展颓势,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强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驱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创新活力,加紧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效率效益。

(一)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发展和转型升级

一方面,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指导平台企业规范发展。在重点行业互联网平台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中,加强对平台企业业务发展的专业性指导,促进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精细化、多元化运用各类监管方式,提高平台企业参与监管的积极性,帮助平台企业尽快实现规范化发展。建立平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和监管机制,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预警,不搞“一刀切”,提高精准监管效能。另一方面,支持平台企业实现转型和创新升级,提高发展效率。加强对重点平台企业运营情况监测与“一对一”指导,完善“服务包”机制,推动平台企业开展硬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支持平台企业参与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向产业互联网模式升级,提升产业赋能效率。鼓励平台企业开展创新业务众包,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和共享资源。支持平台企业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和园区,提供互联网平台支撑,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提高数字化生产运营能力。

(二)加强服务业的数字化融合与转型升级

一方面,以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强对标杆企业、未来产业等新引擎的培育,带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层级。加快培育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创新发展生态,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集群成长。另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业实现技术创新与发展模式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的融合渗透,以新一代数字化出行、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数字金融、数据支撑的研发和知识生产等先导产业为引擎,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培育科技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网络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依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业。

(三)以“两区”建设带动服务业发展制度创新

一方面,在“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 项任务全面落地实施基础上,推动“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形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最佳实践案例的经验做法在全市复制推广。构建“前端创新信息共享、中端高效服务创新、后端推动成果转化”为特征的科技创新链,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生态,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推动文旅服务提质升级、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区域协同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加快北京证券交易所、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北京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等功能区建设,带动金融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以数字贸易示范区建设加快数字贸易发展,以贸易引领数字核心产业发展。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研发、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带动培育全球标杆企业;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原创精品IP 和企业品牌开发,孵化培育有潜力的数字内容企业。

四、精准发力推进有效投资

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2022 年,落实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亟需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稳投资对稳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方案为重要依托,加大重点领域投资,加快推进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以高端、智能、绿色的高精尖产业投资为方向,在保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良好增势的同时,加强重点产业链补链项目的精准布局。重点提升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在2021 年投资增速下降行业的投资,发挥科技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等对服务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加强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投资力度。“两新一重”是稳增长增后劲的重要发力点,加大“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投资适度超前,重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5G、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点,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副中心、城南地区、高端产业功能区等重点区域投资力度。

(二)加快投资项目进度,发挥重点项目对有效投资的牵引作用

2022 年是“十四五”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的关键一年。应切实树立强烈的抓项目意识,更加重视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实施“3 个100”市重点工程等重点项目,推动新建项目尽快开工,确保在建、续建项目加快进度。提高投资进度,分解下达各季度投资完成量和增速任务,逐月调度通报投资运行、项目储备建设情况,实施月通报、季点评,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完成率。确保一、二季度重点项目开工率和完成投资额,力争在上半年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三)完善投资推进机制

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机制,统筹用好各类政府引导基金,优化基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项目,促进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高效联动。增强投资的有效性管理,建立约束激励机制,突出抓好“实、考、保、包、促、评”,实施项目清单管理,围绕项目前期、开工、建设、投产全过程提供集成式服务,加强要素服务保障,强化跟踪督导问效,促进重点项目提质提效。

五、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来源,对稳增长起到基础性作用。要继续促进市场消费规模扩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以积极举措激活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增长极带动作用。

(一)巩固拓展冬奥带动效应,为消费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边际贡献

持续完善文旅消费供给体系,促进文旅消费形成新增长点。充分发挥北京冬奥会的消费带动效应,加快发展冰雪消费这一消费升级新领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冰雪消费等新型消费常态化、大众化,提升冰雪消费对餐饮、旅游、住宿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丰富体育消费活动,带动体育旅游、冰雪旅游,加快建设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培育冰雪消费、体育消费市场,打造重磅文旅消费品,开展系列赛事活动和2022 年北京冰雪消费节活动,培育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消费系列品牌,为提升消费需求提供重要动力引擎。

(二)积极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

一方面,巩固提升服务性消费,培育服务消费新模式新增长点。推动“文化+旅游+科技”,打造新IP、新场景、新消费,推动具有创新活力的现代时尚文旅商融合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智能产品消费、汽车消费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消费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推动传统优势批零和住宿餐饮业与数字消费实现技术融合、业态融合,加强线上线下协同联动,实现流通、消费双向互促,带动消费升级。

(三)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志性商圈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加快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推进王府井商圈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发展“商业+旅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消费;推进国贸商圈发展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店经济,打造精品消费,开发夜间演艺;促进首钢园实现冬奥元素、工业遗存和商业融合发展,培育以“体育+创意”为特色的全球首发消费圈;将丽泽地区培育成为以“数字+商务”为特色的数字体验消费圈。另一方面,发挥商圈建设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培育具有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和首都形象亲和力的知名品牌,聚焦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和新消费品牌企业,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六、精准帮扶企业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2021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利润都实现增长,超过一半的行业盈利水平较上年好转,反映出纾困减负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2021 年1-3 季度,中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0.6%和75.7%,但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下降了2.9%,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预期和信心下降。在更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要求下,聚焦企业关切,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对企业的精准帮扶,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夯实“稳增长”微观基础。

(一)持续对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精准帮扶

推进实施《北京市关于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落地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做好政策接续,持续为市场主体尤其中小微企业纾困减负,提振企业信心,激发企业活力。一方面,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国家税收优惠,降低支付成本、融资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优惠政策;鼓励各区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对因受疫情影响,暂时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的独角兽、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中小企业及民生领域服务型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以各类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普惠+精准”服务机制,落实“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

一方面,以北京“十四五”时期营商环境发展规划实施为引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在疫情防控条件下最急需解决的痛点难点堵点,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塑造北京营商环境新优势,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制度保障。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机制,健全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商事登记制度,围绕全生命周期,完善市场准入准营制度,建立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畅通市场循环。针对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一体监管,实现风险分级分类监管,促进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另一方面,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针对疫情冲击、行业监管等环境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持续优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加大“一企一策”执行力度,提高企业获得感,帮助企业顺利应对挑战,转危为机。

(三)培育中小企业内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中小企业参加“揭榜挂帅”和“赛马”,参加各级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提供全面精准的创新服务、专业服务,打造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专用政策工具箱。另一方面,通过“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平台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减成本、降门槛、缩周期,渡过难关,提高转型成功率,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七、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稳增长创新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是北京经济最为鲜明的底色,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下北京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唯一出路也在于创新。创新支撑和引领下,北京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政策落实落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夯实经济稳定增长的创新基石。

(一)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集中优势力量向创新高峰攀登

深入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与战略科技任务落实,依托“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与实施路径机制,探索大纵深、跨领域、跨学科的研发模式,重构组织模式和治理机制,力争取得更多基础原创成果和底层技术突破。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等亟需突破的领域,梳理重点环节“卡脖子”技术清单,全面推动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组织实施重大基础前沿研究项目,统筹抓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多“从0 到1”的原始创新,着力突破“卡脖子”环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二)促进各类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巩固先发优势

完善细化“十四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推进创新政策落地落实。扎实推进中关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针对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生态完善、创新要素集聚等关键维度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政策措施有效性。推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推进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决策和权益分配机制等制度创新,着力破除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叠加创新与联动,加快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做法,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相得益彰,持续优化支撑全面创新的政策体系。

(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释放创新效力

重点创新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2021 年1-11 月,北京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有效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1.4%、28.1%、68.9%;中关村规模(限额)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3.6%,重点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等战略新兴领域。要持续发挥重点企业的创新引擎作用,以推进实施旗舰计划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促进“链主”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融通发展,实现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切实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对中小创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资本支持作用,推动创新型企业实现新一轮规模扩张。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开发产业跨界融合新赛道,在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硬科技独角兽企业。

八、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

及时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是保障经济稳增长的前提条件。当前,北京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蕴含于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风险、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等方面。应精准施策,加强防范,积极应对,切实保证经济安全发展。

(一)积极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北京已有数十家高科技企业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关键中间产品断供威胁与冲击。应主动帮助相关企业在国际、国内联系替代供应链来源,有条件的可以积极开拓建立重要产品备份系统,以切实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同时,面向北京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技术,加强安全预警,完善预警监测指标、科技动态监测、新技术应用风险评估等全链条风险预警监测评估体系。评判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对“卡脖子”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与动态掌握,全过程动态监测技术攻坚,及时解决被“卡脖子”瓶颈制约。

(二)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土地与房地产价格,配合相关政策,有效对冲房地产市场“硬着陆”风险,改善房地产行业基本面与市场信心。“一楼一策”分类化解房地产风险隐患,坚决防止房地产风险向金融、社会等领域传导。多方面拓展渠道,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基金,有效减轻房企的流动性周转压力;为房地产上下游企业提供应收账款保理、应收票据贴现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避免风险传导。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延伸服务链条,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社区服务,更好融入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工程。

(三)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一方面,加强地方金融法治与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针对金融风险的新变化新特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全面科学防范风险,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排查、梳理监管制度漏洞,尽快弥补监管制度短板。创新监管手段,强化依法监管、协同监管,全面提升专业监管能力,增强监管效能。另一方面,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为资本扩张设立“红绿灯”,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服务业消费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40年消费流变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