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血状态异常探讨晕针的发生*
2023-01-04李记泉戴俭宇白增华
李记泉 王 列 戴俭宇 白增华 王 巍
晕针是指针刺时患者突然感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率加快、乏力倦怠,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不省人事,严重者出现二便失禁、口唇发绀、脉微欲绝等表现的临床现象,是最常见的针刺不良反应之一。一般情况下,晕针可以通过采取平卧休息、松解上衣、饮用温水等方法处理,片刻即可缓解,且多无其他不良后果;严重者,尤其是伴多种基础疾病者以及年老体衰者可能迅速出现正气脱失的危急重症。造成晕针的原因错综复杂,机制不甚明确。理清晕针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机制,对于合理防治晕针意义重大。
气血是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滑寿《十四经发挥·序》有感而言:“人为血气之属,饮食起居,节宜微爽,不能无疾”。气血异常是导致身体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晕针的关键机制。本文立足于经脉气血的虚实和运行状态,探讨了晕针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机制,针对性地提供了合理的防治办法,并讨论了晕针的利弊,希望能给针灸临床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1 晕针时间
晕针可发生于针刺全过程,包括针刺前、针刺过程中、针刺后不久。
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前晕针多发生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青壮年患者,甚至可发生于观看针刺而晕针的陪诊家属。针刺前晕针,多与过度恐惧有关。紧张恐惧导致脏腑气血运行逆乱,心脑神志失于正常气血充养,一时失神而晕厥。尽管针刺前晕针较少发生,然而此时医者往往忙于准备针具或思考应刺穴位等,容易忽视患者状态,可能造成发现和急救不及时而导致不良后果,应引起足够重视。
临床上,多数晕针发生于留针过程的数分钟内,亦可见于即将起针之时。《素问·离合真邪论》认为留针目的是“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等候气血聚集到针刺穴位,使气血沿着穴位所属经脉运行,以治疗经脉病或所连属的脏腑病。过度紧张、体质虚弱、医者手法不当等因素,导致针刺入穴位后调动机体气血重新分布,引起心脑气血相对或绝对不足,心脑之神不得气血充养而晕厥。
针刺后晕针可发生在起针以后不久,极少数发生在针刺治疗后的数小时内[1]。推测其原因,可能与针刺消耗了机体正气,针刺后患者的活动加剧了气血亏虚而造成。针刺后晕针极少见,但由于多发生在院外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而也必须给予关注[2-4]。
可见,晕针在发生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因此针刺医生应在针刺治疗全过程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时刻防止晕针的发生,以便实施合理的救治措施。
2 晕针原因与机制
根据针刺施治过程的参与因素,可以将晕针的原因分为3类:患者因素、医者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2.1 患者因素
2.1.1 机体虚弱素体羸弱、年老体衰、久病重病、极度疲劳、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泄、大出血、产后等状态下,气血严重亏虚,内在脏腑无以为养。此时若再施以针刺强行调动本已疲惫的正气,必然加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气血亏虚,神志失养而晕针。临床见素体羸弱、年老体衰、久病重病或空腹来针刺者,应仔细辨别以避免针刺导致严重后果。
2.1.2 紧张恐惧针刺属于具有轻微疼痛的微创疗法,绝大部分患者可以接受这种轻微刺激及其带来的紧张状态。但是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对针刺过程和疼痛不了解,进而放大其紧张恐惧,严重扰乱机体气血正常运行而迅速发生晕针。恰如《标幽赋》所言:“空心恐怯……而多晕”。
2.1.3 酒后饱食酒性湿热,迫血妄行,酒后气血多滑利数疾。酒后本已神志昏乱,若针刺不仅难以调动气血,反而令气血更加逆乱乖张,加剧了神乱状态而晕针。饮食过饱,气血汇聚于脾胃以促进水谷运化,令心脑气血供应相对减少。此时施针调动气血至机体外周,加剧了晕针发生的可能性。故当谨记《标幽赋》“饥饱醉劳而切忌”的训诫。
2.1.4 疾病性质虚实夹杂证疾病伴有针刺适应证者,针刺疏通经脉时可能会消耗过多气血而引起晕针:实多虚少者,应采取平补平泻的轻法,避免强刺激消耗气血;虚多实少者,宜先用中药调补后再行针刺,从而减少晕针的发生率。另外,情志病、剧烈疼痛等以气血运行失常为病机的实证疾病,虽属针刺适应证,但是如果医者手法不当或取穴失宜,也可加重气血逆乱而发生晕针。
2.2 医者因素
2.2.1 手法不当医者对病情分析不透,或针刺技能有限,采取了针刺过深、针感过强、补泻失宜等不当手法,致使患者气血紊乱或过度耗伤,脏腑神气不使而晕厥,是晕针发生的常见机制之一[5,6]。正如《灵枢·行针》所言:“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2.2.2 体位不适几乎所有体位均可见晕针现象,其中以站立位、坐位多见,仰卧位、俯卧位则较少发生[7]。站立位、坐位时留针,身体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气血运行,容易晕针。恰如《标幽赋》所言:“直立侧而多晕”。而采取比较舒适的卧位有利于气血运行,则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晕针的发生。
2.2.3 取穴失宜临床观察发现,针刺颈部腧穴如翳风、风池、完骨、天柱、大椎、颈百劳、定喘等穴,头部百会、四神聪、太阳、颔厌等穴,肩、上背部腧穴如肩井、大杼、肩中俞、肩外俞等穴,容易发生晕针,尤其以颈部穴位最为多见[8]。可能与这些穴位距离心脑较近,针刺竞争性调动供养心脑之神的气血,而使心脑之神失养而晕针。
2.3 环境因素针刺环境参与了晕针的发生,如天气寒冷或大风阴霾时,人体气血失于和缓而艰涩难行,此时针刺则加重气血运行异常,增加了晕针的概率。因此《标幽赋》有“寒热风阴……而切忌”的警示垂训,《针灸大成》则全面总结了不同气候导致的晕针及其防治[9]。现代社会,医疗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空调暖气的应用使诊室不像古代那么寒冷或闷热,从而大大降低晕针的发生率。但是,由于针刺时常需暴露机体较大部位或病情原因等应该避风施治,往往造成诊室空气流通性差,或者患者量较多的情况下致使环境闷热,皆可引起机体清气不能升达于脑,再合并闷热环境继发情绪异常引起的气血紊乱,加剧了晕针的发生[10]。因此,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的诊室环境,对于减少晕针的发生必不可少。
实际上,临床晕针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比如,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或落枕效果立竿见影,但是临床可见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取手部或前臂腧穴针刺,采用坐位或站立位,非常容易发生晕针。此时体位因素、取穴因素、刺激强度以及患者的紧张状态等因素都参与了晕针的发生。
尽管导致晕针的原因复杂多样,然而其机制归结起来不外乎气血状态异常,包括气血亏虚和气血逆乱2类:由患者紧张恐惧、酒后饱食,或医者因素、环境因素导致的晕针,多属气血逆乱导致的心脑气血供应相对不足;而各种原因引起机体虚弱,多属气血亏虚导致的心脑气血供应绝对不足。二者皆可引起心脑之神失于气血充养,一时不能主宰机体而晕厥。即《金针赋》所谓:“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
3 晕针处理
晕针发生时间的随机性以及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医者在针刺全过程都要保持谨慎、敏锐的状态,时刻留心观察患者的状况。有晕针迹象者,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①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是作出合理判断,从而实施救治的关键;②及时搀扶患者以防晕倒受伤,并及时呼叫附近医护人员协助救治,同时迅速拔针以避免因患者体位改变造成二次损伤;③将患者扶至床上平卧休息,并迅速解开领口、调整枕头高度以保持呼吸通畅,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状态;④欲呕吐者,应保持患者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⑤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抽搐等正气欲脱者,应及时针刺或按压水沟、内关、合谷等穴,必要时可配合西医急救;⑥准备温水或糖水,待患者状态稍微恢复时饮用;⑦密切观察患者状态直至神志正常、言语如故、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时,方可允许其下床适应性活动,观察无异常再离开诊室。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大多数晕针均可较快恢复而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晕针后,还能否继续针刺治疗?如果不能,应该采取何种疗法?晕针的发生,根源于气血状态异常。而脉象是反应气血状态的最佳依据,因此应当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来判断是否可以继续针刺治疗。比如,各种原因导致气血虚弱而晕针者,脉多虚弱迟缓,当先内服中药以补足正气,再进行针刺治疗;因紧张恐惧而晕针者,脉象多弦,在解释晕针原因、消除患者疑虑后,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继续针刺治疗;因过饥、过饱、酒后晕针者,在叮嘱患者注意改正后,基本都可以继续治疗;属于医生自身因素导致的晕针,医者应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环境因素不利针刺者,改善医疗环境有利于避免晕针。
4 晕针预防
防患于未然是避免晕针发生的根本。行于脉中的气血是人体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路径和传导媒介,正如滑寿《诊家枢要》所言:“脉者,气血之先也”。晕针的机制在于机体气血状态异常,而气血状态最先反应于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通过诊脉可以感知患者气血虚实和运行状态,四诊合参则可以回溯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诊断和治疗。因此,以脉诊为主的四诊合参是衡量患者是否具备针刺条件的重要标尺。譬如《标幽赋》所言:“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
另外,应根据晕针原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比如,紧张恐惧者,针刺前可以采取适当的言语诱导以弱化患者对针刺疼痛和紧张的感知;而选取舒适的卧位,以及取穴少而精、手法得当等,都是避免晕针的有利举措。素体羸弱、年老体衰或久病重病者患针刺适应证疾病:如果针刺适应证不急,可以先用中药调补气血至正气充足再进行针刺;如果针刺适应证较急,可以采取其他风险较小而疗效较佳的疗法。还要经常叮嘱患者不要在空腹、过饱或酒后进行针刺治疗。
总之,医者首先要提高自身针刺技能,规避导致晕针的自身技术性原因。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处于主导位置,医生还要辨别来诊患者是否符合针刺条件,即造成晕针的患者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是否适宜等方面保持清晰的鉴别能力。只有全面避免导致晕针的各种不利因素,才能在安全的条件下更好地发挥针刺疗效。
5 讨论
对于晕针的利与弊,众说纷纭。“晕针有益”的说法却始终不绝于耳,比如临床发现有的患者晕针以后,针刺适应证以外的其他疾病得到较大缓解[11,12],给医患双方意外的惊喜。笔者认为,晕针毕竟属于针刺不良反应之一,应该对其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认识。医者主观上应该避免晕针的发生,更不能人为制造晕针以求治疗某些疾病,寻求合理的其他疗法才是正确选择。总之,针刺医生应该牢固掌握晕针发生的时间、原因、机制以及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晕针的发生,为针刺疗效的有效发挥提供安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