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应用现状及对策浅析

2023-01-04郝丽红呼红梅王怀中

南方农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体系消费者

董 刚,黄 洁,郝丽红,呼红梅,张 印,王怀中*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

我国国民食物构成中的80%都来源于农产品,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不容忽视。为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完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产业链,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溯源系统行业的快速平稳发展,达到既要保证充盈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又要提供安全健康食品的目标,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市场经营,提高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竞争力,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各类农产品的产、加、销、藏、运等方面的特殊性,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主要运作模式、市场实效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认知、重视、信任度,探讨了追溯体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市场导向和终端消费的符合度,以期让追溯体系成为促进产业自律、市场监管、产品身份透明且操作便捷、高度信任的公共平台。

1 追溯体系的功能及发展历程

1.1 追溯体系功能

农产品追溯体系是指应用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自动识别、大数据存储、云传输等技术,由特定的设施设备对种植、收获、仓储、物流、销售、加工到餐桌的农产品单批次甚至是单个产品,进行全程信息编码,即生成只属于该产品的身份证,是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本溯源的现代技术体系或溯源系统。

在国家系列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监督实施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加强,追溯系统的硬件、软件不断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有效跟踪监管、检测的比重显著提高。对存在隐患的食品能及时发现、准确施法、严厉打击、曝光生产企业,在净化市场、保障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追溯技术体系国内外发展历程

国外,溯源系统最早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政府推动,覆盖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终端销售等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通过专用设施设备实现信息共享,使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通过查询食品标签上的溯源码,监管者和消费者可追溯到源头,可以明确法律责任,促进行业自律。

国内,早在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了在食品包装上标识相关信息,但尚未提及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产品规模化、工厂化迅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相继出现了“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毒大米”等严重影响消费者健康的重大安全事件,导致一段时期内食品质量安全信誉度下降,人们对入口的所有食物都心有余悸,甚至引起了消费恐慌。因此,政府加大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立法。2009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食品生产商的追溯义务,规定了生产商家必须建立食品进货销售档案,这部法规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食品安全法。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进一步加强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规定乳粉、肉类、蔬菜等将首先推进电子追溯。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追溯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规定了流通环节中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经营企业执行追溯制度的操作性要求[1]。2016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完善追溯体系的意见》,2019 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RB/T 011—2019 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体系建立和实施技术规范》,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测试要求,用于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实施及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体系的评价[2]。

2 溯源系统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生产、销售、监管重视度不够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因过于分散、规模小,大部分仍然处于传统的农耕方式,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难以实施。生产者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食用农产品缺乏质量安全保障[3]。同样,中小规模养殖存在与安全追溯体系脱节的问题,产品无标识、经营者无产销台帐,产品直接进入市场自行销售,而超市扫码主要功能是收费,因此对存在问题的产品追溯难度大。尽管消费者对蔬菜、瓜果、生鲜畜产品安全如农药残留、生长调节剂或抗生素超标等问题心存疑虑,但最关心的仍然是果菜的新鲜度和价格,很少有人关注真正承载生产信息的二维码。因此,产品在没有出现明显的安全问题之前,追溯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应用。虽然大型企业利用追溯技术,收集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制作出可追溯的二维码,但在消费终端依然无人问津和查询。这种现状势必会让生产企业产生侥幸心理,导致追溯系统软、硬件设施设备形同虚设,数据采集时有时无,加之市场监管的执行力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距离其可依赖的保障目标甚远。

2.2 追溯技术体系进展缓慢甚至原地踏步

农产品种类繁多、产地广,分销和消费量巨大,流通快,市场准入门槛太低,做不到防患未然[4]。多个安全事件发生的事实表明,在某种食品出现问题以后,追溯系统才开始启动,产品下架、召回、处罚、惩戒、追责等,造成市场信誉度下降、消费者恐慌,而不良影响过后,生产者重走老路,市场监管恢复常态。再有新的事件发生,程序化的模式再重复一遍,周而复始,追溯技术体系进展缓慢甚至原地踏步。

2.3 消费者不重视,企业自我约束差,市场监管不严

我国农产品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种植业的源头在种子,污染在植保,而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追溯信息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低;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种养过程中对投入的原材料缺乏或国家标准执行不严,实地检测检验和源头监控力度不够,而企业在利益驱使下,对标准执行重视不够,追求生产利润的最大化,规则自律和职业道德需进一步提高。

2.4 追溯系统建设投入高、见效慢

建设农产品追溯系统需要二维码标签、打印机、PDA 设备、环境信息采集设备等硬件的投入,且越精确的追溯系统,其硬件设备投入越高;同时,追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费用不菲,其入驻费用一般是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而我国农产品生产主体大多为规模小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效益本就不高,难以承受这样高的投入[5]。此外,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引进或培训专业人员进行维护,以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农产品追溯系统投入高、见效慢的特点是导致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市场中应用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信息不对等减缓了追溯系统的完善和进步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关注度低,随着超级市场、电商和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屠宰场到餐桌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超市里的农产品日日更新,过时的产品及时下架,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度的需求。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虽然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但消费者对农产品来源与安全信息的关注度仍然很低,反而对产品的新鲜度和价格更为重视[6],加之政府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不足,企业生产销售与消费者的信息极不对等,均使得追溯系统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和意义,减缓了追溯系统的完善和进步。

3 提高农产品追溯应有功能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追溯法律法规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应根据农业新技术、生产新模式及强大的电商、网购、物流等新型农产品市场特点,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和健全针对性强、易操作、指导消费和提高消费者关注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在法律法规实施中,明确农产品追溯监管主体,减少多头管理,严格并高效执法,以保障农产品追溯行业的健康发展。

3.2 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助力市场监管

农产品种类繁多,尤其是果菜类,难以保鲜保质。建立追溯标准时,要结合食品安全最关键、消费者最关注的方面制定指标,使监管快捷有效、知情度高,易于监督,实现农产品追溯系统信息流通与共建共享,进而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完整的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首先要确立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标识和编码规则,在追溯入口实现行业统一;不同产品获取不同的追溯信息,同一产品需在相似或相同关键节点进行追溯;要建立追溯系统软件设计标准,让不同追溯系统间能够便捷地进行数据交流,避免产生“信息孤岛”[7],为真正建立农产品追溯数据库奠定基础。

3.3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仍然偏少,致使一直以来尚未显现出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市场监管与消费者的协同效果。因此,可借助媒体和网络手段,在大型农贸市场(菜市场)和超市,播放有关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宣传片,大力宣传农产品追溯理念与追溯业务,使农产品追溯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农产品追溯的社会影响力,增加可追溯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农产品追溯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实现可追溯农产品“优质优价”。

研制推出手机终端追溯查询软件,在扫码支付的同时,对产地、生产商、品牌等关键信息一键式显现,同时在超市、农贸市场的柜台或摊位上摆明产品的生产厂家。由消费者口碑产生的品牌,能促使生产者严格自律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而不单单是价格比拼。

建议针对果菜的特点,采取区域性产品类别的划分和信息采集,按照产地追溯,对于生产过程的投入品、休药期规定指标的检测检验、运输包装保鲜物流等环节列入监管内容。从提高广大消费者安全意识、保护个人合法权益方面搭建起价格和质量保障的信任桥梁,逐渐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放心消费和市场的良性循环。

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地域广阔、生产规模大、流通快、消费量巨大的特点,追溯体系的高效实施与广泛应用,真正实现从田间/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信誉度,杜绝或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乃至所有食品的放心感。追溯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政府主导、政策引领、市场监管、消费端高度关注和生产者自律”的管理体系[8]。

4.1 政府主导、政策引领推动追溯行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发展将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全产业链都参与到追溯系统数据库建设中。政府为加强农产品监管,大力推行免费追溯服务,引导企业加入追溯系统,接受追溯监督。例如,2019 年初由农业农村部主导的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工作已开展,要求凡是申请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企业,须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注册,否则将不予审核[9]。

4.2 农产品质量追溯模式将趋向多元化

建立健全高效的可追溯体系,将实现企业的投入品、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履职情况及优质优价标准的透明度均纳入可追溯系统之中,既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可使消费者更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提升其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保障消费者权益。

总之,生产企业是农产品质量保障的主体,为确保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可通过优质优价、绿色通道、技术服务等扶持政策鼓励生产企业积极应用追溯系统,提高其自律性,主动接受监管监督。农产品质量追溯模式可向着生产、经营、消费共建共赢的方向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农产品体系消费者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知识付费消费者
农产品争奇斗艳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