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特色在乡村民宿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2023-01-04熊清华胡弘清
熊清华,胡弘清
(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新兴旅游业态的蓬勃兴起,“民宿”成为人们出行居住的首要选择,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的乡村民宿,更是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其所包含的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与自然景观,不仅让人感受到温馨质朴的人文关怀,体验到更为纯正的风俗文化,且对地方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它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件具有当地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品,极大地提高了民宿建筑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民宿”在经济上实惠,景观体验上丰富,生活上接地气,情感上亲切,在吃住行等各方面能唤醒儿时记忆,是可以寻找乡愁的好地方,提升了民宿品质,打造了民宿品牌,真正实现了“此心安处是民宿”的设计梦想。
一、发展乡村民宿的现实需求及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的实施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为民宿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核心,通过巩固农业产业基础、培育重点产业和探索新型模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成为都市近郊乡村振兴样板区。既可集聚自身优势,又可突出地方特色,多方共建共享共同打造美丽乡村连绵带和示范带。在此背景下,乡村民居与乡村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特别是产生了一批数量多、环境美及质量优的乡村闲置房为发展旅游民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1]。
(二)后疫情时代对原生态与健康生活的向往成为民宿产业市场的主流需求
疫情过后我国健康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并催生大众健康消费意识,尤其人民的健康消费意识觉醒与提升。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改革也必将促进民宿产业转型升级,市场需求的疫后旅游市场报复性消费需求强烈,生态康养型旅游产品将加速抢占市场。为此,旅游业回归游憩本质,前所未有的重视生态本身,户外游憩、休闲娱乐、健康养生以及田园康居等民宿产品必将成为市场主流。不难发现,旅游民宿以其原始生态环境和慢节奏生活优势,成为疫后养身、养心和养神首选,市场潜力巨大。
(三)休闲时代催生民宿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国务院颁布的旅游休闲相关政策提出,我国公共假期有115天(双休日104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恢复振兴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促进职工的劳逸结合。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人群剧增,市场需求增长,个性化与深度化的旅游需求使民宿产业发展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基础。
(四)发展乡村民宿能够凸显当地文化自信
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民俗文化。民宿的发展,需要不断汲取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不断启发文化创意理念。在特色民宿发展的过程中,既凸显本地文化特色,又展现对本地文化的自信。使本地文化的精髓打动游客,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
二、地域文化特色在乡村民宿设计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乡村民宿兴起的推动力不足且群品牌发展欠佳
我国乡村旅游基本停留在以食宿为主的初始阶段,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仅限于吃饭和住宿等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同质化严重,对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缺乏以独特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因乡村旅游发展的落后,对乡村民宿兴起的推动力不足[2]。民宿发展中,大多是家庭式,规模小,形不成气候,并在水电、道路、网络、停车场、消防设施、安全监管系统以及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个小的民宿无法全部完善。若想把特色民宿事业长久地发展下去,必定是要盈利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宿也会相应地产生淡季和旺季,要考虑不同时段民宿的发展,不能只在旺季短暂的盈利,其他时间却持续亏本。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除非民宿仅作为一种个人爱好,否则迟早会因为资金的短缺而退出市场。
(二)乡村民宿发展风格杂乱,地域文化不突出
乡村民宿的设计,要充分融入地方特色,体现自身特色,不然容易陷入“同质化”。如果民宿在发展时,一味地融入全部特色,不加选择,其风格就会杂糅模糊,并且易被复制,后期随着资本的注入,规模化复制,“特色”就不再特色,反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人民的生活理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转变。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人们更愿意背上行囊,踏上旅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人们的食宿成了一大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衍生出了早期的民宿—“农家乐”。因为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这一类民宿存在着功能设置同质化严重,体验感较差,很少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设计等问题。
民宿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特有的文化体现,应通过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营造放松氛围来体现。而我国民宿大多停留在传统家庭旅馆或者招待所阶段,没有娱乐的空间,缺乏民族文化的显现,难以形成交流与互动,体验感较差,无法让游客身心放松。
(三)因地制宜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缺乏,优质体验不突出
民宿的建筑形式只有包含了特色的文化内涵,民宿才具有生命力的象征,民宿的形式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民宿的空间布局只有包含了“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叙事性的陈述结构,并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精神价值的提高,才能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民宿建筑。然而,有些地方的乡村民宿建设过度效仿城市中的酒店宾馆等建筑形式,忽略了室内外的文化匹配度,未能很好地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未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使入住者体验较差。
一般而言,大部分新型乡村民宿都是在原有乡村民宅的基础上改造完成的,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但一些地方在乡村民宿建设中,忽略了当地文化内涵与生态环境,没能较好地利用原有的乡村民宅和周围自然环境,盲目进行改造和扩建,在建筑设计中没能有效融入地域性特征,缺乏创新性。乡村民宿这一区域文化载体功能难以凸显出来,使乡村民宿的建筑设计理念出现一些偏差,乡村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违背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总原则和初衷,也导致民宿的优质体验不够突出[3]。
民宿的设计理念在于增加“地方认同感”。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这一个地方,与这个地方的人和物发生各种联系,便会相互影响,甚至赋予对方某种意义。从“地方认同感”理论来看,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吸引未来人口居住的根本在于建立“地方认同感”。基于该理念,无论是设计还是经营方面,都应将民宿打造成一个能充分聚集地域优势文化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对当地文化的展示越丰富越好。这是民宿设计的根本理念,即不断强化“地方认同感”,让地域文化价值提升民宿本身价值[4]。
三、加强地域文化特色在乡村民宿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塑造地域文化特色民宿品牌
1.优化科学布局,持续加大引导和规范
依托规划指导,统筹考虑全域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区域交通以及旅游产业等情况,对乡村民宿发展进行科学布局,确定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区域,明确各区域的发展主题和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集聚区。还应发挥规划的前瞻性和整体性作用,合理规划民宿圈分布,优化全域民宿布局,全面提升乡村民宿的整体水平[5]。
民宿在对“促进周边农村劳动力”、“美丽乡村建设”、“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和“农村闲置资源浪费”等多方面问题都可提供解决方案,使当地居民增加收益,且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民宿是大势所趋。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原则,构建不同规模、形式及经营方式的市场主体,实现统筹建设一盘棋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各地民宿建设科学发展,切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做出特色,共同推动特色民宿业发展。
2.塑造民宿品牌,持续加大宣传和推广
“一宿一格”的特色规划,是消费者喜爱民宿产品的动力。整合民宿资源,对乡村旅游民宿实施民宿精品化工程,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产品与文创商品,对乡村文化记忆进行巧妙重现,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塑造地域文化民宿品牌,实现“民宿+”,有利于提升民宿整体形象,为游客打造全方位旅游体验,助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民宿作为新的旅游产品,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应将民宿产品纳入旅游宣传大局中,共同推动,并注重文化宣传和形象塑造。因地制宜地发展民宿,在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推介的同时,做到文化展示的丰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宿品牌。要创新营销模式,通过新媒体的运用、利用“网红”的力量,讲述地方特色文化故事、展示入住环境,体验等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还应规划特色民宿旅居线路,将精品民宿与周边景区旅游特色相融合,打造精品旅居线路,提升民宿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消费带动力,实现旅游业与实体经济的合作共赢。
3.强化政策保障,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和创新
及时出台相关帮扶政策,提供扶助资金支持,解决发展困难。加强对民宿发展的规划指导,提供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抓好落地落实。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与银行合作等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民宿;不断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运营机制;民宿的核心在于运营,因地制宜的运营模式可以更好地突出当地特色。合理协调发展,积极破解民宿办证难题,创设扶持通道,简化审批手续,推进精品民宿持续健康发展[6]。
(二)创意设计,培植地域文化,彰显乡村民宿特色风格
特色乡村民宿是“温度的住宿环境、灵魂的休憩场所和情感的理想寄托”,要坚持特色化、创意化的原则,用“民宿+”的思路逐步延伸产业链,用文化创意助燃民宿经济,彰显独特的乡村民宿特色风格。
1.民宿空间设计与乡土文化生活相融合
民宿是地方特色文化对外展示宣传的有效方式,是文化自信的舞台。通过民宿的环境空间设计,融入当地特色、历史传说与特色产业等地方文化,让游客在休息过程中,感受当地文化。为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在民宿的设计上,可采用内嵌庭院,混搭设计和连续设计这三种形式。
通过“内嵌庭院”的设计,民宿的室内空间在完全保留原有建筑形态上,仍有历史和时间的痕迹,并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但这种设计形式采用的是“添加”原则,即在原有空间内添加新的设计内容,使用的材料也多为现代材料,如石膏板、轻钢龙骨和复合地板等。因此,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完整性较差,如果衔接不好,会使内外设计风格断层,造成视觉感上的冲突增强,难以引发住宿者对乡土文化的共鸣。混搭设计将原有的建筑结构进行分解和重组,保留原有的部分结构,然后根据视觉上的需要,用现代材料替代部分构件,在空间格局上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设计形式同时使用了“加法”和“减法”。由于室内外边界的弱化,易实现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的和谐感。但因原有建筑结构的改变,建筑的完整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与当地环境的适配度上,如果现代材料运用过多,就会造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困境。如果过多保留原始建筑,则又会过于乡土化,旅客在体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适。而连续设计则融合了前两种设计的优点,既保留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又在室内风格上,延续了当地特色,带给旅客舒适的体验感。连续设计不是对原有建筑的改造,是从一开始就对建筑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注重游客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并在空间格局方面更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民宿空间设计应与当地人民生活相贴合。民宿来源于民居,富有生活气息,又带有当地乡土特色,贴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民宿主人热爱生活,乐于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日常,引人入胜。这是民宿的典型特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与生命力所在,更是民宿与其他业态的最大区别。
2.民宿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相融合
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力量,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对象,是乡村民宿发展的基础。在民宿景观设计中,要加强民宿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保护村落生态,村落是民宿发展的载体和依托,极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是发展民宿的必要条件,乡村根据其区位和地理条件的不同,乡村发展状况也各不相同,直接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乡村景观,保护村落生态环境是民宿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要严格保护民宿区域内水体资源,保护水质,保证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严格保护农业用地,严禁借民宿建设为由,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产秩序。严格保护民宿区域内的林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不引用外来入侵生物,避免对当地生态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3.民宿景观设计与景观风貌管控相融合
民宿设计的色彩基调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色彩。如随州市“千年银杏谷”民宿在建筑设计中,以“明快、淡雅、活泼、和谐”为原则,与周边自然色彩基调相协调,合理运用人工色予以搭配和补充,吸取传统湖北民居建筑中常出现的黑、白与灰色,且与当地“银杏”特色结合,通过主色基调、辅助色和点缀色的合理搭配,突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或对比,形成层次丰富、统一和谐的民宿色彩基调,充分体现即具有传统湖北民居特色,又不失当地“银杏”文化特色的民宿。
民宿的建筑特色要与自然环境基质相融合,体现乡村居住空间的地域特色。随州“千年银杏谷”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闷热,乡居应满足通风、散热、保暖以及避雨方面特殊要求,如墙体外立面采用灰色方砖,配有毛笔黑白插画,墙体屋檐有兽头尖翘角,房屋内空较高,朝南开窗等。设计上要多方位考虑,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银杏谷”乡居建筑地域特色。
民宿的建筑轮廓线与自然地貌合理融合,体现乡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征。随州“千年银杏谷”传统村落轮廓线是聚落空间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和自然生长形成的,像是一首优美的协奏曲,体现了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乡村民宿建筑设计中,要与自然山水轮廓线相协调,形成景观层次丰富、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的建筑轮廓线。
(三)增加“地方认同感”,突出优质体验
1.利用生态景观风貌,增加“环境认同感”
利用比较充足的阳光、植物、土壤和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创造出优美、自然与富有层次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态景观风貌。在乡村民宿景观设计中,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使之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在景观打造上,注重植物种类与层次的搭配,并和水体景观的营建来构建乡野田园景观,达到美化、香化和彩化的目的,创造出优美、自然与景色宜人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民宿景观环境风貌,增加游客的“环境认同感”。
2.活用文化传统,增加“文化认同感”
文脉的延伸是传统村落文化复兴与再造的关键,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文化等挖掘与利用,将传统的村落文化植入到民宿的生活体验中,将乡村特色文化元素充分植入到民宿设计建造和管理服务中,着重创新创意,突出文化品位和乡愁情怀,融入个性化感人化设计,通过细节来提升品质,打造具有景观美学和文化内涵的精品旅游民宿。在室内用品摆设和室外饰品布置中体现品位与“情调”,做到人居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彰显文化特色亮点,让游客有体验、有记忆、有回味,让村民和游客对村落的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增加民宿的“文化认同感”。
3.坚持“六化”标准,增加“品牌认同感”
借助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机遇,全面盘活闲置房屋和资源,按照标准化、特色化、集群化、品质化、智慧化以及生活化的建设理念,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塑造特色民宿品牌,以文创融入、业态重构、品牌塑造和农业附加值提升等方式构建特色的民宿产业体系,增加“品牌认同感”。按照“标准化”要求,科学界定旅游民宿内涵,明确旅游民宿的审批流程、建设标准、评定标准和经营管理制度标准,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旅游民宿行业管理;按照“特色化”要求,尊重和体现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合理地利用体现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按照“集聚化”要求,通过群聚内的成员彼此间相互合作,达到提升整个民宿聚集区竞争力的效果;按照“精品化”要求,依托优美的山水田园环境,营造民宿外部景观,丰富民宿文化内涵,提升民宿服务设施,提高民宿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高起点、高品质建设精品民宿;按照“智慧化”要求,推进民宿平台建设智慧化、管理智慧化、配套服务智慧化和市场营销智慧化,对外建立整体印象,打造民宿品牌;按照“生活化”要求,突破传统的住宿功能,围绕营造健康快乐生活理念,以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策划旅游产品,让旅游者体验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浓厚的人情味,营造美的生活空间,形成特色化和生活化的民宿体验产品,提升民宿业服务品质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