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症结与纾解

2022-12-30朱秋月林晨宇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高职

朱秋月,林晨宇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新时期、新发展和新征程,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全面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与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各层级学校课程思政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语文课作为培养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公共课,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职能[1]。课程思政与高职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需要持之以恒、同向而行和润物无声的。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发展时期的新标准与新要求,高职语文需要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坚定政治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职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学科精神、职业素养的时代新人以及大国工匠。高职语文课教学如此重要,但受现实问题域的局限,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标签化,无法落实到学生的思想之中[2]。高职语文课程拥有进行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但如何通过语文课堂,唤起学生思想与思政元素的主动衔接还存在差距[3]。此外,中青年骨干高职语文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由于职称晋升压力大与受家庭琐事困扰等,导致其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不足[4]。课堂上,师生在角色定位上存在知识势差,大部分教师缺乏推进课程思政的相关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5]41。由此可见,立于现实育人的需要和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明晰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意蕴,梳理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提升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现实进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有品味、更有质量和更有文化的人才至关重要。

一、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2022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体现了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等重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展开“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主题活动;2021年《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要统筹推进各层级学校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学习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完成实践要求。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都旨在聚焦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是对立德树人的重要衔接,也彰显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旨在语文课中,以其独特的人文优势,挖掘语文课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技能成才、工匠精神与个人品质形塑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员育人的模式[6]。高职语文贯彻了习总书记关于教育讲话的重要精神和党中央、教育部等各部门下发的重要文件。从学科设置上看,高职语文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对生命、自我、理想和挫折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走向有效融合,是开创育人培养的新格局,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高职语文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从教学内容上看,每一单元都集中反映了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语文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着力点,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高职语文相辅相成,为广大高职青年提供精神引领。通过学习大气磅礴的诗歌、扣人心弦的小说与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引导“热血沸腾”的高职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以及走技能报国之路。高职语文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促进学生理解感悟,补足学生“理想信念”之钙。扎实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形成更强大的育人合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牵引学生认识世情、党情、国情与民情的基础,是不断培养学生立志成为行业能手、劳动模范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语文不仅承担着诗词讲解和文学作品分析的任务,还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高职语文要充分运用课本的显性教育功效,不断加强高职语文的深度与效度,才能让学生真有所获。

毫无疑问,新时代新的课程思政建设之路,需要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推进与突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一条德技并修的创新之路,彰显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应然之举,体现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筑匠魂、塑匠人”的内在功效,更展现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时代精神与人文意蕴的统一。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现实症结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习近平对教育的论述、落实立德树人为指导的重大育人工程,以及实现“显性及隐性知识辩证统一”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都有莫大的帮助。但从现实发展困境来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还存在着标签化,高职语文教师队伍输出动力不足,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不精准等问题。把脉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现实症结,才能发挥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正向赋能。

(一)目标局限: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浅表化”

品德是做人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新形势下,培育心系祖国和脚踏实地的技能人才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是打造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支点,是引导广大师生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习总书记在《通知》中强调,课程思政要汲取思想伟力,把握内涵精髓,用好课堂“主渠道”,发挥教学“主引擎”。教育部2021年颁布了《推荐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的通知》,2022年还发布了多所高校多措并举“赋能”课程思政建设。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政治站位、打造助力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社会生态、筑牢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语文是一门形塑人文素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更易于发挥育人功能,能培养民族意识、提升文化自信和塑造健康人格,这也是高职语文的优势所在。

简言之,思想政治的指向是让学生“知其然”,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育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7]。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落实国家要求,努力探索本校特色的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但囿于对“思政课程”观念的桎梏,“思政课程”与高职语文课程产生了“各说自话,形成理论实践两张皮”的现象[8]。在语文课的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也并未统一开设。调查发现,在理工类专业中有41.5%的学校未开设,在文科类专业中,有30.87%的学校未开设,语文课程思政难真正落地[9]。此外,在高职语文与思政教育相融相通的问题上,单一的教学方法与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理念存在偏颇,课程目标与立德树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导致“高职语文课程思政”难以达到具有长期有效的说服力和德育的目的。

(二)动力缺失:高职语文教师输出动力式微

2019年,习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中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高职教育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随着技能的升级与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技能成才正在成为社会的“急需品”,培育大国工匠也急需工匠之师。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要结合学科独特优势,实现习近平新思想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指导学生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高职语文教师思政素养和能力输出是夯实学生知识发展和人文精神塑造之基。面对当前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应兼顾课程和思政两个层面,关注其间的相互作用,以顺应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态势[10]。《新编高职语文(第三版)》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立意和价值导向结合密切。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课程的分类也越来越细,高职语文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思政融合往往会停留在“讲热闹”的阶段,并未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核心[11]。高职语文课程思政需要高职语文教师的自我思政素养不断提高。高职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加强学生思想引领认识不足,狭隘地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事情,其他专业教师仅需传授给学生知识与实践技能就够了[12],教师主体在德性培育中的疏离,主观上约束了高职语文教师思政素养的输出,弱化了高职语文思政课有序推进和长效发展的可能。

(三)理念滞后: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切入点偏离

高职教育是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独特教育类型。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职业人和坚持德育教育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应然追求。德育不是盲目的学术陈述,而是在历史积淀中锻造出的具有内涵层次和价值理性的永恒符号,体现了价值性与内容性的统一、思想性与语言表达性的统一,彰显了时代意义[13]104。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构建师生双主体的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是寓德育塑造于语文知识传授之中,集育德育人为一体,既不唐突,也不僵化,有如盐溶于水中,浑然一体。2019年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中提出,要坚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引导高职学生爱岗敬业,增强职业责任感。2021年《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要体现思想性,教学方法要展现先进性。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阐明了在教学理念上,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上感悟政治认同、文化自信与人格养成。在师生角色定位上,形成师生共同学习体。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师生双主体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链”。切入点的偏离和弱化,就不能有效达到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目的性。在高职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性的问题,未能充分意识到思想教育对知识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传统知识与技术的传授都是教师站在知识势差的顶端,造成了师生的不平衡。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师生无法在认知、意识上形成协同[13]106。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师生双主体不仅能够体现高职语文的知识性,还能展现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理性。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纾解进路

育人造士,为国之本。坚持党的领导,是高职教育的政治保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是高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基本问题。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贯穿着学生实现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实现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应绽放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活力,提升挖掘高职语文内生思政元素的能力,找准课程思政的“助推剂”,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迈向新阶段。

(一)教学深耕:绽放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活力

兴国必先强师,全面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是落实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职语文教师应自主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研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有深度的教学,挑起“思政之担”,做塑造“灵魂”的大先生。

1.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处在“拔节孕穗期”的他们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职语文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直接责任人。高职语文教师要自觉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扎牢政治信念,厚植育人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随着教育的技术理性、工具取向越发明显,纯粹知识、技能的传授并非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智慧的启迪[14]。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保持政治清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除此之外,扩大高职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以“教书育人”为价值核心,结合专业知识,广泛收集高职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关联起来,不断增强高职语文思政课的思想性与亲和力。

2.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学校和课堂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主阵地。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是高职语文教师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建设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研共同体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共同体是因特定关系和纽带而建立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群体,共同体更是一种力量,内部成员可以依靠这种力量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行动,并将这样的理念和行为身体力行地影响、传递给周边的教学对象和同伴[15]。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研共同体是将语文知识与思政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长效的共同发展机制,研讨课程在思维表现上的价值要求,分析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一起挖掘、梳理和互鉴多种教学方法和路径,探索“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的教学逻辑,共同提升组织内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5]43,从而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二)目标转身:提升挖掘高职语文内生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

高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独特丰富的育人资源的课程,以高职语文内容为基础,深入挖掘与转化思政元素,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与“他我”的统一。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再创新,开展思政大小课堂是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应然路向。

1.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再创新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高职语文有义务采掘、冶炼、加工课程里的思政元素,破除“两张皮’的怪圈,引导学生借助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深度突破本体思维的限制[16],为人生的智慧成长添砖加瓦。高职语文课程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落实课程思政是高职语文责无旁贷的使命。课程思政要回归到高职语文课堂这个主干线中,思想政治的任务不能仅仅只依靠思政课或政治教师。当下,新一轮的技能革命正在涌来,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知识诠释面”也要发生深刻的变化,亟须构建以知识为基、能力为本、价值为核的三维目标,在价值塑造目标的整体引领下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5]42。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物理相加,而是一种精耕细作的思政课[17]。习总书记提出,好的思政工作应该是盐溶于水。高职语文要将知识性与德育性相衔接,对专业课放入的思想政治知识点进行巧妙设计(如图1所示)。在高职语文课程中,教师需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每一单元、每篇课文,润物无声,帮助学生从知识中寻找德性的价值和意义。

图1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再创

2.开展“课堂+实践”的思政课堂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一个浸润、细致的过程,关注学习者的心灵成长是课程思政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其关键点是如何处理课堂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实践课堂以一种具象化的生活形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升华,这也彰显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温度[18]。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过程。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并行的课程模式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习者增强对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高职语文课程思政要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沟通渠道,第一课堂的开设要考虑实践课堂的达成度,实践课堂的开设要考虑到第一课堂的融入度[5]42,把实践小课堂同大课堂结合起来,突破学生的情感限阙,强化对德性本质的认识,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具体的学习目标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追寻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三)理念反思:找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助推剂”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加强和找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积极探索科学的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建立师生双主体的思政文化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院校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1.探索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蕴含着课程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科学的教学理念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实践的逻辑基础。从新时代出发,“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亟须找准契合点,搭建“同心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语文要打破“知识诠释面”的藩篱,结合课程中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构建“课程主动思政”的教学理念,寻找学生思想的“饥饿点”,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程思政,进行自我探究。通过构建有意义的思政学习场域,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心灵困顿结合起来,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扩大课程思政辐射影响,嵌入“思政味”,耕种“思政土壤”,精准滴灌,融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

2.建立师生双主体的思政文化体

师生双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和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19]82。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导致教育的时空观产生极大的拓展,这亟待对师生双主体理念进行解构[19]83。新时期,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师生双主体的建立需要两主体双向发力,打开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格局,拓宽语文课堂延伸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使命感。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者、设计者和推动者,学生是其协助者,师生双主体共同深入挖掘宣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建设思政文化体,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与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讲述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不断增强师生沟通能力,共同推出“职教好老师”“强国好学生”,为塑造德才兼备的能工巧匠,培养社会各行各业合格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关注“知识共同体”,又要考虑“德育共同体”;既要看到高职语文课程的自身价值属性,还要认识到“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是统一的。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构建大思政教育的基本进路,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的实践路径,也为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声声讲育人”的课程思政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选择。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思政高职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