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2023-01-04蔡芳霞
蔡芳霞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张家川 741500)
当前养羊业已成为张家川县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养羊业在发展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布鲁氏菌病(布病)近年来呈高发趋势,制约了羊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做好布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布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为布鲁氏菌,该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会给羊产业的发展及人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公羊患病易引发睾丸炎,怀孕母羊患病易流产,严重影响后代繁殖。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出现长期发热、关节痛、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等症状,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养殖人员应高度重视布病防控工作。
2 流行特点
羊布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任何品种、性别及年龄的羊均可感染患病,相比较而言,母羊患病率高于公羊。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羊和带菌羊,健康羊直接接触病羊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之后即可感染发病,或者间接接触被病羊所污染的饲料、饮水、槽具等亦可患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消化道、破损皮肤黏膜、呼吸道、蚊虫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人接触患病羊或者服用被污染的奶制品、肉制品后即可感染患病[1]。
3 病因
首先,对防控布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散养户对布病危害认识不到位,养殖时心存侥幸,不重视消杀防治工作,导致布病传播扩散。其次,羊运输时管控不当。有的养殖场(户)明知羊患有布病但隐瞒病情,违法交易,导致病羊运输交易后疫情扩散。第三,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关监督管理部门不重视检疫监管工作,没有制定规范的检疫监管操作程序,所应用的检测技术落后,无法及时发现阳性病羊,进而导致布病传播扩散。此外,部分地区未意识到布病的危害性,再加上经费不足,影响病羊扑杀工作的开展,导致阳性病畜无法彻底扑杀处理,无法实现羊群的净化,为布病传播扩散埋下安全隐患。最后,不重视卫生清洁工作。部分养殖户对圈舍粪便污水清理不及时,圈舍光照、通风不佳,饲养密度过大,没有进行定期消毒,导致圈舍内细菌、病毒滋生,增加了布病发病风险。
4 临床症状
母羊患病后,精神状态不佳,食欲明显下降,长卧不起,阴道内流黏性液体,呈淡黄色,有的带血。妊娠母羊患病后会出现流产迹象,大多在妊娠4个月时流产,流产前2 d体温升高,产下僵尸胎,后期患病母羊发生子宫炎,胎衣滞留,导致长期不孕。公羊患病后,引发睾丸炎、附睾炎,睾丸肿胀发热,精液质量明显下降,观察精液中可发现血丝,并日渐消瘦,失去配种能力,影响繁殖。也会出现慢性关节炎症状,病羊跛行,行动受限,影响进食,极易饥饿致死。
对病死羊尸体及流产胎儿进行解剖,发现病死羊皮下、肌间有浆液性浸润现象,胸腔、腹腔内有大量液体,呈淡红色,肝脏、脾脏及淋巴结有肿胀现象,胃肠部位及膀胱黏膜出现小出血点。流产母羊胎衣呈黄色胶样浸润现象,阴道部位粘连一些纤维素絮状物,胎膜增厚并有出血点。母羊子宫黏膜增厚,公羊精囊出血,睾丸及附睾出现坏死现象,慢性病羊睾丸逐渐缩小,最终丧失种用功能[2]。
5 实验室诊断
确诊羊布病常用2种方法。一是微生物学诊断法,通过对流产母羊血液、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并对肝脏、脾脏、肾脏及淋巴结等病变组织取样进行微生物检查,用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后发现有大量成丛红色球状小杆菌,此时即可确诊为布病。二是血清学诊断法,针对山羊及绵羊,采用布氏杆菌属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实验、血清凝集试验、ELISA、PCR等技术,均可实现有效确诊。
6 综合防控对策
羊布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治愈难度高,因此在发现并确诊有阳性羊时,应及时进行淘汰、扑杀等无害化处理,并封锁疫区,禁止一切调运活动,防止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6.1 养殖场(户)方面
6.1.1 加强布病宣传,提高防控意识 在张家川县羊布病高发背景下,基层畜牧兽医部门、防疫部门、政府部门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养殖场(户)、屠宰人员的防控意识。要在传统的发放宣传彩页、广播等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应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落实羊布病宣传工作,使养殖人员充分了解羊布病的危害,了解布病症状、传播渠道、防治措施,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养羊观念,实现对布病的有效防控。
6.1.2 重视养殖管理,落实监测工作 要规范养殖场(户)养殖行为,实现科学化养羊。科学选址,合理建舍,确保生活区、饲养区、饲料区等相互隔离,避免相互污染。配置完善的养殖设施设备,满足养殖需求。做好饲料管理工作,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适口性好,禁止喂食发霉变质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矿物质,提高羊群抵抗力,有效降低发病率。控制好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确保圈舍光照通风正常,及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产生冷热应激诱发疾病。做好羊群定期检测工作,如发现患病羊,应及时上报,并检测、扑杀,避免疫情扩散[3]。
6.1.3 坚持自繁自养,避免疫病传入 养殖场(户)要始终坚持自繁自养,有效避免疫病的传入。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减少传统配种模式所引发的布病传播概率。如必须要引种,需要对相关的种源地进行确认,避免从疫区引种,同时要认真检查引种羊的健康档案、疫苗接种情况,保证健康且疫苗接种齐全的情况下方可引种。引种运输羊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产生冷热应激。引种后的羊,禁止直接合群饲养,应先饲养于隔离舍内,隔离饲养时间一般为30 d左右,在这期间必须关注羊群的健康情况,假如出现问题,需对其隔离处理,直到没有问题才可合群养殖,从而保证羊群健康生长。
6.1.4 及时做好消杀工作 应结合养殖规模,制定科学的消毒计划与方案,合理选择消毒药物,并轮换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消毒时,重点做好对圈舍墙面、地面、槽具、走廊的消毒工作,有效杀菌灭毒,营造健康圈舍环境。进出入口位置设置消毒池、紫外线灭菌室,便于进出入人员和车辆消毒。病死羊、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等也应消毒,再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止疫病传入和传出,确保羊群健康生长。
6.1.5 落实免疫接种,有效防控疫病 羊布病防控中,免疫接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养殖户必须完善免疫接种工作。应从正规途径采购疫苗,做好疫苗储存保管工作,使用疫苗前认真检查疫苗有效期,禁止使用过期疫苗、有杂质的疫苗。严控疫苗接种程序及要求,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目前,羊布病疫苗主要以布氏菌病活疫苗S2株、布氏菌病活疫苗M5株为主,能够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此外,定期做好免疫监测工作,如发现有免疫失效、漏免等现象,及时进行补充免疫,确保免疫接种有效性和全面性,实现对羊布病的有效防控。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前后半个月内,不能使用抗生素药物,容易影响免疫接种效果[4]。
6.2 政府方面
6.2.1 加强监测与流行病调查工作 张家川县防疫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布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布病危害,定期对区域内羊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尤其在布病高发时期和有布病流行史的养殖场(户),要增加检测频次,密切了解掌握羊群健康状况,并记录备档,分析区域内羊布病传播风险,为后期防控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针对检测中所发现的阳性病羊,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无害化处理。同时,落实责任机制,将工作责任和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避免相互推卸责任。做好考核考评工作,将考核结果和奖惩、晋升、薪资等挂钩,切实提高防疫部门工作积极性,将羊布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检疫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6.2.2 强化检疫监管力度 首先,重视产地检疫,从源头上防控疫病的发生。应制定规范的产地检疫规程并执行,定期抽检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检疫中如发现公羊患有睾丸炎,母羊流产,应进一步排查,确诊后进行扑杀处理。其次,重视羊只移动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引前申报、引后检测”要求,检疫查验调运羊只,确保有布病检测合格证或者检疫证明的情况下方可调入。如调运检疫中发现阳性病例,应对全车羊进行扑杀处理,避免布病的传播和扩散。最后,做好屠宰环节检疫监管工作,实现对羊肉制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羊屠宰前,要结合其精神状况、饮食状况等判断否健康,屠宰后查验内脏器官是否病变,如发现有典型布病病变特征,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羊肉制品流入市场。
6.2.3 加大布病防控宣传力度 为实现对羊布病的有效防控,张家川县防疫部门要加强布病宣传工作。线上宣传充分发挥抖音和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以短视频的方式,帮助养殖场(户)掌握布病防控知识和技术。线下宣传可招募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单或者开展布病预防活动等方式,提高广大养殖场户的布病预防意识,从而确保张家川县养羊业健康发展。
6.2.4 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羊布病普查、净化、检疫、监管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因此,为保障张家川县养羊业良好发展,提高布病防控水平,要增加经费投入力度,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羊布病防控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做好资金监管工作,确保专款专用。同时,适当增加羊布病扑杀后的补贴力度,减少养殖场(户)的经济损失,实现对羊布病的有效防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