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品藻 独善风节
——评《宋韵述廉》的人间正道

2023-01-04毕一鸣

新阅读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宋韵文天祥风骨

文/毕一鸣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有一些带着劝诫意味的廉政诗词。这些廉政诗词抨击贪婪的无耻与愚蠢,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

浙江教育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新书《宋韵述廉》,令人耳目一新。《宋韵述廉》以廉政为主题,从宋代诗、词、文中精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全书分清正廉洁、修德弘志、勤政爱民、赤心报国等4个板块,每个板块精选宋代诗、词、文15篇,共计60篇,每篇都配以相关书画作品,图文并茂。这本书从当前热门的宋韵入手,挖掘宋韵文化中为人处世、品德修养、家国情怀等精神内涵,弘扬清廉正气,是一本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

宋韵中的风骨

“韵”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艺术审美的核心命题,其内涵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到宋代才定型成熟。宋代对“韵”的内涵界定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时代的选择,“韵”是人生观与艺术观的有机统一。风骨,主要指是非价值。宋代“文以载道,诗则言志”。宋韵中的风骨,不仅体现在武将身上,也体现在很多文官和文人学士身上,同时还体现在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身上。

宋人虽然讲究生活享受,随意随性,但真要面对大是大非,却价值观鲜明,颇有风骨,正所谓“正邪自古同冰炭”。宋韵中的风骨,是人格的完美体现,这种人格的完善在于锤炼人的性格,养成诸如坚韧、善良、忠诚等美好的品格,保持凛然的风节,使中华民族有一种内聚力,能够屡扑屡起,尤为重要的是,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是待时而动。

宋代文人著述甚勤,雕版印刷的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流传速度加快,体现宋人风骨的诗词文章也开始广泛流行,成为社会主流。

宋代诗词中的廉政观念

宋代是中国文学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代,以宋词为代表的主要文学形式成为时人表达廉政史观念,反映廉政呼声的重要工具,这些诗词文章,不但表达作者自身的廉政理念和追求,也对贪官污吏剥削压迫人民的行为进行鞭挞,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

《宋韵述廉》一书对所选诗篇的解读,文笔通畅,通俗易懂。如,宋太宗的《逍遥咏》,通过诗的形式向臣子们表达了对为官做人的要求,也算苦口婆心。周敦颐《爱莲说》这篇短文以花喻人,借花明志。周敦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爱菊避世,也不似芸芸众生那样追求牡丹富贵,他要做尘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王安石淮南签判任满返京。这年北方遭受严重旱灾,在去京师的路上,王安石看到了大批逃荒的边民,写下了《河北民》这首诗。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后改称辽)、西夏交纳大量银绢作为“岁币”,以求苟安,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遇到灾年,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也许严酷的现实,使王安石萌发了为国为民变法图强的意愿,日后他才会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义无反顾推行新法。苏轼的《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一诗记录了其一次下乡“暗访”,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同一科考中进士,虽为同年,可他一点都不讲情面,而是悄悄地在民间暗访,了解最真实的情况。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一诗是送给范仲淹第四子的。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秋,范德孺被任命为边防重镇庆州知州,其父兄都曾镇守此地,且功绩卓著。第二年春,黄庭坚为范德孺送行,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历数了范家父子守边的功业,希望范德孺继承良好家风,担负起为国守边关、为民保平安的责任。王庭珪在《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其二》一诗中,对胡邦衡为国为民敢于冒死谏言的忠肝义胆、对胡邦衡敢于与投降派强权斗争的无所畏惧精神,非常敬佩;对胡邦衡胸怀坦荡、心系天下的豪情,非常推崇;对胡邦衡直言不讳、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高尚品格,非常赞赏。这首诗宛如一首正气歌,势冲牛斗,气贯长虹。王令《感愤》一诗抒发一腔爱国之情。北宋中叶,朝廷对辽国和西夏一味退让,年年给辽夏纳币贡绢,大大增加了百姓负担。面对积贫积弱的局面,有识之士纷纷图谋强国之道,而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上风,避战求和的国策长期得不到改变。王令虽无官职,但他为国事忧心、牵挂天下百姓的生计。这首诗充满着一种奋发有为、昂扬不屈的豪气,读来感觉诗人爱国激情喷发,显现出踔厉昂扬的奋斗精神。李纲《病牛》一诗表达了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李纲是一位文职官员,却高举抗金大旗,不仅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献计献策,而且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整顿军政设施,及时完成防御部署,并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宋高宗朝,李纲多次提出抗金主张,都未被采纳,及至被罢相。岳飞在《题青泥市寺壁》一诗中明确表示,身先士卒,疆场杀敌,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他视“三十功名尘与土”,他想要做的是收复沦陷的国土,迎还被俘虏的徽宗、钦宗二帝,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显示出勇于报效祖国、不求私利的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理想主义,是中国古代高尚士人们的人生追求,在武将岳飞身上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可歌可泣。王禹偁《畲田调》是在山区看到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所写的一组诗,是素描同时也是有感而发。这组诗以畲田农民的口吻表现农民的心声,诗中描写了山区农民相互帮助、辛苦耕种的生活,真切感人,显示了王禹偁对山区农民垦荒种植的关切。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春,杨万里常州任满回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目睹一户农家插秧,写了《插秧歌》一诗。诗里描绘的农家插秧场面非常生动,全家总动员,各有分工,环环相扣。农家的辛劳和农事的紧张,在诗句里一一体现出来。可以看出诗人对农事非常熟悉,对农民的生活也非常熟悉,甚至对农民劳作时的心情也深有体会。仓廪足才能天下安,关注农事,关注农民,也就是关注社会的安定。官员的关注点越下沉,他了解的社会面就越广,在朝堂中建言献策也就不会空谈,而是更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民生。范成大《后催租行》这首诗反映的是雇农交租。江河泛滥,秋雨淹田,颗粒无收,无力交租,不得不连年卖女儿换米租的悲惨境遇。诗里反映的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灾区百姓的日常。“黄纸放尽白纸催”,表面上朝廷善待农民,实际上官吏横征暴敛,这种现象在宋代很普遍。诗人看到了在歌舞升平掩盖下的底层百姓为活命而苦苦挣扎,写下这首诗表达深深的同情。陆游的《金错刀行》这首诗,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其实暗示了宝刀无可用之时,英雄无报国之门。表达了诗人满怀报国激情,却“丈夫五十功未立”的落寞惆怅,同时表达了诗人凛然不可屈服的抗金意志和爱国精神。李清照《绝句》这首诗表面上赞美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是因为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其实是借古讽今,针对的是南宋朝廷惧怕金兵、置北方臣民与不顾,苟且偷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对平生遭际作了回顾,对无法逆转的天下大势感到悲哀,对自身命运作了决然选择。即便已陷于穷途末路,诗人仍然表现出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慷慨激昂、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谢翱的《西台哭所思》一诗为祭奠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作,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文天祥已被杀八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殉难的日子,谢翱与吴思齐、冯桂芳等来到富春江边的西台,设立了文天祥的灵主,哭祭这位英雄也是良师益友,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如泣如诉,哀思凝重,既有对文天祥的思念和感佩,又有对国破家亡的悲哀,还有对元朝入侵的痛恨,全诗饱含着浓重的家国情怀。

《宋韵述廉》的当代价值

廉政文化是两宋文化传统与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深厚文化积淀中与现实关照最为紧密的价值所在。廉政者人品如高山巍峨,为公者深情似大海浩瀚。明月照廉心,纤尘不染。清风舒剑胆,浩气长存。

以述廉的形式来解读宋韵而成书,可能还是第一次。用这种形式传播清廉文化,必定有助于阅读者让清廉文化入耳入脑入心,进而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猜你喜欢

宋韵文天祥风骨
除夜①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