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探析
2023-01-04严丽敏
严丽敏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00)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涵盖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近年来,淮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淮安农高区)已在高效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淮安市政府鼓励和引导淮安农高区大力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产业及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增强淮安市内生动力,做好产业衔接。
1 产业选择原则
1.1 技术先进
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就必须在产业技术上占据优势,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因此,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创新,拥有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则是产业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1.2 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有需求,产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只有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通过市场运作使企业盈利,从而使企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3 错位发展
选择农业产业时,要把握发展方向,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努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提升淮安市的发展竞争力。
2 产业选择方向
淮安市政府应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及对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等,逐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功能构建,加强科技创新,避免与其他地方同质化,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2.1 种子种苗产业
推进种子种苗从抓高产向抓高产优质协调转变、从抓品种向抓产业链延伸转变,全面打造特色明显的优势企业集群、科学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及保障有力的种业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成适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种子种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子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
2.2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优质稻麦、特色蔬果花卉、畜禽及水产品等领域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加工保生产,扩大农产品销售途径;以加工促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先进加工工艺,完善仓储物流体系,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产业链。
2.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
深入贯彻绿色高效发展主题,布局生产内循环,通过生态链搭建自然循环,实现养料利用最大化,将农业生产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实行能源化利用和基料化利用。遵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源头减、中间拦、末端净和再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再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
3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集群培育
3.1 种子种苗产业
3.1.1 产业发展方向
聚焦绿色高效主题,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政府部门,从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洪泽湖渔业资源保护与健康养殖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选择水稻、小麦、玉米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蝴蝶兰、月季等观赏花卉苗木,黄瓜、青椒、甘薯、香瓜和草莓等蔬菜瓜果,特种水产和种猪、种鸡等畜禽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对性状、种质、育种方式等开展研究,促进育种效率、种苗品质、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3.1.2 产业集群培育
3.1.2.1 粮食作物种子
1)做大做强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种子企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新建种子加工线、种子质量监控中心、种子仓库及烤种房等,不断提升种子加工、包装、营销水平。2)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区域种业要素与资源,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完善商业化育种模式与机制。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相关要求,重点建设高产优质超级杂交水稻研发、中试、制种基地,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化和高标准的水稻、小麦种子繁制育种基地。3)加快转变粮食作物种业服务方式,推动从简单种子和良种营销发展成为集种苗、农机农技服务和商品化生产等集成服务,提供生产全程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延伸、服务增值,确保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4)加强粮食作物种业风险防范保障能力建设,落实国家种业安全审查制度,依法开展种子种苗产地检疫,加快推动落实种子生产政策性保险,提高救灾备荒和良种风险保障水平。5)进一步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推动资源、人才、技术向企业集聚以及企业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培育。
3.1.2.2 蔬果花卉种苗
重点建设淮安农高区规模最大的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实现蔬菜花卉种苗年均繁育能力5 000 万株以上,支持蔬果花卉种苗企业通过科技型企业全面嫁接联合,做精做专种子种苗和推广配套服务,培育一批在江苏省有较大影响力的蔬果花卉特色种苗企业;同时,大力推动蔬果花卉种苗为引领的三产融合发展,引导优势种业企业开发绿色高效新品种,培育优质种子种苗,服务淮安市及周边地区蔬果花卉生产加工。
3.1.2.3 特种水产种苗
大力发展中华鳖、异育银鲫、黄金雕和石斑鱼等特种水产种苗,加大特色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苗供应,加强良种场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扩繁场和扩繁基地,并引入现代生态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完善种苗生产基础设施,提升种子种苗品质[1]。
3.1.2.4 畜牧家禽种苗
加大对自有良种品系的研究,将国外优质品种与本土品种进行杂交育种,筛选优良性状,建立良种品系。建立猪和鸡的种质资源库,逐步繁育、推广自有品种。
3.2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3.2.1 产业发展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全面提升精深加工食品产品的竞争力。加强食品加工科技创新,聚焦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重点开展食品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应用,突破食品加工制造、质量安全、冷链物流和营养健康等瓶颈。以淮扬饮食文化为抓手,系统化开发低碳制造技术、创制新产品,突破以往的数字化杀菌、连续化烹调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淮扬菜系菜肴和传统主食的标准化、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借鉴“中央厨房”的经营理念,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淮扬菜半成品、速食菜品,建成长三角地区的“中央厨房”。
3.2.2 产业集群培育
依托园区内淮安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江苏老侯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招引与培育,根据淮安市的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建立集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实现企业集聚。
1)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创新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激发农业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协同创新水平,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和创新实力[3]。
2)推进产业先进技术发展。重点围绕食品的标准化、工业化加工制造等关键技术,注重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发扬传统主食和淮扬菜系菜肴特色,开展速食淮扬菜系美食、营养健康食品的开发。
3)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加强技术攻关,加快突破食品制造、流通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搭建面向各类中小微企业的便利化、开放式、低成本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企业等各类食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创业创新服务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4)推动产业数字化。大力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开展智能化工场建设试点示范,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
5)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与食品工业相结合,推动食品工业与健康安全、营养养生、传统文化等行业的融合。鼓励发展制造工艺体验、食品工业旅游、产品设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规范电子商务,推广电子支付、在线交易及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创新电子商务与食品工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
3.3.1 产业发展方向
坚持以绿色理念为引领,立足淮安农高区范围内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梯级循环和全覆盖利用。重点开展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生物转化蛋白、种养循环等产业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通过企业引进培育、资金引进、平台搭建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3.3.2 产业集群培育
1)建项目。支持淮安农高区内相关企业开展区域有机废弃物生物天然气实践,初步形成全域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入有机废弃物生产蛋白饲料、纤维板材、精细加工等具有高附加值核心技术的企业,逐步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
2)搭平台。依托科研院所有关有机废弃物处理单项技术,集成构建核心技术体系,按照类似油田开发的“站田式”布局,打造区域内全量化处理模式,重构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经济结构。
3)引资金。依托PPP、BOT 等融资模式,引入“中”字头、“国”字头或省级龙头企业参与建设和投资,建立多方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产业开发的协同机制,如江苏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4)活市场。改变传统市政基础项目对财政投资及补贴的依赖性,借助市场驱动力,探索采用授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年限内的全域农业废弃物处理特许经营权方式,保障项目收益可持续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4 运行机制
4.1 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充分重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示范应用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企业开发关键技术的能力,加强淮安农高区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技术来源和技术依托,不断提高农业项目的技术含量[4]。1)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机构,如博士后工作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增强自身的科技研发、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2)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吸引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机构入驻,并充分发挥这些院所和机构在人才、成果、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之在国内领先领域和国际先进水平方面开展合作,增加技术储备和加速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制度,吸引大批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在淮安市定居,并参与淮安农高区建设和发展,从根本上加强科技支撑能力[5]。
4.2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市场人员、科技人员与终端客户紧密相连,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技术转移中心、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承担经营性服务职能的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新型体系。
鼓励和支持淮安农高区内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占比,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1)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2)引导企业建设各类研发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提升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并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3)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促进高科技项目与企业嫁接,淮安农高区在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时也应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倾斜。在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上优先支持建有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项目。
4.3 信息化运行机制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条件。1)重点使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满足各类企业的信息需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有序发展。2)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通过运行机制创新,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的形成和良性发展,发挥“互联网+”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优势,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最新的政策、市场、科技等有效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企业。3)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加快自身的信息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