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绿色发展措施探讨

2023-01-04

南方农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绿色

蒋 蓉

(兰州市河湖水系管护中心,甘肃兰州 735000)

在一定农业生态区域内以生态经济原理作指导,实现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给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森林、湿地和草原可防风固沙、保持土壤养分与肥力,同时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今后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架构下,涌现出50 多种农业模式,如白色农业、蓝色农业、旱作农业、黑色农业、节水农业等模式[1]。现行的各农业模式均是从某一层面或技术领域提出,大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绿色农业是站在新时代农业发展高度提出的,在其中融入了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生的理念,因此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最优选择。

1 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注重自然与经济、社会及人的和谐发展,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点。“三先”是指在现代绿色农业概念中融入先进工业装备、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的先进思想;“三保”是指确保农产品、生态、资源安全;“一个提高”是指在增加企业收入、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益[2]。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总体战略思想及主动倡导和贯彻实施“农业一体化”是绿色农业所具有的三大内涵。绿色农业是一种强调农业产业链条标准化的高效生产模式,可将事后监督转变为过程监控,更加关注农业的经济收益和多功能性[3]。绿色农业是在总结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概念,较为全面、科学,且内涵丰富。

2 绿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基于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提升的需求、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逐年加重及农产品安全性问题突出等现实背景,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我国当前面临资源紧缺、种植规模小、农业生产率低等一些问题,农业资源短缺致使农业生产无法增加更多的资源,只能采取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方法来解决。

因此,推广和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模式在我国十分有必要,它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合理利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到发展与保护并行的作用[4]。现如今,绿色农业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新时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绿色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代表,已引起了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实现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和首要标准,推广和实施绿色农业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绿色农业的发展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5]。

3 发展绿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缺乏绿色农业发展意识

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绿色农业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认知与实施措施。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深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讲究高投入、高消耗,农药、化肥等对环境易造成伤害的农业资料投入过度,严重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加上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握不牢,无法深入理解该模式的全过程及背后的发展意义,依赖传统经验开展农业生产,造成资源消耗过度与环境破坏严重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

3.2 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对膳食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绿色食品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常规农产品在市场中常出现过剩现象,而健康优质的天然、无公害产品却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6]。

当前我国正逐渐提高农业的组织水平,不断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但纵观全局,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组织水平仍旧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收益稳定仍缺少可行的发展机制,农业生产组织化不规范,严重影响新型绿色农业的发展。

3.3 农产品品牌效益较差

品牌是产品进行推广是最有力的说明,是不可忽视的助力,更是一种对消费者的质量保障和信誉承诺。农产品品牌发展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品牌故事是农产品发展的必经之路。2020 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绿色农业产业化产品数量超过43 000 个,但其中具有代表性、品牌价值高、竞争力强的知名地方品牌少之又少,占比极低[7]。我国绿色农业产品品牌发展之路仍处于萌芽阶段,缺乏有代表性且竞争力强的品牌。品牌建设模式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品牌建设、宣传等手段。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更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推广手段,市场优势不明显,中国绿色农业优质优产的品牌形象还未得到充分建立。

陈转青等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农户不具有品牌意识,且涉农企业品牌意识弱,致使绿色农业及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内涵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绿色农业品牌建设[8]。而在日本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其将商标权有意识地“注入”农业中,使法律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配合其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农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9-10]。

3.4 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有待提高与推广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绿色农业的高效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应依靠科技武装现代农业,加强技术创新,充分推动高效绿色农业发展。但在科技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1)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种植作物类型差异较大,对科技产品的要求不同,增加了农业技术的开发难度。2)一个全新的技术从萌生想法到讨论成立,从设计研发到试验查漏,从投入农业到大量推广,都离不开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支持,前期投入巨大。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依赖政府财政预算划拨,农业作为一个回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风险产业,私企和个人的投资意愿不强烈,减缓了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开发进程,难以推动绿色农业快速发展。3)人才是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核心支撑,但由于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大多数人才对该产业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或消极态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人才更倾向于到资源和保障更完善的大城市发展,使农业发展雪上加霜,除了缺少资金外也缺少高学历后备人才。4)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中,与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相比,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的理解不深,在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绿色生产概念推广时缺少说服力,推广效果不佳。农民对绿色技术一知半解,没有达到技术推广的初衷,也无法激起农民对该技术的应用热情,阻碍了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的发展。

4 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4.1 提升农民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认知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核心人员,若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增强农民的绿色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因此,引导广大农民努力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科学种植、管理的发展内涵,从而高效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11-12]。1)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层级的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使其成长为绿色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积极开展青年人才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讲解绿色发展概念,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2)培养专业对口的、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高等教育人才,制定多种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到基层工作,将成果种在广大的土地上,确保绿色产业和绿色农业健康持久发展。

4.2 以科技创新缩小农产品供求差距

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是打通绿色农业科技成果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手段。应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有效解决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问题。同时增强各地区农业类、综合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推广能力,研究适合不同地区、气候带的施肥灌溉方法,研发具有推广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章程,在不污染土壤环境等前提条件下,推广绿色农业示范试验基地建设,为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此外,应加大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积极参与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创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销售网络,提高绿色农产品知名度,使广大消费者都能吃到健康、营养、绿色且价廉的食物。

4.3 加强绿色品牌建设与营销

绿色消费模式目前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为适应广大消费者消费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打造专属绿色品牌,开展绿色营销。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尽量使用一些天然无污染的原材料,同时减少周围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在包装及销售的时候,采用绿色环保包装设计并落实绿色宣传策略,提供绿色产品服务。重点突出环保性,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同时营销绿色产品,促进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发展[13]。

4.4 加强技术、资金投入及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技术推广应用是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的最后一步,持续高效的推广可以将科技研发成果切实转化到田间生产。加大技术推广资金在农业发展投资中的占比,可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绿色农业发展速度,有效贯彻绿色农业发展理念[14]。复合型人才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地区政府应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注重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专业技术材料,定期开展理论与技术培训;积极吸纳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未来绿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15]。

5 结语

总之,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每个环节,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推动农业发展迈进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民绿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绿色低碳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农产品争奇斗艳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