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业植物保护策略探讨
2023-01-04孟得干
孟得干
(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00)
我国林业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管理不善、乱砍滥伐、自然灾害、制度不全等问题经年累积,我国林业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与多功能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使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也极大地损害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植物保护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1]。
1 加强林业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1.1 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林业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意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给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以物种丰富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植被破坏面积由2010 年每月1 036 km2增加到2020 年每月1 780 km2,植物种类由75 000 种·km-2减少到72 400 种·km-2,生物物种存量下降了23%。由此可见,林业植物是生物生长栖息的摇篮之一,如果林业植物得不到妥善保护与及时补充,则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将会因栖息地减少、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及潜在生物资源消失,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优质土壤的肥力保持、大气与局部气候的调节及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同时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1.2 经济效益:开发多功能产业
加强林业植物保护有助于开发农林业多种功能,切实提升产业经济效益。1)新品种的培育与加工可为我国林业提供生物性状更稳定、更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新型原材料;林业植物保护制度的完善也有助于遏止行业乱象,为广大从业者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2)林业植物保护良好的地区可充分开发其附加价值,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够为保护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生态旅游产业带来的技术更新也可反哺林业植物保护事业。3)鼓励更多组织与个人投身植物育种领域,从而促进更多植物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这一做法可从侧面推动我国种子工程与农林创新建设,最终实现农林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2 我国林业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植物保护机制有待改进
林业部门应根据当地林业植物的开发与保护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林长制是我国林业制度发展衍变至今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加强林业植物保护理念与基层单位实践紧密结合的优越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巡查流于形式、基础设备匮乏、配套法律不健全等问题。推行林长制,首先要明确各级单位的职责与义务,全面推广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将植被覆盖率、蓄积量、植物多样性等指标纳入林长与其他管理人员的考核内容,对未达标或落实不到位的单位与个人实施追责问责[3]。
2.2 过度开发林业植物资源
许多地区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度开发林业植物资源,导致乱砍滥伐、盗砍盗伐等乱象屡禁不止,地面沉降、森林火灾、山体滑坡等灾害频发。例如,一些地区的木材加工厂商肆意抬高收购价格,令当地居民不顾政策条令,进入林区随意砍伐,只为获得更高收入;更有部分企业在林地勘察、开采矿藏过后,未能对这些林地进行修复,导致林业植物的生长与恢复遭到严重破坏,且修复代价高昂。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已明确规定,此类行为应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并要求违者补种林木或处以罚金,但具体到乡、县、镇的基层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3 管护团队缺乏专业能力
林业管护团队应当履行如下职责:开展日常巡护,做好巡护记录,报告管护区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处理火灾隐患和报告火情,协助调查火灾案件;及时发现、报告并记录辖区内的生物危害情况,劝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植物的行为;宣传林业植物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2]。以上职责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充分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与技能,但部分管护团队并不重视人才培养,极其不利于团队建设与林业植物保护工作开展。
3 加强林业植物保护的可行策略
3.1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植物保护设施与装备是保障林业植物保护事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林业生产、加工与再加工的重要条件。林业植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林业植物种植与灾害防治的效率,深入推进林业植物保护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林业植物保护的坚实基础。在植物栽培方面,修建交通道路、增设工作人员、配置农具器械是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林业植物多样性的主要方式;在灾害防治方面,有害生物监测、森林消防装备、火灾洪涝预警是预防自然灾害、增强林业植物风险抵抗力的常用手段;在文旅创收方面,旅游与农林休闲功能的开发为林业植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居住建筑、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等基建设施也可用于林业植物保护[3]。然而,林业植物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超前性与地方差异性,需要当地林业部门根据林业植物保护需求、林区类型与地理特征进行提前规划,如以生产加工为导向的林业植物区域应重点关注生产加工型设备配置与交通运输的便捷性,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林业植物区域则应重视培育工具、水电配备、通讯监测等基建要素。
3.2 优化林业植物管理制度
林业植物管理制度是林业部门对林业植物保护制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及管理机构设置规范,它从制度建设层面为新时期林业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框架支撑与实践依据。1)当地政府需要安排专人针对林区植物分布、生长及发育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并汇总原始信息与数据,根据季度调查报告出台科学的林业植物管理制度与明细,在实践过程中及时修订、优化制度,实现理论制度与保护工作的适配[4]。2)林保单位应全面落实制度实施。履行实务的主体是单位员工或团队成员,因此要让这些个体充分明确自身分工与职责及制度内容,定期开展制度学习,使其自发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提升林业植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效率。3)加强监管是确保制度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通过建立监管、考核与稽查机制,个体能够提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与执行力,不但有助于日常工作的推进,而且能够促进目标、计划的顺利达成。
3.3 完善林业植物保护法律法规
林业植物作为森林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行政执法层面与其他林业资源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与保护意义。虽然我国已设立普遍通用的林业法律法规,但国内的林业植物保护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与复杂。人们对林植保护的法律认识较为薄弱,我国林业植物保护相关法制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林业植物保护必须坚持“依法治林”的根本原则,不仅要令各级林保单位的行政执法工作有法可依,也应保障被执行人协商、申诉等合法权益。精简行政执法程序是当前林业植物保护法制建设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全国联动的电子案件系统,使得调档归档、程序监督、案件复核更为便捷[5]。相关法律法规的确立与完善对林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林业植物保护事业的规范化与法治化。
3.4 践行群防群控路线
多数民众对林业植物保护的认识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加大林业植物保护宣传力度,可通过发放传单、投放视频、社区科普等途径普及乱砍滥伐、引发山火的危害与处罚条例,帮助群众获取相关知识,使他们初步建立保护林业植物的基本认知[6]。林业部门应主动承担组织、指挥与协调等职能,引导群众开展互相监督,以村组为单位组织民众定期巡查,对举报破坏林业植被行为的个体、实施林业植物培育与保护的个体予以表彰和奖励。要发挥党员在林业植物保护过程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由当地政府牵头的林草调研、隐患排除、日常巡查工作,释放专业林业植物保护团队活力,为相关单位更好处理专业事务留足后备力量。开设群众热线,制定预警机制与规范化流程,对群众反映的林业植物保护问题做到“接后应查,查后必处”。踏实践行群防群控路线,筑牢林业植物保护防线。
3.5 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3.5.1 提升消防水平
防范林业植物火灾是一项提升林业植物保护水平的重要工作,但具体到实践时却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消防经费不足以配置与安装灭火防火机具;在林区内不乏珍稀植物或新发现的植物品种,一旦失火,造成的生态与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国内部分林区逐渐对外开放,对野营野炊人士的管控难度也随之陡增,因此提升消防水平迫在眉睫。1)林业部门可与地质勘探队、自然博物馆合作,共同调查当地林业植物的分类及分布状况,绘制林区地图。2)对林区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培训,每周开展一次辖区巡检,并在周会上集中报告隐患火情。3)为林业工作人员配备专业化的消防器械与载具,或建设由不易燃乔灌木树种构成的防火林带,以应对日趋复杂多样的火情火势。4)建立健全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周边居民踊跃参与火灾联防联控,层层学习并落实预案条令,用现代化消防制度铸造“绿色长城”。
3.5.2 防治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防治是林业植物保护领域的长期课题。林草面积的扩大、气候条件的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都会给有害生物或病虫害防治带来困难。由于资金短缺与技术限制,许多地区的有害生物灾情至今仍未得到缓解,严重阻碍了林业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当地林业部门应加大对有害生物监测预警设备的资金与技术研发投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改进并完善“一站三网”式报警系统;摒弃大面积喷洒投放化学药品的传统方式,大力推广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先进生物防治模式,避免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防止化学药物危害。随着国内、国际往来愈发紧密频繁,海关应加强对进口植物的标准化检疫工作,严防外来物种与林业病虫害入侵,严厉打击境外物种偷渡行为,及时更新并公布检疫标准,面向全社会宣传和普及植物检疫知识。
3.5.3 保护新品种
新品种是指新发现的野生植物或人工培育的具有稳定性与特异性的新植物,是加强林业植物保护的新兴手段。我国现阶段的新品种保护具有申请与授权增势迅猛、DUS 测试指南逐渐完善、转化应用水准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交流显著增多的特点[7]。我国应加快构建新品种申报与产权保障体系,将已申请授权的新品种纳入林业植物保护名录,提倡新品种产权所有者对模仿、套牌、造假等违法行为进行维权,利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降低维权门槛,提高侵权类违法犯罪成本。可以运用数据库编制、测试审核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批的效率,建立全国联网通用的现有林业植物品种与新品种资源库,令新品种能够得到及时快速的保护。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与交流活动,在多元化各方讨论中吐故纳新,与国际化研究标准和方法、多种属测试指南编写工作接轨,实现我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的稳步提升。
3.5.4 重视人才培养
加强林业植物保护应当重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着力培养能够熟练辨识林业植物、使用与维护测绘仪器、繁育种苗与管理植物资源、分析与调查林区环境的专门人才。1)林业部门应针对在职人员制订培训大纲与培养方案,对他们进行定期、长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将培训表现与结果计入个人及团队绩效考评结果,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林业植物保护队伍。2)改善人才引进机制。对于特别突出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技能型人才,可适当放宽引进条件;还可与农林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业对口的高素质学生去林区实习或工作。在保护区开辟场地,与院校教师共同研发林业植物保护技术与设备,持续产出科研成果。3)提高人才薪资待遇。对于已经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并获取等级证书的职员,应给予一定补贴;对于取得林业植物保护成果,如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或获得专利授权的职员,应予以不同层次的奖励。
4 结语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开发林业多种功能对加强林业植物保护、实现林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林业保护与人才培养机制不尽完善,资源过度开发、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尚存,但各级林业部门与机关单位应加强基建强化、制度优化、法规细化、群防群控、专项治理等有效措施,在不断扩大林业面积与质量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林业植物不受自然与人为侵害,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