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凌源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23-01-04付久侠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4期
关键词:凌源市设施农业

付久侠

(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凌源 122500)

凌源市位于辽、 冀、 蒙三省交界地带, 北纬40°35'50"~40°29'00",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1℃,年平均降水量498 mm,年平均日照时数4 436.6 h,无霜期 149 d。 冬季少雪,光照充足,非常适合设施农业发展。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凌源市设施农业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反季节无公害黄瓜和鲜切花生产基地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产业。

1 凌源市设施农业发展总体现状

历经30余年的发展壮大,凌源市设施农业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 截至目前,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4.7 万亩, 其中温室面积23.6 万亩,冷棚面积1.1 万亩,蔬菜产量90余万吨,总产值34 亿元。设施花卉种植面积0.7 万亩,年产花卉 2.3 亿枝,产值 6 亿元。 先后注册了“凌馨”“德源”“第一枝花”“溜圆” 等 20余个商标, 其中,“凌馨”、“溜圆”商标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凌馨”牌黄瓜、“德源” 牌绿色蔬菜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 “溜圆牌” 葡萄连续3年荣获省农博会金奖,“凌源黄瓜”“凌源百合”“凌源香菇”“凌源青椒”4个区域品牌已注册完成。 绿色认证达到12个品种,有机认证6个品种。 全市现有蔬菜花卉市场10个。 花卉电商销售额在3 000 万元以上,被评为“互联网+花卉产销模式示范县”。 接连获得“黄瓜生产第一县”“百合第一县”“现代农业示范县”“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 设施农业已经由单一的蔬菜生产延伸到花卉、水果、食用菌和养殖等领域,已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生态、安全、优质为目标,以科技为动力的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凌源设施农业发展之路。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薄弱

一是市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集中, 乡镇技术人员相对较少。 全市农业专业技术在编人员172 人,其中市直部门87 人、乡镇街85 人。 因乡镇工作繁杂,农技干部常被抽调参与中心工作, 在编不在岗问题严重,导致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专”,22个乡镇真正具备指导能力的科技人员不足10 人,乡镇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二是知识更新严重滞后,技术服务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乡镇技术人员再教育机会少,知识更新慢,少数农技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不能深入一线推广应用新技术,解决群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致使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不高,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三是农技业务经费不足,工作动力缺乏,职能履行困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检测承载能力弱,技术人员短缺,专业性不强,再培训、再教育机会少,检测水平不高,导致投资千万余元的检测中心不能正常使用。 二是农民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农民分散的经营模式,导致生产过程得不到科学有效的统一指导和监管, 农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任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和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三是财政投入经费不足,特别是农产品安全检测设备及耗材无法正常保证,加之检测人员少, 无法实现对农产品检测监管的全覆盖,使农产品的安全存在隐忧。

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品牌意识淡薄

一是数量少,规模小。 凌源市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生产大多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在市场经营中处于劣势。 二是生产多,参与市场少。 95%的经营主体都是以生产为主,销售主要依托经纪人对接市场,辐射带动农户能力弱,而且产业定位不高,产品档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滞后。 龙头企业产业链条较短, 深加工能力不足, 尤其三品认证的企业少, 企业缺乏构建生产与农业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整体发展战略思维,品牌意识淡薄,难以品牌优势打入高端市场。

2.4 棚室结构老化,高质高效生产发展受限

一是老旧棚建设标准低。 凌源市设施农业发展较早,早期建设的暖棚墙体薄、举架低、棚间距小,机械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生产效益,甚至不能正常越冬生产,造成弃棚现象日益严重,老棚改造工作迫在眉睫。二是老旧棚种植结构还需调整和优化。老棚种植品种单一,长期种植一种或几种蔬菜,不利于土壤恢复,影响蔬菜营养的吸收。 三是老旧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 生产和市场“半年闲”、生产茬口不丰富、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2.5 设施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 新型职业农民匮乏

一是从业人员年龄偏大。 凌源市设施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多为“50”“60”“70”后或留守妇女。 他们年龄大、思想守旧、文化素质低、创新意识不强,统一规范管理难度很大, 这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力严重短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因传统设施农业生产环境差, 劳动强度大, 比较效益低,大量转移到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延续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已是当下一个老大难问题, 直接制约着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提高产出效益、吸纳新型农民就业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是当务之急。

2.6 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流通不畅

凌源市设施农业分散化经营为主,这使得“小农户”在与“大市场”对接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靠市场反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 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设施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就流通环节而言,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靠菜贩子上门收购或农户自己到批发市场销售,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较少,菜农花农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收益和生产积极性。

2.7 设施农业抗风险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设施农业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滞后, 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 致使设施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近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凌源市蔬菜和花卉出口和内销都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些经营者濒临破产。

3 推进凌源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领导,强化设施农业技术团队建设

一是市乡两级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设立农业引智专项配套资金, 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二是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充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 每年都应吸收引进一定数量的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基层服务组织,不断强化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 建议推广招聘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实行一对一帮扶的做法。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 三是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技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建立完善“专家+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 的技术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提高农业技术指导的到位率, 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3.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实现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农产品产前监督、产中指导、产后监测的全程监管。 加强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健立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 特别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备案制度管理, 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二是引导农业企业、 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转型升级,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并指导他们进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农产品抽样检测。 三是坚持绿色导向,着力打造凌源绿色品牌。 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突出 “吃凌源菜、品阳光味”,把凌源市建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绿色、安全、优质设施农产品供应基地。

3.3 加大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 以市场为导向,每年引进、试验、示范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利用互联网智慧农业平台,促进产业升级。 二是优化种植结构。 推广温室两茬、越夏茬、春茬、冷暖结合及棚前综合利用等模式化栽培,在稳定大宗蔬菜种类的同时,做强优势品种,扩大棚花、棚果、棚菌的种植,做优葡萄、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品。 三是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大力引进推广远程数控智能化农业示范园, 发展旅游、餐桌休闲、采摘观光型园区,引领棚户种植向现代农业发展迈进,提升产业档次。

3.4 坚持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升级, 实现设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

一是要巩固现有成果,改造升级老旧棚区,开发利用弃管棚区。 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老旧棚,建议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对光热条件要求不高、效益好的种植品种,变蔬菜种植为花卉、食用菌生产,增加产出效益,减少弃棚现象。 在规划布局上,要推进设施小区集群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沿路沿线发展,开发利用好“四荒”资源,节约利用土地。 要利用春季、秋季建棚关键期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确保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二是新建棚区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经济适用相结合。 推广优型节能日光温室和外保温钢骨架冷棚,促进棚室结构升级换代。 重点推广辽宁省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结构标准, 跨度应大于8 m。根据地区特点和种植作物品类优化棚室结构,新建棚室要配套自动放风器、微(滴、喷)灌、自动卷帘机、轻便轨道运输车,规模小区应选配小型旋耕机、弥粉机、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机械设备,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三是大力开展示范园区创建工作。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扶持的模式, 培育一批具有高标准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智能调控温度、光照、通风、喷灌等示范园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加快转化提高种植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升级。

3.5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以企带农,促进农业发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要积极与社会资本对接,与发达地区、先进企业对接,承接产业,努力推动产业发展新突破。 二是优化服务,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落户凌源。 以招商引资为基础,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农旅结合为纽带,以精深加工为突破,采取外引内联、扶大壮优等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引进绿色大项目,打造产业大集群,走出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发展新路。 三是坚持 “一乡一品”。 要加强引导,克服杂乱无章、单打独斗、农民跟着市场跑的无序状态。 各乡镇都要确定主栽品种,要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管理, 做到统一栽培品种、物资供应、技术标准、检验检测、产品标识、市场销售,实行建设、生产、管理、销售“四统一”的复合管理模式。

3.6 做好产销衔接,畅通信息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积极研判产销形势,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帮助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互联网+”等销售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批发、零售、电商等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实现农产品销售形式多元化,销售效益最大化。 引导“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联结形式的联合体共同发展, 加快推进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开展紧密型、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完善产业链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分配模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有效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实现共同发展、多方“共赢”。 二是建立统一信息服务平台。 “互联网+”可以充分将市场细分理念融入到设施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当中, 不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目标需求者进行精确定位, 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对产业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创新。 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产业进行改造, 加速产业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加强对市场供求、价格变化、天气变化等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做好提前预警分析,提升抗御风险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3.7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保障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 应整合扶贫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以及各类专项、补贴资金,大力支持各地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 做好节能日光温室钢结构骨架购置补贴资金使用,鼓励建设规模化设施农业小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市政府应结合省级、市级补贴政策, 制定和完善凌源市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利用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确保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政府设立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用于科技开发、新技术引进、高端品种试验等,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二是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继续发挥省农担公司联合邮储银行推出“棚担贷”产品的作用,利用好担保费减半收取和政府贴息的优惠政策。 要积极宣传金融支持政策,促进金融机构与建设主体对接,引导资金周转困难的建棚主体利用金融机构支农贷款, 指导建棚主体根据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合理选择金融贷款方式。三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凌源农村经济发展、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设施农业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领导力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强化组织协调,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财政、水利、电力、交通、金融等部门沟通联系,落实责任分工,全面组织推进。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加大设施农业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 加大工作推动力度,自上而下加强督导检查,市政府每年进行适当规模和形式的拉练检查, 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凌源市设施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
凌源市设施农业区域布局及其生产功能区划建设探析
凌源市博物馆藏辽瓷精品简述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