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夏地区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3-01-04李文俊郭延平江贵荣汪学英苟怀祥杨生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临夏豆类鲜食

李文俊 邵 扬 郭延平 江贵荣 李 强 汪学英 苟怀祥 杨生华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甘肃 临夏 731100)

根据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要求,为全面了解临夏地区食用豆种质资源分布与种植现状,及时发现并解决食用豆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推广临夏地区适宜种植的食用豆资源,确保该地区食用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临夏州农业科学院蚕豆研究所于2022年2月下旬到3月中旬对临夏地区七县一市进行了食用豆种质资源分布、搜集、归类等方面的实地调研,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1 临夏地区自然概况

临夏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其地貌错综复杂,整体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呈斜坡盆地状。海拔最低1 563 m,最高4 585 m,平均2 000 m。大部分区域为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山区高寒阴湿,东北区干燥,河谷川塬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5.6~9.7℃,年平均降雨量273.7~592.7 mm,年平均蒸发量1 190.8~1 551.7 mm,全年日照时数2 360.6~2 571.1 h,年平均相对湿度59%~70%,无霜期122~199 d[1]。全州耕地215.3万亩,分为川塬灌溉、高寒阴湿、干旱半干旱三类地区。川塬灌溉区和高寒阴湿区雨水较多,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牧草和树木的生长,包括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县西南部和积石山县部分区域,主要生产的食用豆类有蚕豆、豌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照丰富,雨量稀少,包括东乡县、永靖县大部分区域、积石山县北部区域,种植的食用豆类有黑豆、鹰嘴豆、小扁豆等。

2 临夏地区食用豆类种质资源分布与种植现状

按照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要求,通过电话访问、农户走访等方式对临夏地区食用豆类种植户进行了种质资源搜集和实地调研。

2.1 搜集到的食用豆类种质资源

食用豆类广泛分布于临夏各地,除蚕豆、豌豆外,其余豆类种植规模不大,分布零散。通过调研搜集到的豆类种质资源主要有蚕豆、豌豆、黑豆、芸豆、小扁豆、菜豆、豇豆、鹰嘴豆和红小豆等9种。共搜集到种质资源38份,其中蚕豆7份,主要分布在和政、康乐、临夏、积石山等县;黑豆13份,主要分布在积石山、临夏、永靖、东乡等县;豌豆7份,主要分布在康乐、永靖、和政、临夏等县;芸豆3份,分布在临夏县;小扁豆3份,分布在积石山县、永靖县、临夏县;菜豆2份,分布在临夏县、康乐县;豇豆1份,分布在临夏县;鹰嘴豆1份,分布在积石山县;红小豆1份,分布在临夏县。搜集到的食用豆类资源大多为地方品种,蚕豆主栽品种为临夏州农业科学院蚕豆研究所培育的临蚕系列(已入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

2.2 食用豆类分布

食用豆类在临夏地区都有种植,其中蚕豆、豌豆主要分布在高寒阴湿区和川塬灌溉区,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蚕豆产量一般在300~400 kg/亩,豌豆产量一般为300 kg/亩。小扁豆和鹰嘴豆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种植规模不大,小扁豆产量一般在50~60 kg/亩,雨水好的条件下最高产量达100 kg/亩;鹰嘴豆产量平均为100 kg/亩。黑豆、芸豆、菜豆、豇豆、红小豆等由于产量不高,零星种植。

2.3 食用豆类加工利用

蚕豆主要以干籽粒销售,部分由本地企业收购后以油炸蚕豆(兰花豆)、剥皮蚕豆等方式销往国内南方加工企业,还有一些以鲜荚外销。豌豆主要用作鲜食和豌豆淀粉的生产。黑豆、芸豆、小扁豆、菜豆、豇豆、鹰嘴豆和红小豆则主要用作居家零食、家禽饲料等。

2.4 鲜食蚕豌豆发展潜力大

虽然临夏地区蚕豌豆鲜荚采摘销售量不高,但经济效益比较好。在临夏县北塬,蚕豆鲜荚于每年7月上市,农民自行采摘后拿到市区摆摊零售,价格达到4~5元/kg。但这种销售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产业式发展。

2.5 食用豆类种植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走访,并与农户交流,发现农民对种植豆类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缺乏技术,种植管理不规范,病虫害严重,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感观;二是缺乏新品种,农民或种植自留种或相互交换进行种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种子活力低下,产量不高;三是缺乏市场信息,种植与销售难以对接,销售困难,很难形成规模化种植;四是宣传力度不强,没有及时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户种植农作物规划意识不强;五是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许多偏远山区的耕地闲置,逐渐被荒草替代,土地的利用率及经济效益降低。

3 临夏地区食用豆类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单一混杂,退化现象严重

目前临夏地区食用豆类种植种类多、分布广,但与非豆科作物相比,种植规模小。种植的食用豆类除蚕豆外,其余的多是农民多年遗留下来的农家品种,常年用自留种种植,良种应用率低,导致品质、产量下降,商品性差。

3.2 耕种管理较粗放,种植技术落后

农民仍沿袭传统种植方式,广种薄收,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种植效益低,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

3.3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意识差

田间管理简单粗放,缺乏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基本常识,管理仅停留在简单的喷施农药、清除田间杂草、追施肥等层面。

3.4 生态效益意识有待提高

农民还未认识到豆类作物的种植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氮量、减少化肥投入量、减少病虫害。现如今种植作物结构单一,仍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 食用豆类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4.1 食用豆类是我国的优势粮食作物

我国农民历来采用豆科作物与非豆科作物之间间作、混作、套种、轮种、复种,不同作物高、矮、疏、密搭配种植,使得豆类作物有着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

食用豆类在我国粮食组成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贫困地区,它是获取蛋白质的最主要来源[2]。食用豆类在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占全国粮食产量的0.5%左右,但由于食用豆极强的生产适应性、特有的经济价值、优异的保健功能和固氮养地作用,符合“一控、二减、三基本”的要求,是快速发展和恢复粮豆轮作栽培方式、发展有机旱作种植业的理想粮食作物。对于缓解老少边穷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增加边远地区农牧民的收入、改变广大群众饮食结构、维持农业多样性,尤其是在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3]。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统计,在过去的40年间,世界上农作物栽培面积在逐年减少,而食用豆类的种植面积却在稳步增长,产量也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蚕豆和豌豆生产面积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5.7%和15.7%,分列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4.2 临夏地区土地面积广,气候环境适宜食用豆类生长

食用豆耐旱、抗瘠薄、抗逆性好,与旱区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相适应,能充分发挥旱区的光、温、水和土地资源优势,年际间产量变化相对较小,产量稳定[4]。食用豆类适应性强、适应范围广、品种类型丰富,绝大多数都有粮、菜、饲、肥等多种用途,还可以通过生物固氮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的投入。有豆类作物参与的种植体系可以减少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有效降低与其轮作非豆科作物的氮肥施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除了生物固氮功效之外,蚕豆植物根系活性还可明显提高与其间套作玉米的磷肥利用效率和单产水平。食用豆的种植在农业发展方式中,从传统单一的“晚田备荒”粮食作物,逐渐成为农民发展经济、培肥地力、倒茬换茬的重要手段。

针对临夏地区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征,在康乐县、临夏县西南部、和政县、积石山县等高寒阴湿地区发展蚕豆、豌豆产业,在永靖县的大部区域、东乡县、积石山县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小扁豆、鹰嘴豆产业,在广河县、临夏县北塬片等川塬灌区可以与非豆科作物套种,在培肥地力的前提下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同生态地区发展不同的食用豆类作物,对丰富种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 临夏地区发展食用豆类生产的意见与建议

5.1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动食用豆产业发展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成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成黄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全境均属于黄河流域,西北部地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生态区,东北部地处陇中陇东黄土台原丘陵沟壑区,自古便是黄河流域上游主要的水源补给地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区,同时担负着涵养水源、保障生态环境和遏制水土流失的重担,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农村建设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5]。因此,临夏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食用豆类作物在土壤改良、植被修复、用地养地结合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食用豆类作物栽培面积,拓展栽培范围,增加栽培品种,以适应“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次,做好食用豆类作物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并给予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共同研究和探索食用豆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最后,配合好研发、生产、粮食、外贸等相关部门,统筹促进研究、生产、营销的协同发展,努力打造临夏地区食用豆类产业链,为指导食用豆产业发展做好有力推手。

5.2 调研制定临夏地区食用豆类发展规划

临夏地区栽培的食用豆类品种较多,且分布范围广。目前所收集到的豆类种质资源多为各地世代相传数十年的地方品种,对本地生态环境已形成了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此可以利用提纯复壮技术,在适应的生态区直接推广栽培。另外,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都是通过很多年自然筛选和人工筛选后形成的,可成为抗病、抗逆的优良亲本,运用在品种选择和遗传改良的实验过程中[6]。建议在农业生产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临夏地区食用豆类作物的品种分布情况和产量,并发掘种质资源潜能,研究确定在不同的生态区域中,发展重点食用豆的种类、品种、面积及栽培配套措施,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食用豆类的总体安排和分区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

5.3 打造食用豆类优质商品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春蚕豆的主产区逐步向临夏地区转移,该地区种植的蚕豆无病害且粒大质优,商品性好,主要用于出口创汇。但是,近几年受病害、市场、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临夏地区的蚕豆种植面积出现萎缩现象,农民普遍不愿种植蚕豆[7]。为重新提升临夏地区食用豆类产业发展,利用好资源、气候、地域等优势,重点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完善种子供给系统,实施集约化种植、集中加工、购销等方式,切实打造“优中优”“特种特”农产品。

5.4 探索新型食用豆种植、食用、加工和销售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得饱”的基础上更注重“吃得好”,健康的饮食结构成为了热议话题。由于食用豆类营养丰富、口感香甜软糯,致使食用豆鲜荚需求量不断扩大,极大提升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和产出效益,使该产业发展飞速。以我国蚕豆鲜荚销售为例,鲜食蚕豆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上海市每年鲜荚销售量达100万t左右。江苏省南通市通过推广“通蚕鲜”系列品种,改变了蚕豆在我国的种植、食用、加工、销售等方式,2021年南通市鲜豆瓣收购价10~15元/kg,创历史新高。南通鲜食蚕豆因独特的色泽和口感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鲜食蚕豆采摘期,在北方春播区与南方秋播区恰好存在时间差。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在当地政府引领下,大力发展鲜食食用豆产业,通过企业运营,统一供种、提供技术服务、集中收购产品等方式,2021年该县示范种植鲜食蚕豆、豌豆共计1 700亩左右,收购价格在7.0~8.0元/kg。农民在田间地头采摘后再进行挑选、精包装,当天通过冷链发往南方城市,鲜食食用豆成了当地农业增产增收的新亮点,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临夏地区应探索开发以蚕豆和豌豆为主的鲜食食用豆生产技术,使该产品能更有效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顺利地衔接乡村振兴,与高原夏菜、食用菌一道搭乘东西部协作的快车成为临夏地区的新型产业。

5.5 规划食用豆类产业战略布局

5.5.1 加大食用豆类科技投入 加快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提纯复壮和繁育等工作,大力开展高效丰产种植管理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集雨节水浇灌技术,切实做到品种优、质量优、价格优,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优良品种的积极性,全面提高食用豆类产品质量。

5.5.2 建立区域食用豆类生产基地 初步建立集中产地,为食用豆产业化发展奠定有利基础。根据临夏地区生产优势和食用豆类购销的市场前景,在高寒阴湿区建立蚕豆、豌豆生产基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小扁豆、鹰嘴豆生产基地。

5.5.3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创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企业+平台+农民”的种植运营模式,积极实施订单农业,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入先进技术和设施,努力提高产品品质,重点发展食用豆类名、优、特品牌,进一步推动产品的工业化进程。

5.5.4 大力发展鲜食食用豆产业 北方鲜食蚕豆、豌豆具有生产见效快、生长周期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等优势,并且与南方秋播区鲜食蚕豆、豌豆错期上市,使得鲜食蚕豆、豌豆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猜你喜欢

临夏豆类鲜食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关注 | 豆类的消费风险提醒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
缅甸政府计划将缅甸豆类拓展到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