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分析
2023-01-04孔燕南林锦喜王孔专陈影芳奚克勤
孔燕南 林锦喜 王孔专 陈影芳 奚克勤
528231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1,广东佛山
528231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肾内科2,广东佛山
终末期肾病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慢性肾脏病发展至Ⅴ期则进入终末期。终末期肾病患者在早期可能并无不适症状,但是随着病情发展,其肾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毒素不断在体内蓄积,最终可引起呕吐、水肿、恶心、皮肤瘙痒、食欲降低等各种并发症。终末期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等特点[1],患者由于其肾功能不断降低,加之血液透析的影响,其机体多处于微炎性反应状态,而病理状态下人体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功能均有可能受损,因此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则增加。细菌感染是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临床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控制细菌感染。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预测和及早诊断感染发生情况尤为重要。血清降钙素原是机体细菌感染的一种标志物,在因感染所致的终末期肾病中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根据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判断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细菌感染情况。本研究以终末期肾病患者4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例,男28例;年龄29~72 岁,平均(50.7±2.3)岁;高血压肾病4 例,糖尿病肾病18 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5 例,多囊肾3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年龄18~75 岁,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预计生存期在0.5年以上,无肾脏移植者。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病毒和真菌感染者,合并肿瘤、膀胱炎患者,肾脏移植者,具有其他重要器官功能疾病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
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间歇期采集血液标本,采用离心机离心分离血清,并在2 h 内完成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对未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进行分级,其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0.5 ng/mL 为正常,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0.5~2.0 ng/mL之间为轻度升高,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2.0 ng/mL 以上为明显升高。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感染和未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4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8 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为(1.87±0.51)ng/mL;未发生感染32 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为(0.36±0.15)ng/mL。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比未感染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未感染患者不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感染发生率比较:未感染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正常25例,轻度升高7 例,随访3 个月,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正常者感染发生率为4.0%(1/25),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轻度升高者感染发生率为42.9%(3/7)。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轻度升高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正常者,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和正常人相比,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体内毒素大量堆积,即使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机体仍处于微炎症反应状态,加之患者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易发生感染。血液透析是临床常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持续清除血液中毒素,使血液溶质浓度和容量变化对机体的影响逐渐降低,其治疗效果较为良好,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长期开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机体受内毒素、免疫复合物或多种微生物的刺激,导致出现微炎症反应,如果处理不及时极有可能引发营养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影响免疫功能。据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采用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其更容易发生感染,血液透析治疗开始1年内由于感染而住院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并且患者死亡率也逐渐升高[2]。由此可见,终末期肾病合并感染对人体的危害较大,若不能尽早进行治疗,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既往临床多按照常规原则停用抗菌药物,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常规原则无法根据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调整停用时间,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用药过度的情况,不仅影响其康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疾病的复发风险,预后较差。因此只有尽早确诊,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达到降低死亡风险的目的,因此临床应加强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的预防。
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其主要是由甲状腺细胞分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的降钙素原含量非常低,在血清中的水平比0.1 ng/mL 更低,并且在人体内和人体外都具有稳定性,半衰期为20~24 h。但是如果机体发生感染,降钙素原不仅可以通过甲状腺细胞分泌,还可以通过其他器官分泌,从而导致血清中的降钙素原含量明显提升,其对于炎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血清降钙素原对细菌感染的反应选择性较强,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远超过其他炎性标志物,临床上将0.4 ng/mL 作为阳性判定标准,其诊断感染性疾病表现出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降钙素原是一种细菌感染的早期标志物,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4 h 内会升高,6 h 后会急剧升高,并能够在人体内维持最高水平达6~24 h。当人体发生严重感染时,血清降钙素原含量会急剧升高,并且不会立刻降解为降钙素。降钙素原水平只有在机体发生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时才会升高[3]。另外,当机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或者脓毒症时,其水平也会升高,而当机体发生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时,降钙素原水平并不会升高,轻微感染以及有限细菌感染也不会引起降钙素原水平升高。降钙素原能够反应机体的全身炎症情况,但是影响降钙素原水平的因素较多,包括炎症程度、细菌种类以及感染器官等。既往临床多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CRP)判断终末期肾病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CR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正常人体内仅在血液中存在微量的CRP,一旦机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蚀,血液中的微量CRP 将会增加,其CRP水平也会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有研究表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和机体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许多学者将降钙素原作为判断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4]。既往临床多通过检测CRP 判断终末期肾病患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CR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正常人体内仅在血液中存在微量的CRP,一旦机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蚀,血液中的微量CRP 将会增加,其CRP 水平也会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有研究表明,降钙素原对细菌感染诊断的特异性比CRP 炎症因子要高,并且降钙素原的含量和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炎症反应程度的加剧,机体血清中的降钙素原含量也随之增加[5]。另外还有研究表明,人体血清降钙素原的含量和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关系,对于肾功能降低患者,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6]。由此可见,血清降钙素原、CRP 虽然均为检测细菌感染的常用标志物,但CRP 的半衰期较短,特异度较差,因此临床现阶段主要通过检测血清降钙素原以诊断终末期肾病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该检测方法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金标准”,其准确率较高。
在本次研究中,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比未感染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正常者感染发生率低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轻度升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钟益芳等[7]研究显示,对于发生感染以及未发生感染的心力衰竭患者测定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显示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比非感染者更高,说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并且其诊断敏感性与准确性高,阳性预测值比较准确。韩颖敏等[8]将慢性肾病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两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显示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比未感染组高,并且以≥0.4 ng/mL 作为降钙素原的阳性标准,结果显示降钙素原对慢性肾病患者的细菌感染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2%和97.6%,阳性预测值为66.4%,阴性预测值为98.8%。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具有一致性,说明血清降钙素原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细菌感染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判定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高。
综上所述,血清降钙素原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细菌感染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患者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