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3-01-04李金佩王永槐李光源马春燕
李金佩, 王永槐, 李光源, 马春燕, 杨 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超声科, 辽宁 沈阳, 110001)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冠状动脉远端灌注延迟(需除外心肌病、严重瓣膜病、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痉挛等疾病)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或“接近正常”(狭窄程度<40%)的现象,最早由TAMBE A A等[1]于1972年提出。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中, CSF检出率为1%~7%[2]。目前,临床常用的CSF诊断方法是应用GIBSON C M等[3]描述的校正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CTFC)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至少1支冠状动脉的CTFC>27帧即可诊断为CSF。CSF患者常因胸闷、胸痛等症状反复入院,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CSF甚至还可引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导致CSF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充分了解并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CS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现将CSF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危险因素
1.1 男性、高血压
SANGHVI S等[4]通过横断面研究发现, CSF组男性患者占比、高血压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SANATI H等[5]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 CSF组高血压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是血压增高可引起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引发CSF。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男性、高血压均为CSF的危险因素。
1.2 肥胖
肥胖者体质量指数(BMI)过高,会增加CSF发生的风险。HAWKINS B M等[2]研究发现,CSF患者肥胖程度高于对照组,且高BMI是预测CSF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脂肪组织增多,细胞因子的释放也会增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1.3 吸烟
CELEBI H等[6]发现,吸烟者3支冠状动脉的平均CTFC(mTFC)显著高于不吸烟者,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与CSF有关。吸烟会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及内皮功能障碍,还会导致红细胞聚集,使血液黏度增加,从而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速度。MCEVOY J W等[7]发现,吸烟与氧化应激有关,过多的超氧阴离子可使一氧化氮(NO)失活,从而引起CSF。
2 生化代谢指标
2.1 同型半胱氨酸(Hcy)
Hcy是蛋氨酸循环和半胱氨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RIZA ERBAY A等[8]发现CSF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浆Hcy水平与mTFC呈正相关; YUCEL H等[9]研究发现, Hcy是CSF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浆Hcy水平轻度升高会严重干扰血管内皮功能,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另外, Hcy降低了内皮来源NO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NO的释放,导致血管收缩。
2.2 尿酸(UA)
ALTUN I等[10]研究发现,CSF组患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UA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在CSF的发生与发展中起一定作用。UA进入细胞会导致NO生物利用度的降低,引起内皮细胞NO生成的减少,使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
2.3 血脂异常
相关研究[11]认为, CSF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SANGHVI S等[4]发现,CSF组患者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还有研究[4]发现, TG/HDL-C可以预测CSF及其严重程度。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 CSF的发生与血脂异常有关。
3 血细胞相关指标
3.1 红细胞
WANG S等[11]报道,CTFC与红细胞比容(Hct)呈正相关,且Hct是血液黏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水平升高会导致红细胞聚集,增加血液黏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升高已被证实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 LUO S H等[12]发现CSF患者的RDW显著高于对照组,且RDW与CTFC呈正相关; CETIN M S等[13]根据Hct和血浆蛋白浓度计算全血黏度(WBV),发现CSF患者WBV显著增加,提示血液黏度的增加会诱发内皮功能障碍。
3.2 血小板
血小板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凝血和炎症过程的重要血细胞。SEYYED-MOHAMMADZAD M H等[14]发现, CSF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且MPV、PDW、P-LCR与CSF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关,是CSF的独立预测因子。MPV升高时,血小板新陈代谢加快,从而产生更多趋化因子,促进炎症发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3.3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炎症反应中作用最为广泛的细胞,淋巴细胞在炎症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低淋巴细胞对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起着推动作用。相关研究[15-17]表明,CSF与各种可以计算的血细胞比值,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等有关,此外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可间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4 血管内皮收缩及舒张因子
NO和内皮素-1(ET-1)是重要的血管舒缩调节因子。ET-1是一种内皮衍生肽,通过与血管平滑肌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使冠状动脉收缩,而NO可使血管舒张。PEKDEMIR H等[18]发现,CSF组ET-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收缩活性增强; SEZGIN N等[19]通过检测血浆NO水平发现, CSF患者血浆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血浆NO水平与CTFC呈显著负相关,证实了CS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内皮来源NO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NO和内皮素的产生与释放失衡会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加剧,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5 炎症因子
5.1 血浆蛋白
炎症与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KAYAPINAR O等[20]分析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蛋白(Alb)水平,并计算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ib/Alb)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hs-CRP/Alb),发现CSF组患者白蛋白水平较低,Fib/Alb和hs-CRP/Al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hs-CRP/Alb与mTFC呈正相关,提示炎症反应在CSF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5.2 可溶性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均为表达在内皮细胞膜上的黏附分子,可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参与炎症反应。TURHAN H等[21]发现,ICAM-1、VCAM-1和E-selectin在CSF患者中水平升高,并与mTFC呈显著正相关。
5.3 白细胞介素-6(IL-6)
IL-6参与促炎和抗炎反应。GUO F M等[22]发现, CSF组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IL-6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起着促炎作用,在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5.4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
LP-PLA2是一种白细胞来源的酶,参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介导炎症过程[23]。DING Y D等[24]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发现,CSF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清Lp-PLA2水平与CSF相关。
5.5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ALP水平与血管钙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危险标记物。WANG Y等[25]发现, CSF患者血清ALP水平升高,血清ALP是CSF的预测因子。
6 精神因素
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相关研究[26]发现,CSF患者贝克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更高。另有报道[27]表明, CSF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高,经心理疏导和口服舍曲林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提示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因素对CSF也有一定影响,机制可能为情绪障碍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炎症因子释放失调,损伤血管内皮,从而导致CSF发展。
7 其他因素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YE M F等[2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endocan浓度,发现CSF患者血清endoca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管活性肽salusin-β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促进作用,并可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研究[29]发现CSF患者血清salusin-β水平升高; 血栓调节蛋白(TM)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糖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WANG Y等[30]发现CSF患者血浆TM水平升高,且TM可能是CSF的预测因子; ZHU Y T等[31]发现CSF患者血浆胆碱水平升高,且胆碱水平与mTFC呈正相关,提示胆碱水平可作为诊断CSF的生物标志物; CSF与胱抑素C(CysC)也有关[32], 血清CysC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关; 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由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诱导氧化应激参与炎症反应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与CSF的发生密切相关[33]。
8 总结与展望
综合众多研究结果可知, CSF发病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性别、生活方式及血生化指标等。虽然CSF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特征或血清标志物被发现与CSF相关。有些研究的结果、结论尚存在矛盾之处,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验证。此外,医学研究人员应继续探寻更多的危险因素或预测因子,这对于CSF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治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