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2023-01-04黄耀锋
黄耀锋
(合浦县农业农村局,广西 北海 536199)
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马铃薯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之为土豆,有的称之为洋芋,马铃薯可以作为菜品,也可以作为主食,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马铃薯中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营养价值高,烹饪方式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在马铃薯栽培管理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以提升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为了不断优化马铃薯种植技术,需要不断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通过推广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来提升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1 科学选地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应选择地势平坦、方便灌溉的地块种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选择沙壤土地、肥力较强的地块种植。在种植前应对地块的前茬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前茬种植的是萝卜、豆类、白菜等农作物的时候,则这块地适合种植马铃薯,在轮茬种植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马铃薯的病虫害[1];如果前茬种植的是茄科类的农作物,则不利于马铃薯的种植。在地块选择之后还应在种植前对土地进行翻耕,从而为马铃薯的生长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促进马铃薯的健康成长。在翻耕过程中,应把握好马铃薯的翻耕深度,通常情况下会将马铃薯的翻耕深度设定为5 cm左右,还需要对马铃薯种植周边进行浅层翻动,这样有利于土壤的透气性,使得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更容易发芽生长。通过土壤的处理还可以降低对马铃薯的负面影响,使得马铃薯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和空气,促进马铃薯的生长[2]。
2 科学选种
在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应用中,科学选种非常关键。结合露地种植和保护地栽培的需求,应选择抗病性能强、早熟、产量稳定的脱毒马铃薯品种。在品种选择过程中,不仅要保证马铃薯的产量,还要保证马铃薯块头比较大,品质优良[3]。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可以选择珍妮、荷兰王、夏波蒂、紫花白等品种,在确定品种后应对马铃薯的外观进行处理,使马铃薯薯形整齐、色泽鲜明、无病害,及时剔除存在病害、脐部发黑、坏死薯以及表面破裂的马铃薯。比如,在青薯九号种植过程中,其种植周期大约为115天,在完全生长后植株高度可以达到90 cm,分枝性比较好,有着较为茂盛的枝叶,可以实现集中结薯,马铃薯呈长、圆形状,在成熟后表面的芽眼较好。在马铃薯种植前需对马铃薯进行处置,对染病的马铃薯进行剔除,保证每个马铃薯的重量不小于0.025 kg,还需要利用合适的刀具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4]。
3 薯种处理
在种植马铃薯前需要将其放置在光线较好的室内环境中,室内温度以12 ℃~15 ℃为宜,防止马铃薯受到低温冻害,也要避免阳光直射,保持通风[5]。马铃薯在发芽后,芽长达到1 cm~2 cm的时候,可以对马铃薯进行切块处理,从而充分利用顶芽的优势实现切块处理,还要降低伤口面积的大小,因此需要将马铃薯切成方块。应保证马铃薯种的切块上包含1~2个芽眼,使其重量可以保持在40 g~50 g,不要低于30 g,在切块处理过程中需要将顶芽切开利用。在种植马铃薯前,通过拌种可以防止病菌的侵入,尽快愈合伤口可以防止交叉感染,拌种还可以防止由于切块时间较长而造成的发黏,或者腐烂。通过拌种可以促进马铃薯的根系生长,使得土壤中的病菌被扼杀,对于马铃薯的幼芽是非常好的保护[6]。通过拌种还可以促进马铃薯出苗率的提升,从而减少由于温度过低而造成的黑痣病的情况,促进幼芽与根系生长,使得幼芽可以迅速长粗壮,根系可以变大,马铃薯幼苗可以生长得更加旺盛,为后期的增产奠定基础。可以选择根肽进行马铃薯的拌种处理,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每亩土地中选择100 g根肽+3 kg滑石粉拌种150 kg~175 kg,边切边拌,在均匀拌种后,将马铃薯稍微晾一下,然后进行催芽或炕芽。一般需要在播种前三到五天完成对马铃薯的切种并进行拌种,在拌种完成后,将马铃薯晾少许时间后装入网袋中一字排开,放置在通风阴凉处。薯块是活性物,会呼吸产生热量,热量产生后薯块容易腐烂,因此应保持通风和降温,药剂需要结合一定的石灰粉按照相应的比例拌种[7]。
4 科学播种
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要想获得丰产,提高马铃薯的质量,需要科学播种,注意合理密植,控制好种植密度。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如果种植区域处于丘陵、沟壑等地区,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可以采用小型机械栽培和人工栽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种植过程中土壤的温度应保持在8 ℃~10 ℃。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这段时间种植马铃薯,南方稻薯轮作一般在10月中旬种植,在种植过程中还要参考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时间,不要在低温条件下种植马铃薯。在大规模种植过程中,应将种植土壤深度控制在10 cm左右,还要防止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养分中断的问题,因此要在马铃薯催芽阶段及时补充养分,合理挖掘马铃薯种坑,在种植完成后需要及时灌溉,还要避免灌溉水分过多的问题[8]。
5 田间管理
在马铃薯栽培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田间管理,马铃薯出苗后应及时做好检查,做好放苗工作,并利用土壤对苗孔进行围堵,这样可以防止杂草任意生长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在田间管理中应做好灌溉施肥工作,结合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于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进行合理滴灌,在滴灌过程中还可以添加一些可溶性的肥料,从而使得马铃薯所需水分和养分可以同时得到满足,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促进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雨季到来的时候还要加强巡视,防止田地积水,要及时排水,否则会造成马铃薯烂根的情况。
5.1 水肥管理
马铃薯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以及养分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应及时补充肥料,尤其是氮磷钾肥料的补充,应严格按照少量氮肥、增施钾肥的原则进行补充,满足马铃薯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在栽培过程中还要做好松土和除草工作,提升田间土壤的通透性[9]。在马铃薯的生长阶段应掌握攻前、保中、控尾的原则,在幼苗出土率达到80%的时候应及时进行一次追肥。在种植马铃薯过程中为了保障质量,不仅要保证底肥,还要适当追肥,在幼苗发育过程中,马铃薯的扎根与发棵时期非常重要,在此期间对幼苗喷洒新高脂膜800倍液可以防止幼苗被病菌感染,有效提升马铃薯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光合作用的强度,使得幼苗可以更好地生长。在栽培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好追肥时间,尽早追肥较好。长期追肥可以采用速效氮肥,每亩使用15 kg~20 kg的氮肥,将氮肥直接撒入田地中然后浇水,使肥料迅速被吸收。在马铃薯发棵期长出花蕾的时候可以用草木灰进行追肥,每亩施肥100 kg左右,还可以使用硫酸钾,每亩大约20 kg即可,通过施肥可以有效防治马铃薯出现早衰的情况。
5.2 科学放苗
在地膜覆盖栽培种植过程中,在完成马铃薯播种后,应结合田地秧苗出苗情况以及温度情况做好补苗和放苗工作。通常在播种之后的10~15天马铃薯会进入出苗阶段,在出苗的时候,叶子逐渐张开,或者在可以看到叶子的时候应及时用手或者刀片对幼苗地膜开一个小口,使得幼苗可以被引出地膜,在开孔处进行严格围堵,这样可以防止幼苗受到冻害。在开孔放苗过程中应关注天气变化,如果外界气温偏高,则可以选择在早上放苗处理,中午应控制放苗数量,防止阳光直射,造成地膜温度过高而损伤幼苗[10]。因此在放苗期间应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出现温度过高而导致烫苗烧苗的现象,如果幼苗烧死应及时补苗。
5.3 化学除草
马铃薯的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过程中会受到多种杂草的影响,杂草不仅会吸收土壤中大量的养分,还会对马铃薯的长势造成影响,因此除草也是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田间杂草比较多并且随着马铃薯的生长,使用药物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从而造成很多杂草的抗药性不断提升,因此在马铃薯种植管理过程中应合理选择除草剂和除草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封闭除草的方式以及出苗后田间除草方式,在播种后发芽前,采用封闭除草的方式,一般采用普通的二甲戊灵进行封闭除草。在马铃薯种植田地中,有很多禾本科杂草以及阔叶类杂草,可以选择绿麦隆除草剂在马铃薯发芽前进行除草,对阔叶类杂草以及禾本科杂草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11]。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田间经常会出现禾本科杂草如狗尾草、牛筋草、马唐等,还会出现阔叶类杂草如香附子、苍耳以及铁苋菜等。在出苗后可以使用化学除草剂,在马铃薯幼苗生长到2 cm~10 cm的时候,根据田间杂草的生长情况和抗药性情况,一般选择两种除草剂配合使用可以提升除草效果。
6 病虫害综合防治
6.1 马铃薯种植期的病害防治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较多,为了保证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必须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遵循马铃薯的生长规律进行科学防治,从而提升防治效果。
6.1.1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在出现的时候,一般以孢子形态出现,在各种自然气候条件下,在病菌周围500 m的范围内都存在病菌孢子。晚疫病病菌的适应性非常强,可以适应各种高温、低温天气,这种病害的病症还表现在,马铃薯的植株茎秆发黑,叶芽呈现干枯,在外界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植株叶片背面与茎秆处都会出现一层灰白色的霉菌层。晚疫病的防治,主要选择无病种植,对已经出现的感染,应及时找出病害部位,并将其带出田间,保证没有发病的区域不受到传染。在晚疫病防治过程中,需要降低田间的湿度,因此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药剂,将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氧化亚铜、氢氧化铜与抑快净、克露、百泰、西派等进行适当的混用。
6.1.2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病菌为链格孢菌类,病症体现为同心轮纹,早疫病病菌可以侵入到马铃薯植株叶肉中,并产生较大的毒素,被感染的马铃薯植株叶片会出现泛黄、发脆、上卷的特点,甚至会导致马铃薯出现早衰的现象[12]。与晚疫病相同的是,早疫病也会出现传染,但早疫病主要在高温高湿度的情况下传染,一般温度在26 ℃~28 ℃时早疫病传染较快,一旦出现早疫病即便普通的农事操作也可能会使早疫病大规模传播。因此应及时进行早疫病的预防,先应对马铃薯种进行消毒,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提升马铃薯抗感染性。通常马铃薯早疫病可以通过多菌灵、戊唑醇、混合氨基酸等进行治疗,不应喷施强氧化剂农药。
6.1.3 马铃薯黑胫病
马铃薯黑胫病,也可以叫作黑脚病,是一种可以让根茎部位变黑的病症。黑胫病会使马铃薯根茎部位被病菌感染,造成植株矮小,植株长到18 cm左右就很难再长高,黑胫病主要是欧式杆菌引起的。黑胫病会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为了防止病害,通常需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提升马铃薯的抗病能力,还可以利用石灰酸溶液浸泡切片,防止切块出现交叉感染。黑胫病出现后,需要用链霉素对茎块表面进行消杀从而降低传染概率。
6.2 马铃薯种植期的虫害防治
6.2.1 蚜虫虫害
蚜虫是一种马铃薯常见的虫害,蚜虫对马铃薯的植株、叶片进行啃食,一般群居于叶片背部,对马铃薯的植株和叶片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蚜虫的排泄物还会造成叶片上的气孔被堵塞,从而导致叶片出现皱缩、变形等问题,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在出现蚜虫后,一般可以通过生物治疗的方法,通过引入蚜虫的天敌来应对蚜虫。比如瓢虫以及黄蜂以蚜虫为食,可以通过这些虫类灭杀蚜虫,还可以通过蚜虫霉菌防治蚜虫,降低对马铃薯的伤害。
6.2.2 茶黄螨虫害
茶黄螨是一种体型较小的虫害,很难通过肉眼察觉发现,通常在秋季的时候出现在马铃薯植株中,对马铃薯植株较为幼嫩的地方进行破坏,容易造成叶片变厚、叶片卷曲等现象,甚至会造成叶片停止生长,使得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马铃薯植株一旦被茶黄螨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对马铃薯的产量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选择10%的浏阳霉素乳油1 500倍液,或者15%的哒螨灵乳油2 000倍液以及5%的唑螨酯悬浮剂1 500倍液,也可以选择2.5%的联苯菊酯乳油2 000倍液喷雾,选择灭虫剂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阿维菌素、螺螨酯、捕食螨等。
7 结语
综上所述,马铃薯有着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农户通过种植马铃薯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在种植马铃薯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选种、播种、翻耕、田间管理、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可提升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水平,降低造成病虫害的隐患,提高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