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四五”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研究
2023-01-04张晓远
张晓远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35)
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降雨多、强度大且分布不均,土壤抗蚀性弱、母岩易风化,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人类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影响,致使境内水土流失易发、面广[1],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中央治水思路,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离不开水土保持科技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家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期间,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明确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目标,结合广东省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科普教育及技术示范推广、基础平台及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十四五”广东省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探讨,为广东省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借鉴和支撑。
1 规划目标与布局
规划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2],以实现广东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可持续维护为目标[3],强化具备广东特色的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防治的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全面高效推进境内水土保持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研究,健立健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平台体系,深入推进科普教育和示范推广工作,构建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广东省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广东提供技术支撑[4]。
广东省“十四五”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布局分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研究、科普教育与技术示范推广、基础平台及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四方面。通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在南方红壤区花岗岩风化壳土壤侵蚀机理、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等基础理论,以及红壤区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计算、水土流失敏感区域划分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适用于广东地区的水土保持原创性研究成果;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研究力争在粤东崩岗集中分布区崩岗危险性评价研究、粤西山地丘陵区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模式研究等重点科技支撑项目方面取得突破;通过水土保持宣传、科普教育及科技示范推广,提升水土保持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实现全民支持、倡导、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5];通过基础平台及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广东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平台体系,构建一套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6],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广东省 “十四五”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布局见图1。
2 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十四五”期间,结合广东省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及需求,在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强化包括南方红壤区花岗岩风化壳土壤侵蚀机理、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粤北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防蚀机制、粤西红壤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演变、粤北生态屏障区中小河流水土保持防洪减灾机理、粤港澳大湾区水土保持与社会经济互动促进关系等六方面研究,通过科研立项、重大项目申报等渠道,形成一批适用于南方红壤区的水土保持原创性研究成果。
同时,着力开展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包括红壤区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计算、水土流失敏感区域划分、水土保持率目标值确认、基于深度学习的水土保持措施图斑自动提取、桉树林下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水土流失遥感动态监测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水土保持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等[7]。
3 重点科技支撑项目研究
“十四五”期间,按照“科研、高效、示范一体化”的要求,提出6个水土保持重点科技支撑项目,为推进广东省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1)粤东崩岗集中分布区崩岗危险性评价研究。在粤东梅州、河源等崩岗集中分布区,依据崩岗治理精准施策需求,采取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方法,开展崩岗危险性评价研究,构建崩岗危险性指标体系[8],划分崩岗危险等级及分布图,提出不同崩岗危险区应对措施。
(2)粤西山地丘陵区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模式研究。在粤西云浮、肇庆等山丘区坡耕地集中区,立足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质量提高的需要出发,提出以改善当地生产条件为切入点,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以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有效治理低丘缓坡地水土流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水土资源。
(3)粤北水源保护林生态效益及植物措施配置模式研究。在粤北韶关、清远等广东生态屏障区,从水土保持角度,从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防控面源污染等方面,开展相关的水源保护林生态效益研究与评价工作[9];从现有植被生长特性、优势树种、郁闭度及立地条件等不同方面,开展水源保护林植物配置模式研究,为水源保护林后续养护、定向经营和继续推进饮用水源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撑。
(4)珠三角城市群水土保持研究及示范区建设。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需从“降流速、沉泥沙;调水流、削洪峰;配植物、减污染;优生态、净土壤”角度出发,针对其主要内容开展内涵拓展性研究,为新阶段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5)水土流失治理监管方式与机制研究。坚持水土保持投入以政府为主体,协调水土保持相关部门,整合项目与资金,强化综合防治;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完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的激励政策,有序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村民自建等建设管理方式[10],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成功经验,实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资金投入、建后管护机制改革创新。
(6)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研究及建设。围绕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的需求,以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监测站网优化、监管重点监测项目为重点,实现水土保持监测与综合管理的有效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监测科技支撑体系。
4 科普教育与技术示范推广
依托省内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梅州市五华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和梅县华银雁鸣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以及省内科研单位、相关高校等进行科普教育,突出重视应用各类水土保持学习平台、专业网站等新媒体进行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推广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地建设,建立政府、学校、科普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大力开展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使中小学生从小养成“保持水土,从我做起”的习惯,从而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11]。
技术推广是建立以省水土保持科研、设计单位和相关高校为技术中坚,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层水土保持监测站为试验、示范平台的科技支撑体系。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引导和辐射,推广水土保持实用、先进技术,推进水土保持领域“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示范效应推广的目的是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提高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科技含量[12]。以全省各科研院所、高校、水土保监测站为依托,加强协作,建立水土保持科研推广体系,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提升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深圳、梅州五华等水土保持园区为龙头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标准[13];继续推进省市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建立多个高水平、高质量的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用于全省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示范、科研试验、技术培训、教育宣传、生态产业培育[14]。
5 基础平台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以满足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应用为导向,建立健全广东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平台体系。①科技水保平台建设。依托省内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站、高校及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成措施齐全、功能完备的高质量先进水土保持科研基地,争取省部共建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汇聚高层次水保人才,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学会的作用,解决重大水土保持科技问题。②智慧水保平台建设。依托全省“智慧水利”平台,搭建智慧水土保持平台,建立完善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包括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崩岗动态分布数据库、岩溶石漠化分布数据库、红色岩系区水土流失分布数据库,以及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数据库等,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紧紧围绕全省水土保持管理工作需求,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和决策支撑,承担起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信用评价、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图斑精细化管理等基础支撑工作。
优化完善现有的广东省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技术导则(试行)、广东省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设计指南(试行)等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优选已经熟化的科研成果,将其迅速转化为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构建一套内容全面、符合实际、结构合理、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为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地方标准制定: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农林开发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技术、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技术、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技术及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
6 结 论
聚焦广东省水土保持科技需求、重要课题和技术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全省“十四五”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开展南方红壤区花岗岩风化壳土壤侵蚀机理、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红壤区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计算、水土流失敏感区域划分等关键技术研究;按照“科研、高效、示范一体化”的要求,分别规划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等地包括崩岗、坡地、水源保护林等6个重点科技支撑项目;依托茂名小良、深圳市、梅州五华、梅县华银雁鸣湖等水土保持园区及相关科研单位、高校进行科普教育,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引导和辐射,推广水土保持实用、先进技术;以满足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应用为导向,通过科技水保平台和智慧水保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广东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平台体系,优化完善现有的广东省区域评估、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等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广东省“十四五”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规划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为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广东提供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