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聂荣臻的信仰是如何树立的
2023-01-03黄灵玲
黄灵玲
出生于中國内忧外患时期的聂荣臻,自小勤奋好学,立志报国。历经国内与海外求学,接受各种进步思想洗礼、结识了大批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后,他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自己终生唯一的信仰,以为所有中国同胞谋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不屈不挠、鞠躬尽瘁。他立志彻底改变当时中国的悲惨境况,努力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反复对比、反思、实践中得出结论,做出的正确选择。
少年立志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场石院子。此时,聂家家道中落。父亲聂仕先为人老成厚道、沉默寡言,母亲唐雨衫勤劳朴实,操持家务。外祖父唐远谟家境较富有,常接济聂仕先夫妇。
聂家虽靠租地主田地耕种为生,却很重视聂荣臻的教育。8岁起,聂荣臻就在外祖父家读私塾,受教于一位前清秀才。4年多的时间,他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积累了良好的文字功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课余爱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传奇演义故事,记忆力强,领会力好,深受外祖父喜爱。当时,聂荣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思想进步,赞成民主共和,回家常与亲朋议论时政,聂荣臻受到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
1911年,保路运动波及江津,辛亥革命随之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一系列巨变,使年少的聂荣臻无心继续在“之乎者也”的旧文化中徘徊。他离开私塾,转入新学。
聂荣臻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为座右铭,勤奋攻读。191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川东名校江津县立中学(今江津中学)中八班。
学校注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他一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面密切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加上目睹川黔军阀混战带来的破坏,他的思想日渐成熟,责任感愈发强烈,救亡图存、为国为民的志向得以确立。在校期间,聂荣臻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在《凡尔赛条约》签订前后,第一次将改造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919年,在江津多所学校学生组织的江津学生联合会中,聂荣臻担任宣传委员。他与进步同学一起,多次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废除二十一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呼吁商家与民众抵制日货,并在田间地头演讲,广泛宣传。但这些爱国行为触怒了江津反动军政当局,聂荣臻被迫离开江津中学。
数月的示威与宣传,与志同道合者的争国权、争民权的联动,充分锻炼了聂荣臻的组织与表达能力,让少年志向在行动中得以明晰。这些因素的积累,为聂荣臻迎接更多更艰巨的任务与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求知
“那时我很年轻,看不清军阀混战的本质,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出国去学点本事,回来办好工业,使国家富强了,也许能改变这种局面……这是我决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这段自述,透露出即将留法的聂荣臻的心态:眼见神州陆沉、外敌环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志报国,做好了为国家强大付出一切的准备,却又看不清这诸多表象遮掩下的社会本质问题。
出国前,社会民主主义(即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的思潮,已经引起聂荣臻的思索。他明白,社会必须要变革,但如何变?往哪个方向变?富国强兵的理想如何才能化为现实?他还未找到明确的答案。
1919年11月,聂荣臻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踏上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这是聂荣臻人生中第一次远行,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船过三峡,仰望云雾中的白帝城、并排耸立的巫峡十二峰,他和同伴互相鼓励:“发奋学习,学一些本领回来,好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与这大好河山一样壮美。”但在宜昌英租界,他遭到盘问;在上海十里洋场,他看到外国人和有钱人花天酒地、为所欲为,而底层百姓流落街头,在死亡线上挣扎,更觉得出国学习本领后归来救国是正确选择。
在35天的远洋航程里,聂荣臻经过南中国海、印度洋和地中海沿岸众多著名港口,大开眼界。但在那些风光绮丽的港口,他印象最深的却是许多衣衫褴褛的苦力和乞丐,连很小的孩子都在做工或讨饭。这些地方,大多是英法的殖民地。此时,聂荣臻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哪里有帝国主义的统治,哪里就逃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命运。
到了法国,聂荣臻首先提高法语水平,然后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远在海外,花费高而收入低,有积蓄时他就进学校读书,钱花光了就进工厂做工。在法国的两年间,聂荣臻不但认识了蔡和森、蔡畅、陈毅等人,经历了求学和做工的艰苦,也开始在思想上进一步探索国家和个人的出路。
留法学生中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并未彻底改变其实业救国的念头。他一边求学、做工,一边投入到留法学生发起的几次大规模群众斗争中。“二八运动”“拒款运动”、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聂荣臻都积极参与。为学生权利、为国家主权而斗争,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聂荣臻的能力和胆识得到进一步锻炼,也为他即将转变的世界观打下了基础。
1921年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失败后,22岁的聂荣臻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之后,他参加沙洛瓦劳动大学的入学考试,被录取后进入化学工程系学习。在这所师资力量雄厚、住宿条件好、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里,聂荣臻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从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转变到革命方面来,也就是说我的世界观的初步改变,是1921年11月到比利时以后发生的。”
思想巨变
当时,无论在法国还是比利时,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大,《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著作很容易见到。聂荣臻和同伴积极阅读这些著作,开始接触到作品中介绍的如劳工专政、社会主义等以往陌生的概念。他们经常一起讨论资本主义的弊病,谈论社会主义革命。
国内的一些革命报刊,比如《向导》周报等也传到了赴欧留学生手中。这些革命报刊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现状,聂荣臻读后深受启发,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政治问题。
在种种影响下,聂荣臻的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1922年6月3日,他在家书中用激情洋溢的文字坦露心声:“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让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均有衣食、均能享安乐的志向,如何实现?聂荣臻已经明确意识到,只有先进行彻底的革命,完全改变政治环境,才有可能谈科技兴国、实业救国,否则一切皆是空想。
写下这封家书两个月后,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同年8月,在刘伯坚和熊味耕的介绍下,聂荣臻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标志着他世界观的改变,他开始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此后一段时间,聂荣臻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武装自己及同志们的头脑。随着组织的工作越来越多,聂荣臻无法兼顾学习与革命工作。他最终决定放弃在沙洛瓦劳动大学的学业,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1923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聂荣臻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人生旅程。
奋斗终生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聂荣臻忠于党的领导,服从党的指挥,并为之奉献终生。多年后,他深情回忆道:“能参加中国革命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幸福。”
1924年2月5日,甲子年正月初一。聂荣臻与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相约瞻仰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他们神情肃穆地站在“社员墙”前,周恩来率先举起右拳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的了!”接着,聂荣臻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为自己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而由衷高兴。我要一辈子信仰、坚持、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富春、邓小平也进行了宣誓。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尽管坎坷不断,他们也始终铭记并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同年10月,聂荣臻离开巴黎,经德国柏林、汉堡,渡过波罗的海到列宁格勒,最后抵达莫斯科。
聂荣臻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后选调到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并担任中国班班长。近一年的学习生涯中,他丰富了政治理论知识,接受了战术、技术、野外演习等严格的军事训练,成为中共党内第一批系统学习军事的党员之一。
1925年9月,由于革命需要,聂荣臻回国。他遵照组织安排,赴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因在国外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及严格的军事教育,此时的聂荣臻已褪去稚气,成长为文武兼备的青年革命者。
回國后,聂荣臻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勇于担当使命,并为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聂荣臻又主动申请领军国防科技的发展。他说:“热爱科学技术,希望以此来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是我青年时期的夙愿。经过革命战争,人民掌握了全国政权,正是实现这种夙愿的好时机。我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这就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开辟了道路,我们必定能够再奋斗几十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工业先进的国家,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强大的一员。我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光辉灿烂的前景,毫不怀疑,充满信心。”
在聂荣臻的领导下,我国不仅在科技事业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现代化科技管理人才。他为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2年4月12日,聂荣臻用录音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临终遗言:“我入党已70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我坚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信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分正确的。”
聂荣臻的话语质朴谦逊,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老共产党员的初心。
历史证明,在大变局时代中,青年聂荣臻做出了正确抉择。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