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堂兄的师友情谊

2023-01-03陈钰

红岩春秋 2022年12期
关键词:韶山家乡

陈钰

1959年6月,毛泽东回乡视察。田间溪头,毛泽东小心翼翼地握着一位老人的手,这位老人手握蒲扇、银髯飘拂、神采奕奕。二人会心交谈,不时发出爽朗清脆的笑声。

这位深受毛泽东尊重的老人,正是毛泽东的堂兄、幼年时的私塾老师毛宇居。

良师益友

毛宇居年长毛泽东12岁,家住毛泽东祖居地东茅塘北侧的萃嘉塘。他们两家往来十分密切,毛泽东父母的婚事就是由毛宇居父亲帮忙操办的。

毛宇居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家学,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古文辞类纂、唐诗宋词等,是当时韶山屈指可数的秀才之一,享有“纯儒”的美誉。1906年,13岁的毛泽东从桥头湾私塾奔向毛宇居门下求学,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特意嘱咐毛宇居对堂弟严加管教,不能因为两家交往甚密而“留情面”。毛泽东在此求学近一年。

毛宇居对学生十分严厉,在阅读书目上只许学生看他规定的古典书籍,不准看旧小说之类的“闲杂书籍”,认为这些书对增长学识毫无益处。年少的毛泽东却不以为然,他思想活跃、聪颖好学,喜欢阅览群书,比起毛宇居教授的传统儒学,他更加偏爱中国的古典小说。关于这点,毛澤东后来在延安与斯诺的谈话中曾回忆:“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代的罗曼史(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在我年轻时,我不顾教师的酷诫,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而教师则深恶这些不正经的书,说它害人。我总是在学校里读这些书的,当教师走过面前时,就用一本经书来掩盖着。”

毛泽东所指的“教师”,正是毛宇居。

一次,毛宇居惩罚不认真听讲、故意旷课的毛泽东对着天井作一首诗。毛泽东自觉认罚,环顾了一下天井四周,立马轻松吟道:“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泽东巧妙地将自己比喻成天井里的小鱼,暗示毛宇居阅读不能有各种“条条框框”,要跳出局限的圈子广览群书。毛宇居听完,顿时心生愧疚,由衷地敬佩毛泽东的聪慧才华和灵敏思维。这首活泼有趣、意味深长的五言诗,至今收存在毛泽东纪念馆里。

不久,向来规行矩步的毛宇居改变了呆板保守的教学方法,开始因材施教,还慷慨地将祖遗的《随园诗话》《三国志》《唐诗三百首》等书籍借给毛泽东阅读。在毛宇居的严厉督导下,毛泽东还读了《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增长了学识和涵养。二人关系日益亲密,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10年秋,毛顺生决定送毛泽东去米行当学徒。得知毛泽东一心想去湘乡东山高等学堂读书,毛宇居亲自登门劝说堂叔支持毛泽东继续接受教育,还夸赞毛泽东天资过人、非同凡俗,当学徒实为可惜。在毛宇居的反复劝说下,毛顺生终于同意毛泽东继续念书,这让毛泽东十分感激。

之后,每当寒暑假,毛泽东都会回韶山与毛宇居切磋诗书学问、讨论波谲云诡的时局变化。毛泽东突飞猛进的学识与独到深入的见解,常常让毛宇居倍感惊讶和无限感慨。

1919年10月,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病逝,毛宇居协助料理后事,毛泽东写下情真意切的《祭母文》长诗和两副灵联。这是现知毛泽东所写古典诗词中最长的一首诗。

坚实后盾

家世渊源和师生情谊奠定了毛泽东与毛宇居长期交往的基础。毛泽东参加革命后,并没有忘记这位兄长。1925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携妻子杨开慧去看望毛宇居,与他深入讨论中国革命及农民运动的相关问题。毛宇居从湖南农民的实际出发,给了毛泽东许多实质性建议。同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做法也深得毛宇居的赞赏与支持,二人在革命问题上心照不宣。

1927年1月初,毛泽东为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再次回到韶山。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在湖南一带声名大震,父老乡亲特意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毛宇居在毛震公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表示欢迎。”简短的几句话,充分概括了青年毛泽东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宏伟抱负。

毛泽东在家乡考察期间,经常召集富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资料,遇到了许多未曾见闻的奇事。在此基础上,他写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透彻清晰地解答了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问题的质疑和责难。

毛泽东在乡考察了五天。离开韶山前夕,他将读过的大量书籍、写的各种读书笔记和信件托付族人保管。

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湖南,韶山城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为避免毛泽东的书籍、信札落入敌手,族人将其偷拿到山上焚烧。毛宇居闻讯,火速赶到,从中抢出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做的课堂记录《讲堂录》、为《伦理学原理》写的1.5万多字的批语,然后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家墙缝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宇居将它们一并献给国家,成为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珍贵资料和稀有文物。毛宇居还将毛泽东当年所写的《祭母文》收藏起来,保存了30年。这篇祭文后来刻于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上。

1930年,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队第四路军总指挥何键派人去挖毛泽东家的祖坟,认为这是战胜毛泽东的上乘之策。毛宇居得知消息后,迅速找人把毛泽东家的祖坟铺平,将墓碑深埋地下,还在上面种草,遮人耳目。何键的手下气势汹汹地冲到韶山时,毛宇居挺身而出,故意把他们引到一座毛姓地主的祖坟处,从而使毛泽东家的祖坟幸免于难。这一时期,毛泽东为革命在全国奔走,毛宇居在家乡潜心教学,二人从此失去联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毛宇居得知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时,倍感骄傲自豪,积极支持侄子毛远耀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不仅如此,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从韶山地下工作者手里偷偷借阅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反复阅读、揣摩,崇敬之意油然而生。为了不让毛泽东有后顾之忧,毛宇居主动照顾和保护毛泽东在韶山的家人亲属,在生活上接济毛泽东的弟媳周文楠和侄子毛楚雄。

毛宇居十分挂念毛泽东,通信不便时,到处打听毛泽东的安危和革命进程。韶山和延安恢复通信后,毛宇居立刻将家中种种情况告诉毛泽东,并介绍亲戚谭季余去延安。毛泽东收到信后,十分高兴,于1938年5月回信说:

宇居兄左右:

五月十日信收读。谭季余以不来为上。楚雄等已寄微款,尔后可略接济一点儿,请督其刻苦节省。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此复。即颂时绥!

远耀等在此甚好。

弟 毛泽东

五月廿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出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宇居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特以《导师颂》作七律五首,歌颂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赤子之心。其中两首如下:

其一

一领青衫运远谋,手无寸铁敌王侯。

拔山立海翻天浪,斩草除根解逆流。

饥溺为心能得众,黔黎请命矢同仇。

最难主义坚金石,百折不回气愈遒。

其二

思想行为自得师,开诚领导广推为。

成军百万皆精练,立法三章更创奇。

人道信心遵马列,谁知济众媲牟尼。

一腔铁血关天下,国尔忘家志不移。

毛宇居又写了一封信,随同诗一起寄给毛泽东。毛泽东饶有兴趣地读完诗和信,随即回信:

禹居家兄:

惠示并诗敬悉,极为感谢。此间情形,泽连当可面达。顺问阖族各前辈、同辈、后辈人的安好,贵宅各兄弟子侄的健康。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这封信,毛泽东本打算由正在北京的堂弟毛泽连捎回,后改为邮局寄发。毛泽东在信封上写了“湖南湘潭黄龙区清田乡韶山东茅堂,毛禹居先生,毛泽东”等字样。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人互通的第一封信。

特殊“信使”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毛宇居重新取得联系后,二人的书信往来更加频繁。现在保存下来的毛泽东致毛宇居的信就有近十封。毛泽东给故乡亲友写信,毛宇居是堂亲里收信最多的人,可見他在毛泽东心中的分量。由于毛宇居在家乡德高望重,又是毛泽东的堂兄和塾师,乡亲们都通过毛宇居向毛泽东诉说乡情、民情。

当时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巨大困难和严峻考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设新中国,实在无暇顾及家乡的事,却又难抑思乡之情,常常挂念亲人和家乡的发展建设。于是,他将一些亲友的事情直接委托给毛宇居办理,给亲友的答复和馈赠也嘱托毛宇居转交,甚至还请毛宇居帮助他接济困难的亲友。这样一来,毛宇居便成为了毛泽东和家乡之间联系的特殊“信使”。

毛宇居一腔热忱,频传信笺,乐此不疲地向毛泽东转达家乡的各种事宜。如1950年,毛泽东在得知他的邻居和儿时私塾玩伴邹普勋生活困难后,马上给毛宇居写了一封信,恳请毛宇居帮忙接济。信云:

宇居兄:

迭接数函,极为感谢。乡间情形,尚望随时示知。邹普勋(亨二)如十分困难,病情又重时,如兄手中宽裕时,请酌为接济若干,容后由弟归还。另纸请交邹普勋为祷。

即颂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年五月十五日

毛宇居收到信后,立即拿出为数不多的积蓄帮助邹普勋渡过难关,还如实转达了毛泽东对他们一家的惦念。邹普勋十分感激这位百忙之中关心他的幼年玩伴。

1952年,当毛泽东得知堂弟毛泽连生活拮据时,也迅速写信关怀。信云:

宇居兄:

李、邹二位来京,收到你的信,并承佳贶,甚为感谢。毛泽连来信叫苦,母尚未葬,脚又未好,兹寄人民币(旧币)三百万元,以一百万元为六婶葬费,二百万元为泽连治病之费。请告他不要来京,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

另寄二百万元给泽荣(逊五)助其家用。他有信来,我尚未复,请转告他,不另写信了。以上均请费神转致为荷!顺问

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日

这些钱均是我自己的稿费,请告他们节用。

毛宇居收到信后,第一时间向毛泽连一家转送了毛泽东寄来的钱,并向他们转达了毛泽东的就医建议。

这期间,也有乡亲向毛泽东写信反映韶山的生产生活、公粮收购存在很多问题。为客观、清楚地了解韶山的生产生活、公粮收购等情况,毛泽东不得已委派年迈的毛宇居帮他了解实际情况,“乡间生产、贸易、公粮等项情形,暇时望告一二”。收到信后,毛宇居立即着手做了大量的考察,收集了很多资料供毛泽东参考。

毛宇居不仅是传递亲情的特殊“信使”,还搭建了促进家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桥梁。1952年,韶山小学扩建,毛宇居受乡政府委托,进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宇居说明来意后,毛泽东毫不犹豫挥笔,还多次嘱咐毛宇居作为老师要重视教育发展,多为家乡教育出谋划策。

1958年,湘潭大学筹办过程中,毛宇居再次受家乡政府委托,进京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泽东为家乡有了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感到欣慰,欣然应允。几天后,毛泽东派秘书向住在宾馆的毛宇居送来了写好的校名和一封信。初办的韶山小学和湘潭大学因为毛泽东的亲笔题名而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的优质师资和莘莘学子,极大推动了湘潭教育和人才事业的蓬勃发展。

手足情深

毛宇居在帮助毛泽东处理家乡事情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帮助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李锐收集、整理、考证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各种资料,为李锐撰写《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的“学生时代”章节,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文献。

同时,毛宇居以极大的热情动笔整理了毛泽东的少年事迹。他将整理好的一篇长文《毛泽东轶事》寄给毛泽东审阅,由于部分内容不乏赞美之词,毛泽东认为不妥,便回信婉拒了刊印出版的请求。直到毛宇居临终前,《毛泽东轶事》都未能出版,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1951年9月,思鄉心切的毛泽东致信毛宇居、表兄文梅清和好友张有成,邀请他们到北京叙旧、游玩,并派人去车站恭迎三人。关于这次进京见闻,毛宇居在毛泽东58岁寿辰当天,向韶山学校全体师生作了描述。这份演讲报告完整收录在政协湘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湘潭县文史》第六辑中。

毛宇居回忆:“当时我们见了主席,真是无比欢欣和快慰。分别几十年了,我们有许多心里话要跟主席说,可千言万语不知从哪里说起。主席满面笑容,向我们走来,同我们握手,问问安,令人感到格外亲切。主席话语谦和,举止儒雅,那种谦恭的态度,真是不可以用言语形容。”“主席身体健康,精神焕发。他的饮食起居一切都很朴素。他穿的还是一件旧外套,吃的也不尚鲜味。作为人民的领袖,生活如此简朴,主席的品格真是无比崇高、伟大。”

毛泽东向毛宇居等人询问了家乡的土地改革、粮食生产等情况。毛泽东经常在晚上闲暇时间与三人畅谈叙旧,不经意间就聊到天亮。吃饭时,毛泽东注意到毛宇居牙口不好,便出钱为毛宇居换了假牙。

10月1日,毛宇居等人受邀登上国庆观礼台——天安门城楼。礼炮声和着毛泽东那洪亮的韶山乡音,在天安门广场久久回荡。毛宇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为这个意气风发、崇高伟大的堂弟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之后,毛泽东安排人员带领毛宇居等人游览了故宫、天坛、博物馆、文化宫、颐和园、万里长城等名胜,还参观了天津市容及天津物资交流市场。因天气渐冷,毛泽东用自己的稿费为他们每人添了一件大衣、一双皮鞋。离京前,毛泽东叮嘱他们要努力帮忙把家乡建设好。毛泽东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毛宇居等人十分感动。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0余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交待工作人员“要把我大哥接来”,他口中的“大哥”就是毛宇居。

为了能真切了解家乡的生产建设情况,毛泽东让毛宇居陪同在他身边到处走访视察。毛泽东挽着毛宇居的手,二人并肩走在田间小路上。临别前,毛泽东宴请当年的老共产党员、老赤卫队员和革命烈士家属。他将毛宇居安排在上座,并主动向他敬酒。毛宇居连忙起身举杯,激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尽管只有简短的八个字,却将人民领袖的高尚情操、昔日难忘的师生情谊、多年深厚的手足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1964年,毛宇居与世长辞,享年83岁,毛泽东听闻消息后悲痛不已。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韶山家乡
韶山山歌的传承语境探究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家乡一别四十年
沁园春·韶山
夏天的家乡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
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
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家乡美等
家乡的早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