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负性情绪和心理一致感的影响
2023-01-03廖露
廖 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湖北 武汉,430030)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骨髓造血功能严重缺陷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是帮助患者重建造血功能并维持生命的一种重要方式[1]。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通过粒细胞刺激因子等药物将供者的干细胞从骨髓里动员到外周血中,并运用专门的机器采集出外周血里的造血干细胞后输给患者,让患者重新建立造血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目的。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比较复杂,但是对供者的身体并无机体功能损伤或引发病理性疾病[2],供者较为配合,降低了采集难度,为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患者会过度忧虑移植后的结果或过分担心移植后的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程度等,这些因素带给患者沉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丧失治疗的信心,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3]。
1979年心理学家Antonovsky 提出的有益健康模型[4]为探讨身心健康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该理论更多地关注面对压力时,个体是如何积极应对并挖掘自身潜在资源,以维持、促进健康。心理一致感是有益健康模型的概念核心,具体是指个体内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普遍、持久、动态的信心感,体现了个体对自身具有的应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及对内外环境应激的理解,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国外研究结果[5-7]表明,高的心理一致感与低的焦虑、抑郁、生理症状以及高的健康水平有关。且有研究[8]显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存在着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而不良情绪会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使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增加治疗负担。因此,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以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一致感为目标进行心理护理,探讨心理护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选取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2021年3月—10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②处于轻中度焦虑及抑郁的患者;③符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指征[8]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精神类疾病患者;②重度焦虑或抑郁的患者;③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参与其他心理治疗者。
在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以及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2021年3月—6月入选的9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7月—10月入选的90 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共纳入患者180 例。对照组男41 例,女49 例;使用医疗保险报销79 例,自费11 例;年龄38~70 岁,平均年龄(54.63±16.04)岁。研究组男47 例,女43 例;使用医疗保险报销82例,自费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3.49±17.21)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①健康宣讲,使患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及其重要性全面了解,告知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②主动询问患者需求,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安慰关怀患者;③做好饮食与日常锻炼的指导等;④鼓励家属与患者沟通,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⑤征求患者的意见及建议。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制定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一致感为目标心理护理方案并实施。以心理一致感的3 个构成因素[9]:可理解性、易处理性和意义性为基础,邀请从事护理工作、疾病健康指导和心理治疗的9 位专家进行评审,最终形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共分为3 个部分:①认识疾病,了解疾病治疗关系;②寻找挑战疾病的力量;③积极生活的意义;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护理方案
研究组方案由心理护理小组实施。心理护理小组由护理经验丰富及具有心理护理学或心理学教育背景的医护人员组成,共8 名成员。小组成员均经过统一的心理护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系统学习本研究设置的心理护理方案,理解其内涵,讨论并总结更多可以举例的案例,以确保心理护理方案实施的专业性;对患者采用一对一的心理护理,每个部分分3 次进行,每次约40 min。从入院开始共实施3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焦虑自评量表(SAS)[10]:该量表用来反映患者焦虑的主观感受,共20 个条目,评分标准如下:≤49 分正常,50~59 为轻度焦虑,60~69 为中度焦虑,>69 为重度焦虑(需专业的精神治疗并配合药物疗法)。
1.3.2 抑郁自评量表(SDS)[11]:该量表用来反映患者抑郁主观感受,共20个条目,评分标准如下:≤53 分正常,54~62 为轻度抑郁,63~73 为中度抑郁,>73 以上为重度抑郁(需专业的精神治疗并配合药物疗法)。
1.3.3 心理一致感(SOC-13)量表[12]:该量表共有13 个条目,Cronbach's α 为0.76,分为可理解性、易处理性、和意义感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由4-5个条目组成。采用1(从来没有)~7(经常发生)计分,其中五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SAS 评分和SDS 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和SDS 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SAS评分和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90)研究组(n=90)SAS干预前64.57±2.83 65.41±3.13 1.371 0.173 t 干预后57.92±1.35 44.36±4.72 26.304<0.001 P SDS干预前68.21±3.09 68.59±3.16 0.816 0.416干预后61.74±2.70 49.82±2.14 32.823 0.000 t P 20.120 35.261<0.001<0.001 14.958 46.658<0.001<0.001 t P
2.2 两组SOC-13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OC-13 量表各项得分及总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OC-13 量表各项得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SOC-13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OC-13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90)研究组(n=90)可理解性干预前16.46±2.11 15.78±2.52 1.963 0.051干预后15.89±1.73 26.71±2.92 30.244<0.001易处理性干预前14.26±1.83 15.13±1.76 18.091 0.371干预后14.84±2.08 21.35±3.07 16.654<0.001意义感干预前13.48±2.33 14.59±2.82 2.879 0.005干预后14.35±2.02 23.57±2.83 25.157<0.001 t P总分干预前46.17±1.64 44.58±2.17 5.546<0.001干预后47.05±1.30 74.91±1.82 118.172<0.001
3 讨论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骨髓造血功能严重缺陷疾病是造血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虽可延长患者生命,但从配型到移植及后期护理的过程较长,且患者对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并发症三者的关系及其相关医学知识了解较少,会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恐惧等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专业的心理疏导,患者心理负担会逐渐加重,更容易导致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产生以焦虑、抑郁为主的负面情绪,患者的信心逐渐降低,对生活价值感不明确,降低了生活质量。而且患者情绪不稳定可能是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影响治疗效果[13]。通过有益健康模型中的核心理论-心理一致感的内容,从可理解性、易处理性、有意义性这3 个方面去制定心理护理方案,提高患者心理一致感的水平,从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模式中的重要一部分,心理连接着患者生理与社会,心理护理的质量不仅决定患者生理指标的恢复程度,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患者的社会生活情况。科学性及逻辑性强的心理护理方案是极其重要的。心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对临床护理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14]提示,具有高心理一致感水平的个体,更有消除压力源的可能,并可终止相关的紧张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SAS 评分和SDS 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SOC-13量表各项得分及总分较对照组提高(P<0.01),提示依据心理一致感的3 个因素制定并实施心理护理方案能够加强患者对压力源(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理解,增加患者对自身资源支持的控制能力,找到治疗和生活的意义,结束对自身疾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个压力源的焦虑、抑郁(紧张状态)。
本研究以有益健康模型的核心理论—心理一致感为依据,制定心理护理方案并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结果显示此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但对于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只是简单的收集性别、年龄等,并未收集文化水平、居住地、与供者之间的关系等,同时也并未收集血液因子的生化水平,未来有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更详细的资料收集,以便探讨影响心理一致感水平的因素,为完善此类患者心理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