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吗?

2023-01-03常向东尹迎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宽带基础设施政策

常向东,尹迎港

(兰州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1]。各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在相对稳定的发展水平下,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的生活差距正在逐步拉大[2]。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为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由早期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政策举措,到近些年陆续推出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部现代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助力构建区域间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连续多年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高达38.6%,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新时代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引擎。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基础,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必然要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数字经济治理”。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增长进入新常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来赋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更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网络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哪些异质性影响?其中主要的作用机制有哪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探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学者们多采用光缆长度、人均电话数量、人均邮电业务量、城市4G基站数量等作为代理变量进行衡量[3-5]。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发展外部性的具体作用机理大体上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梳理。

聚焦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效应,学者们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出口贸易、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等产生了积极影响[6-10]。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是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青山等(2021)发现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改善城市内资源再配置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迁,通过改善城市间的资源再配置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高级化[11]。金环等(2021)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市级层面数据匹配,发现“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高端人力资本水平以及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来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1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提升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13],而数字经济通过激发新人才资源发展潜力赋能创新等方式显著提升城市韧性[14]。还有学者从环境角度展开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革新来抑制大气污染,其效果存在一定的时滞性[15]。李广昊和周小亮(2021)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大气污染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工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转型和居民生活方式的线上化转型两个重要方面[16],因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具有明显的环境正外部性。

从微观视角来看,学者们探讨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消费[17]、金融素养[18]、企业家精神[19]、企业经营绩效[20]等的影响,发现政策实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针对劳动就业结构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可以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促进劳动力就业水平的提升,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促进就业,尤其对邻地劳动力错配的改善效果更优于本地的效果,但该效应具有波动递减的趋势[21];另一方面,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端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在促进企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增加了对劳动力总量的需求,并优化了需求结构[5]。此外,针对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有学者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展开了相关探究。陈阳等(2022)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升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增加互联网普及率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具有典型异质性,该正面效应在东部地区、北方以及传统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不显著[22]。金晓彤和路越(2022)发现互联网基础设施虽能促进农村居民增收,且效果逐年增强,但存在双向“数字排斥”,使得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23]。可见,学界针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

还有研究从政策评估角度出发,通过对政府实施的“宽带中国”等一系列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政策展开系统评估,论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24-25]。张杰和付奎(2021)发现“宽带中国”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具有动态可持续性,即这种创新赋能效应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但示范城市会对周边地区的创新要素和资源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有可能会拉大区域发展差异[26]。除此之外,由于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27],有学者论证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能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的提高,该政策能通过促进城市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拓展城市间合作创新的空间[28]。

梳理已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更多是基于城乡间收入、居民消费差距等方面,并且对区域发展差距收敛的政策效果的研究并未达成共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是常态,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过大将会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从而激发社会矛盾[2]。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什么影响?其政策干预效果的异质性和关键的作用机制有哪些?本文试图通过对“宽带中国”试点建设这一政策展开系统评估来回答上述问题,进一步阐述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传统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能通过移动基站、宽带、长途光缆等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地理锚定特征,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地理穿透特性是可以穿破传统基础设施的物理空间限制发挥作用,影响的范围更广且作用更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而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地区的资源配置[29]、数字鸿沟效应[30]、创新水平[31]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基于这三个维度进行理论分析。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作用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主要通过改善劳动力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和企业劳动力需求结构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由劳动力供给端来看,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供更多就业市场相关的重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在降低区域信息不对称性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劳动力回流效应,优化劳动力要素供给合理化发展;而从劳动力需求端来看,一方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发展数字经济,相应的地区数字经济行业的规模会快速扩张,相关产业的就业人员会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来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规模,不断优化企业的劳动需求结构[5],而企业需求结构的优化会催生更多新岗位,进一步显著促进当地就业[32],最终会不断加快劳动力要素实现高效率地跨区域流动,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

假设H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改善数字鸿沟效应作用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过去由于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遗留下的市场失灵问题依然存在,而当前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需要在更广范围内扩充市场空间。企业成功进入其他区域市场的关键在于核心信息的准确把握,如当地政府政策、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其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进入该地区开展经济生产活动。而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构建能够实现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广泛、快速传播,去除传统行业隐性边界,打破企业进入壁垒,进而降低行业市场准入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失灵问题,促进更广范围内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区域间产生规模更大的产业集聚。此外,网络基础设施能够为地区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网络技术平台,促进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不仅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利用高新技术改善生产管理运营,大大降低市场主体的搜寻成本,加速数据要素、信息知识在区域间的快速流通[33],通过更加充分地搜寻、捕捉和挖掘信息,合理调整企业的生产周期和要素配置来提升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还能促进产品在区域间的快速流动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34]。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

假设H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改善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效应,降低信息不对称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影响科技创新作用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创新驱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性和区域关联性[27],当下伴随中国区域技术结构的调整变迁,地区之间的技术竞争逐渐转为技术互补,究其原因是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地区企业为应对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必须要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35]。企业作为市场重要的创新主体,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地区研发创新投入对邻近地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36],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部地区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知识外溢效应能够提升地区间的整体创新水平,并且区域信息化水平的趋同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创业的热潮;另一方面,地区之间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能够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37],并且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弱化地理、时空等因素对地区间产业融合形成的制约,有利于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协同发展,优化更大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网络结构来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3:

假设H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于2013年颁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4年批复第一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又于2015、2016年相继批复第二、第三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根据“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建设标准,试点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为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准自然实验基础。据上述分析,本文构建多时点DID模型探究该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具体基准模型设定如下:

Yit=α0+α1DIDit+γXit+φi+ηt+ϑpt+εit

(1)

其中,Yit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IDit为“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冲击变量,即若地区i在某一时间t期后受到政策干预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Xit为控制变量;φi为城市固定项;ηt为时间固定项。为减少省级层面个体时间特征可能带来的影响,加入省份与时间固定效应的交互项ϑpt进一步控制;εit为随机扰动项。本文主要关注交互项的系数α1以探究“宽带中国”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2.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lnpgdp),采用取对数的人均地区内生产总值进行衡量。产业结构升级(tcch),以三次产业产值占比的加权求和进行衡量。科技创新水平(innovate),采用各地区年每万人专利授权总量进行衡量。社会投资水平(invest),用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进行衡量,具体参考张军等(2004)[39]的做法进行测度。政府干预程度(gov),采用地区人均财政支出进行衡量。人力资本水平(hum),通过各地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加以表征。

(三)数据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城市年鉴》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完整性,共选取2011—2019年中国城市的相关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共计试点城市106个,对照城市176个(1)囿于篇幅,城市分组名单不再展示,备索。。关于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均值和标准差可以看出,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首先采用多期DID进行基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列(1)和列(2)未加入控制变量,列(2)和列(4)均加入了省份与时间交互固定项。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均显著为正,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验证了本文假设。一方面,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降低地区的信息壁垒,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劳动力就业以及企业市场准入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优化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提高企业主体信息化水平,促进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企业生产规模、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控制变量方面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投资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水平表现为负向作用。当下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地区可能存在虹吸效应,使得产业同化、要素集聚等在发展较快的地区更为明显,将会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已有研究[40]表明,该效应会伴随地理距离衰减。随着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这种效应会被逐渐弱化。

表2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

(二)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

鉴于本文所使用的多期DID模型,借鉴贝克等(Beck et al.,2010)[41]、何凌云和马青山(2021)[42]的做法,通过事件研究法进行检验。选取“宽带中国”试点建设的政策效果作为参照对比,并设定政策冲击前一期为基期。如图1所示,“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前的政策回归系数在政策冲击前的第四期显著为正,但除该期以外,事前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并且整体稳定无明显上升趋势,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事前整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基本满足事前平行趋势的假定。而在政策实施后,可以看出政策的实施效果较为显著并呈上升趋势,政策回归系数在样本观测期内逐年递增。这说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正向的干预效果。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2.贝肯(Bacon)分解

不同于传统DID,针对多期DID中所涉及的多组多期数据,模型可能存在不能解释政策净效应的问题。为防止估计结果出现偏误,以下借鉴古德曼-贝肯等(Goodman-Bacon,2021)[43]提出的权重分解方法,即将双向固定效应的DID估计量进一步分解为三个部分的加权平均值,具体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贝肯分解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有90.6%来自处理组与从未处理过的控制组之间的平均差异。由贝肯权重分解图2可以进一步看出,在水平横轴右端的双向固定DID估计量总体所占权重最大,且为正值,说明政策冲击的正面效果大部分都是基于以从未受到冲击的控制组作为参照来进行的反事实估计的结果,政策干预效果整体显著,表明上述结论稳健可靠。

图2 Bacon权重分解

3.变更核心变量

鉴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坚实基础,因此借鉴赵涛等(2020)[4]的研究,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来间接验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其中,num代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质量,通过逐步添加控制变量、固定效应项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再次验证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表4 稳健性检验(1)

图3 “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安慰剂检验

4.安慰剂检验

(1)随机抽样城市样本安慰剂检验。考虑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不可观测因素无法通过DID的固定效应予以控制,以下进行安慰剂检验以尽量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借鉴尹志超等(2020)[44]的做法,通过虚构政策实施节点以及随机抽取样本对象,基于此反事实样本进行多期DID回归并重复1 000次,最终得到随机样本的系数估计结果并绘制相应的核密度分布图。由图3可以看出,随机生成的伪政策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呈正态分布,在零点附近并且显著异于模型政策真实冲击效应估计值,说明回归结果受到其他政策因素影响的可能较小,再次说明模型估计结果是稳健的。(2)时间安慰剂检验。参考王锋和葛星(2022)[45]的做法,将政策冲击时间点分别提前几期进一步观察事前假定政策冲击的干预效果。时间安慰剂检验的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列(1)—列(4)分别表示政策冲击时点分别提前一到四期,回归结果中政策冲击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政策干预通过了时间安慰剂检验,表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5 时间安慰剂检验

5.其他稳健性检验

在进行上述几种稳健性检验之后,本文使用其他几种稳健性检验方式来确保本文基准回归结论的可靠性。

(1)排除政策因素。鉴于在对“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同时,尽管本文在基准回归中对宏观省级层面的因素进行了控制,但不可避免可能存在同期相关的政策冲击干扰,进而使“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效果估计出现偏误。因此,对同期宏观层面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在表6列(1)对智慧城市(2)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科学技术部于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分三批次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进行控制。(2)变更聚类方式。为缓解异方差和序列相关可能带来的问题,参考卡梅隆和米勒(Cameron & Miller,2015)[46]的研究方法,在基准回归以城市为聚类的基础上,添加年份以形成“城市-年份”的双向聚类。(3)将聚类群体更改为更高层级同时也更为严格的省级层面,但由于省级层面组群较少,因此参考陈和方(Chen & Fang,2021)[47]的做法,通过自体抽样法(Wild-Bootstrap)重复1 000 次进行省级层面聚类回归计算聚类稳健标准误。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政策干预系数整体显著,再次表明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稳健可靠。

表6 稳健性检验(2)

六、进一步讨论

(一)机制检验

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作用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能的传递机制并进行验证。鉴于上文的理论分析,以下将主要从劳动力要素配置、信息普及和科技创新三个角度具体展开分析。其中,劳动力资源配置(abslabor)采用劳动力相对扭曲指数进行衡量,具体参考谢和克莱诺(Hsieh & Klenow,2009)[48]的做法进行测算,该指标越大代表地区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越高。数字鸿沟效应主要与信息普及程度有关。考虑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地区整体的信息化程度,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居民均能够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来获取大量信息,因此采用互联网普及率(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进行表征地区的信息普及程度(nume),该指标越大意味着信息流通程度越高,区域间的数字信息鸿沟效应就越小。科技创新(innovate)主要参考各地区年每万人专利授权总量加以表征,单位专利授权数量越多,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较高。鉴于传统机制研究中逐步回归的不足[49],本文采用自助法(Bootstrap)检验(进行1 000重复抽样再回归)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传递机制进行验证,具体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有关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提高信息普及程度以及促进科技创新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均通过了检验。与上文理论文分析一致,说明当下应继续推进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不断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断缩小区域间的信息差、提高信息普及率来缩小数字鸿沟,继续鼓励支持将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劲内生动力,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表7 自助法检验

(二)异质性分析

1.区域异质性分析

中国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部与东北地区次之,西部较慢。另外,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北发展差异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50]。那么从局部区域分析的视角出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会产生哪些异质性作用?不同区域“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干预效果的异质性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区域异质性检验

以上结果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正面影响显著为正,而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东部地区由于整体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高于其他地区,能够利用先发优势更精准、高效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邻,整体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会辐射中部地区促进邻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促使中部地区经济快速赶超,故“宽带中国”政策试点对中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表现为正向冲击。而针对东北地区而言,可能受到近些年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和人口不断流出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叠加“双碳”背景下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在全国的经济占比持续下降,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使得“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干预效果不显著。西部地区整体发展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三线建设”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但是西部多数地区发展往往会受到自然资源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经济的集聚效应较弱,人力资本积累能力低,诸多因素会限制网络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宽带中国”对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显。

从南北分区的回归结果来看,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南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较为显著,而对北方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则不显著。近年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竞争力逐渐呈现南强北弱的态势。一方面,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转型,而南方地区海岸线更长、沿海城市居多,其中多数城市的制造业和新兴行业如信息服务业等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中央近些年推出的“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级的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有助于南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北方地区由于过去靠重工业如煤矿开采等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多,当下国民经济发展政策上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因此北方地区部分城市亟待调整产业结构的现状影响到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最终体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北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尚未产生显著影响。

2.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

大城市往往具有明显的经济集聚特征,相应地,人才、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就越强。这些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善,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背景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值得探讨。城市规模的划分主要参考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鉴于文中的中小规模和超大规模城市的样本较少,防止估计结果失真,本文主要评估分析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政策干预效果,探究“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城市异质性影响。此外,还将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3)中心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共计73个。参考国务院公报2014年第9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进一步探究“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在城市间的异质性影响。表9回归结果显示,“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外围城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特大规模城市以及中心城市存在正向作用,但不显著。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虽然具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产业资源集聚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但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也会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如公共物品提供、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的经济运行周转效率,不同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城市人口规模效应的影响而存在最优城市规模[51]。以上说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具有异质性。

表9 城市规模的异质性检验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中国2011—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DID模型实证评估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和机制分析,论证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第二,分区域来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的经济协调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三,分城市规模、层次来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对大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特大城市与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第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增加信息普及程度和促进科技创新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继续加大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网络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公共品属性,鉴于“宽带中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建立健全“宽带中国”政策的有效反馈机制并不断完善,扩大“宽带中国”的辐射范围,打造网络强国。第二,地方政府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发展状况有序、有力推广实施。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做基础。在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要总结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可供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发挥以点带面的政策示范效应;在发展落后的地区,要防止过于生搬硬套,应切实根据地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工作。第三,加快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劳动力要素在市场间的跨区流动障碍是区域间经济不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引领作用,在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降低信息不对称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地方保护壁垒与市场分割。第四,加大对研发、科技创新的政策倾斜力度。科技创新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政府部门应继续营造良好“双创”环境,鼓励“干中学”,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不断完善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字经济建设与传统实体经济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供需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宽带基础设施政策
政策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政策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装宽带的人
助企政策
政策
射频宽带放大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