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科学家肩负的使命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
2023-01-03
◎ 本刊记者 郝 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9 层的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开阔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实验设备,嗡嗡作响。一排排开放式实验台前,曹晓风和几名研究人员默默地忙碌着。
“科技创新很不容易,但这是科学家、党员肩负的使命,要给国家和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必须有紧迫感。”曹晓风说。1987年入党的曹晓风,一直从事科研工作。“我体会,做一名科学家,和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都要求实、求真,实事求是。”她说。
曹晓风,中国共产党党员,植物表观遗传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1965年5月生于北京市,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1年获现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在组蛋白甲基化研究方面,她发现了植物中首个H3K27去甲基化酶REF6,并提出REF6与LHP1 共进化的理论;揭示组蛋白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调控基因表达和维持转座子活性的分子机制,首次在基因组水平上证实转座子具有调控功能。系统研究了拟南芥中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和调控开花的遗传学途径,发现AtPRMT5 和AtPRMT3 基因突变分别导致全基因组mRNA 前体剪切和rRNA 加工异常,揭示了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新机理;在水稻小RNA 研究方面,她鉴定了水稻小RNA 产生的关键因子及遗传途径,揭示了不同小RNA 对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我这个人原则性比较强”
曹晓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7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对我来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曹晓风说,“我母亲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父亲年轻时曾参加抗日远征军,回国后进入北大学习,后来也入了党,哥哥也是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入了党。”
曹晓风回忆,小时候,家里省下来的钱都被父亲购买了书籍,父亲还一直坚持订阅《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关心国家发展。正直、善良的家风深深影响了曹晓风。
1995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曹晓风,得到公派留学机会,到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JohnInnesCentre)做访问学者研究。一年访学期限将满,回国还是留在国外?曹晓风面临选择。
“当时,我丈夫在美国留学,当然希望我去美国和他团聚,那里的工作机会也比较多。”曹晓风说,那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留在国外的不少,丈夫和同事们也积极为她赴美寻找机会。“但我这个人就是原则性比较强,想到自己是公派的,是做过回国承诺的,不能这么一走了之。最终还是说服了丈夫,回到国内。”
1997年,曹晓风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曹晓风在科研上崭露头角,与导师一起取得了不少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2002年,曹晓风回国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做学术报告,研究所老领导李家洋、薛勇彪热情邀请她回国发展。“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领导全力支持,我相信用我的所学一定能在表观遗传学这一前沿学科上做出新的成绩。”她说。
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2003年,曹晓风进入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致力于高等植物表观遗传学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当时,研究所分给曹晓风的实验室是几间平房,原是存放玉米的仓库。一切办公设备和实验器材都要从零配备。
“物质条件不是很重要。”曹晓风回忆当时的环境,墙上刷了白灰,实验室和办公室的窗户不仅高还特别小,她和同事不以为苦,一点点买来实验台、建温室。“创业不易,但大环境好啊,所里、院里都支持,在经费上给了很大帮助。”
回国前,曹晓风主要研究DNA甲基化。回国后,她结合国内的研究实际,决心主攻新的研究方向。在植物表观遗传学领域,她多年致力于植物组蛋白甲基化、小分子RNA 等调控机理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杂交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科学家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在美国,大学里重视基础研究,基本很少考虑应用问题。而在中科院这样的国家科研机构,我们的科研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必须更加强调科研成果应用的潜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曹晓风说。
曹晓风的研究成果,在指导农作物的分子改良、杂交水稻利用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领域,有些现象大家都知道,这是‘知其然’。我的研究就是要‘知其所以然’,研究其中的机理,使今后的应用更加有效。”
曹晓风先后获得美国杜邦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先后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并于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国以来,科研上的累累硕果让曹晓风的导师们倍感欣慰。出国学术交流时,她在美国的导师对她说:“你现在太有名了,所有人都知道你。”
“党员觉悟体现在工作中”
曹晓风工作非常努力,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曾有一个学生,想努力“比曹老师来得早、走得晚”。“后来他失败了。”曹晓风笑言。
“做了导师,带了这么多学生,责任大啊,不能把人带歪了。”曹晓风说,“实验室风气要正派,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大家要见贤思齐,不能谁好就嫉妒谁。”曹晓风说到做到,评先进,一定让人心服口服;评三好学生,一定要以德为先。“给团队一个正确的引导和影响。”
科研创新压力大,还要兼任研究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和所妇委会主任等职务,曹晓风要求自己科研工作、社会责任一项都不放松。
“科研工作多难啊,不断失败、调整,不断探索,没有‘大心脏’是不行的。”曹晓风说,如果把科研工作比喻为打仗,党组织就要起到“政委”的作用,要凝聚人心:对科研工作一时受挫折的,要及时谈心;取得成果的,也要有人分享喜悦。
研究中心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66 名,入党积极分子2 名,占中心总人数的54%,是一个以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为主的党支部。“党员的科研工作和业务水平要更好,党员觉悟要体现在科研工作中。”曹晓风说,“事实证明,在研究中心,党员身份和业务水平是有关联性的,党员的确走在了前面。”
在一些生活琐事上,曹晓风对党员要求也很高。研究中心迁了新址,有了更加宽敞明亮的实验场所。“共享区域的公共卫生怎么搞?党员要带头。”
曹晓风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记者与她一同在食堂吃饭,食堂里人来人往。前面有人把勺子掉在了地上,她马上弯腰捡起来放到回收台。
热心、善良、正直,这是国内外同仁对她的一致看法。美国导师曾半开玩笑地问她:“看你觉悟这么高,平时去哪个教堂呢?”
曹晓风回答:“我信仰的是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