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区域复苏 探路高质量发展

2023-01-03杨伊静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东南亚粤港澳大湾

◎ 本刊记者 杨伊静

2022年东南亚地区举办了东盟10+1 会议、10+3 会议、东亚峰会、G20 会议、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系列外交活动。中国与东盟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方,通过双边及多边的磋商会晤,达成了多项涉及国家间、区域及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共识。它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深化合作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更明确的思路和更务实的方案。

11月26日-27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与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的“东南亚论坛”2022 国际会议暨粤港澳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论坛顺利举行。此次“东南亚论坛”以2022年“亚洲时刻”精神为基调,以“携手复苏、协同创新”为指引,聚焦“共同应对挑战: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主题,旨在就如何依托区位优势与发展优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的协同创新发展,优化多边主义格局,以应对全球变局下的新挑战,推动中国-东盟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进行学术讨论与交流。

携手复苏,区域合作迎“亚洲时刻”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将“国际化”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遵循“融入湾区、深耕东南亚、经略‘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理念,主动服务中国开放大局和区域发展需求。学校东南亚教育研究和实践历史底蕴深厚,作为毗邻东南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责任与使命。

论坛嘉宾合影留念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东盟正致力于建设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它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应共同携手发掘粤港澳大湾区在岭南文化、国际交流、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成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在文旅、媒体、智库、青年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刘锦认为,本届会议具有积极意义。教育部在积极推动香港、澳门地区融入国家教育发展大局的同时,全力支持大湾区发挥辐射周边、融通全球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优化机制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东南亚论坛”等平台的优势和作用,持续完善区域教育交流机制,设计更多体现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项目,打造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教育合作网络。另一方面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重点领域紧缺专业的高水平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以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服务支撑本地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推进数字教育合作,中方将于近期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同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数字教育领域标准制定、网络数字空间治理等方面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变革与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教育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主持会议

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陈广俊表示,广东一直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东盟已是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海洋、环保、能源、服务业等多领域逐渐形成了极具互补性发展潜力的战略合作关系。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认为,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十周年,而就在此次召开的G20峰会及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国与印尼及泰国领导人分别达成了中-印尼、中泰关于建设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共识,“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正式写入了双方战略合作文件。它不仅说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凝聚发展共识上取得了更深入的进展,还说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利益面正不断扩大,它进一步地坚定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发展信心和共同趋向。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暨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建华在会上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后疫情时代”、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变革与调整,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并乘势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建设友好健康的多边主义格局正当其时。

他说,教育促人才培养,人才促创新发展,创新促产业升级。面对当前的动荡变局与激烈冲突,具有重要地缘政治和经济意义的东南亚地区无疑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而2022年,正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RCEP 生效实施的开局之年。全球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RCEP 立足并超越经济层面,将对区域间人文、科技、教育、旅游、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带来综合性的变革,对中国同东南亚地区产学研合作的日益深化产生重大作用。在RCEP 背景下,推动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对全球变局下的新挑战,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泰中友好协会会长暨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顾问功·塔帕朗西,柬埔寨国家发展资源研究院顾问、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陈勒提特向论坛发来贺信。功·塔帕朗西会长说,泰国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丰富领域的对话合作通道,民间友谊积淀深厚。东南亚论坛为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与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交换意见、展望合作重要平台,泰中友好协会及泰国人民将继续履行我们对“一带一路”支持的承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将使中泰友谊常青。陈勒提教授在会上表示,中国与柬埔寨是铁杆朋友,两国率先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两国社会各界落地生根,得到双方人民群众一致拥护。东南亚论坛作为中国学术界与东南亚国家专业人士对话与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希望它能进一步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加强中柬两国的民心相通,社会交融。

科创驱动,中国-东盟建更紧密命运共同体

论坛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各领域专家们围绕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跨区域经贸合作、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迟福林院长就如何推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给出了六条建议,他认为中国与东盟可在海洋旅游合作圈、高技术产业链、数字经济市场、蓝色产业链供应链、法律服务体系及多方面、多层次人文交流方面加快合作机制建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教授则从新形势下的战略角度给粤港澳和东南亚关系作了解读和建议。他认为,金融合作将在粤港澳和东南亚区域合作中发挥关键性与带动性作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以政府-企业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一带一路”中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地缘经济困境及发展趋势。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林广志对近年来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举措、成效及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应以横琴城市合作区为平台,推动横琴“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制度优势、创新机制成为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国家合作交流的新引擎。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Tan Sri Dato' Sri Lim Hock San 从当前马来西亚华商社团的丰富海外经验出发,对大湾区如何与东盟合作实现新突破给出建议。此外,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会长、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荣誉创所所长Phua Kok Khoo、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李桂雄、菲华商联总会副理事长Delfin Letran、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工贸部工贸政策战略研究院国际合作促进委员会副主任ĐNG HOÀNG MAI、东帝汶中华总商会会长张芳霞、文莱中资企业协会会长李峰、曼德勒福庆语言学校校长U Set Tee 等从地方、国别视角,为中国特别是湾区与东南亚的关系给出观点分析、前景展望及切实建议。

对于如何推动企业间的合作,GLA 全球物流联盟网董事长孙文芳认为,大湾区企业可以RCEP 为契机,加快与全球规则联通,实现高效率的价值链布局,打造我国企业的韧性供应链。白鲸出海驻外专家、前远川出海研究负责人张纬杰认为,能充分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的出海项目更有可能长久,出海问题的本质在于,走出去的“形”是中国企业,而“神”却是中国认知。广东省驻马来西亚经贸代表处首席代表黄金发建议轮胎产业等或可将生产基地转移至马来西亚,以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对于如何以科技驱动合作,云南省科技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汪燕结合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科技合作的现实,总结了三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模式,同时为今后的中外科技合作提出了三条建议。台湾金门大学教授马祥佑简要介绍了南海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海跨境合作的可能性路径,包括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海洋矿藏合作开采等。越南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前所长、副教授Tran Dinh Lan 以“卫星遥感在越南海域应用的主要成果”为题展开汇报,并对越南卫星遥感研究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成昆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现状出发,剖析了东盟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景,最后讨论了澳门与东南亚经贸关系。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叶桂平则从东盟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现况出发,解析了大湾区与东盟互联互通的市场条件,探讨了澳门在大湾区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平台机遇,总结了澳门在促进东盟与大湾区经贸发展的建构路径。

以国际中文教育为媒,华师搭建民心相通桥梁

论坛上专家们也就如何通过跨国教育合作、国际中文教育、社会人文交流等议题对促进区域合作间的民心相通进行了讨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主任在演讲中表示,教育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互学互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华南师范大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镇,华南师大的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在开展东南亚研究及推进中文师资培训、高端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国际中文教育为媒,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满生研究员认为,二十大后中国与东盟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它既涉及如何高质量促进跨境人才流动、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机制等重大问题,也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和南部跨境省区与东南亚诸国的人才培养合作问题。对此,他提出合作培养人才应做到的五方面工作建议。此外,北京语言大学周小兵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老挝琅勃拉邦省教育与体育厅厅长Vongphet Oudomlith、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Arifin Zain 则分别从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在合作机制建设、文化教育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演讲,既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思考和构建,也对中观、微观层面问题进行剖析、解读和对策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对当前我国区域国别学建设的背景、重点及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他认为,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大国之学。在此特殊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重要区域及国别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合作提供更丰富、更理性的方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坚教授则从“区域国别学与东南亚学”的建设出发,对如何通过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东南亚国际问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与实践人才梯队建设提出了建议。吴坚教授认为,以东南亚学赋能区域合作发展,有助于增进对中国与东南亚合作的更深层次理解,打下更坚实的人文基础。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刘锦致辞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暨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建华致辞

泰中友好协会会长暨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顾问功·塔帕朗西致辞

柬埔寨国家发展资源研究院顾问、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陈勒提特向论坛发来贺信

“国际中文教育+职业”成为与会专家们分享国别经验的焦点议题。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吕京认为,新加坡“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理论+实践”的考核制度为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菲律宾华教中心出版部主任林峰从菲律宾的历史、教育及菲律宾鲁班工坊三个方面出发,认为广州城建学院与菲律宾华教中心等中菲五家单位试行的“中文+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为“一带一路”赋能中菲未来经济、教育合作发展搭建合作之桥。广州菲律宾归侨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客座教授谢柏毅认为,菲律宾华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数字化在线教育将强有力加速两者有机融合,以便更好应对全球变局与冲突下的多元挑战。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金晶指出了当前缅甸职业教育面临教育投入不足、指导体系缺乏、劳动力市场信息可用性较低等关键问题。她认为,复合型服务技能是缅甸未来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内容,非公办和私立培训机构将成为其先头部队。柬埔寨部落外语学校钟一诺汉语中心汉语教育部主任高蕙利(Pech kimly)提出了柬埔寨中文教育与职业语言、科技语言相结合的思路。泰国环球文化教育集团董事长、博士李文莉结合自身在泰国从事贸易合作的经验分析两国未来合作发展的新方向。她指出,泰中的贸易合作体系逐渐完善,双边合作的巨大潜力使得泰中国际人才联合培养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讨论,与会者们均认为,建设“中文+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促进区域人文知识积累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自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每年一度的“东南亚论坛”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六届,其专业及社会覆盖面广,致力于联动与促进东南亚华人华侨、国际中文教育、高等教育及东南亚企业界间的对话合作,已成为促进国别和区域间学术研究与社会专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猜你喜欢

东南亚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