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现状研究
——基于山东省部分省属高校辅导员的实证调查
2023-01-03崔国强毕先进
崔国强 ,毕先进 ,李 飒
(1.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2.山东农业大学纪委,山东 泰安,271018;3.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4.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271000)
进入21世纪,高校辅导员数量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日益突显。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作为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明确了辅导员职务职称双线晋升的待遇,明确了专职辅导员按照1:200的师生比配足配齐的要求。进入新时代,辅导员职业群体已接近20万人,辅导员入职学历门槛不断提高,近几年博士学历入职辅导员比例逐年增加,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山东作为高校生源大省,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排在全国前列,博士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我们把博士学历入职辅导员的统称为博士辅导员,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影响着高校育人育才的质量,因此对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经过前期研究,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归属、职业责任和职业成就等五个维度探索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1],分析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影响要素,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辅导员职业精神理论体系;在理论分析研究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置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研,对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和培育路径,为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相关制度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具针对性、更贴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解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现状,在前期客观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2021年7-8月利用问卷星平台,从48所山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中选取4所高校,抽取学校在职一线辅导员,重点抽取博士辅导员进行调查。在线完成问卷297份,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8%,其中博士辅导员82人,占比28.3%。抽取的博士辅导员来自山东省的工科院校、农业院校、医学院校和普通综合院校,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得结论可适当推论山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博士辅导员从业状况[2]。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及职业精神研究回顾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政治辅导员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工作定位主要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工作发展经历了从事特殊工作到专门负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后到双肩挑工作甚至是多面手的复杂工作。辅导员的名称也由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到辅导员延续下来,辅导员通常是指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我们一般统称为辅导员。2008年浙江大学博士应聘浙江工商大学辅导员,开启了博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生涯,此后入职人数不断攀升。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随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任务呈现出不同时期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的出现,学界研究文献数量不断攀升。在早期辅导员职业精神研究成果中,和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相类似,主要研究辅导员从业应有的道德品质。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有了明确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对辅导员职业精神的深入研究。辅导员职业精神在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大前提下,学者们对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结合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学者们对辅导员职业精神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因素,提出了辅导员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
当前,辅导员职业精神研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从研究视角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涵、现状、培育路径等方面。目前没有针对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的研究。从研究效果看,对辅导员职业精神培育研究较少、内容较为空泛,未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对辅导员职业精神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从研究涉及学科和方法看,现有理论研究职业精神主要侧重心理学,而较少其他学科。辅导员作为被研究对象,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方式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辅导员职业精神的相对较少,有的只是侧重某一学科的某些理论,有些研究主要涉足心理学,有时用些社会学研究方法,很少同时涉足多个学科的研究借鉴。国外研究只涉及部分我国辅导员的职能,国内研究辅导员职业精神实证性研究较少。从研究文献数量上看,现有研究职业精神的相当多,研究辅导员职业精神的较少,研究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的目前没有。据CNKI数据库统计,目前国内外研究职业精神文献数量超过3万,其中外国文献达2.23万,其中高等教育文献数量达9536;国内研究职业精神文献数量达8492,其中职业教育文献数量达2603,高等教育1069,思想政治教育251。研究辅导员职业精神的文献数量只有128,其中学术期刊81篇,学位论文19篇(1篇博士论文,18篇硕士论文),28篇特色期刊文章;目前尚未找到研究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的文献。另外,现有研究职业精神的成熟量表也多是国外的,国内尚缺少辅导员职业精神量表,也鲜有人问津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量表。
2 高校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调查问卷样本特征
2.1 人口学特征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博士辅导员中男性占53.66%,女性占46.34%,但辅导员总体占比是男性约占43%,女性约占57%[3],由此可以推断出在硕士学历以下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女性占比相当大,也就是说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实施群体辅导员中女性占半数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博士辅导员的平均年龄为35.7岁,年龄最小是29岁,最大为52岁。博士辅导员入职年龄相比其他学历辅导员一般偏大,现有教育培养年限计算,从小学开始到获得博士学历学习时间至少21年,一般23年,所以从7岁上小学开始,连续上学到28岁或30岁以后才能博士毕业。从政治面貌看,博士辅导员中共党员占92.68%,其占比低于辅导员总体中共党员占比近5%,而非党员占7.32%,占比高出辅导员总体非党员占比近5%,占比的差异与博士辅导员在求学阶段较注重学术研究有关。
图1 高校博士辅导员性别分布
图2 高校博士辅导员政治面貌分布
2.2 学位类别
调查数据显示,博士辅导员所获学位类别较多,有理科学位的辅导员占比超过85%,有文科学位的约为15%。图3是高校博士辅导员学位类别的基本分布情况,其中,工学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2%;其次是农学,占比接近27%;第三是理学,占比17%多,其他学科占比较低,数量相对分散。而在辅导员整体中,拥有理工科学位的辅导员则占60%,而获得文科学位的辅导员为40%。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学科主要是文科,也涉及到部分理科,但博士辅导员中文科比例较小,理工科占比较大,这必然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这种文少理多的状况应该引起注意,理工科博士辅导员的培养培训需要下大力气,其使用也需要充分考虑专业背景的结合。
图3 高校博士辅导员学位类别分布
2.3 基本工作状况
我们设计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渠道”“从事辅导员的平均工作年限”“平均每人每年所教育管理学生数量”等三个方面考察博士辅导员的基本工作状况,具体分析如下:
调查数据显示,一入校即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占36.59%,这部分的组成一方面是博士辅导员招聘后即入职,另一方面是本科毕业留校或硕士学历招聘做辅导员,后来在职获得博士学历,所以虽是博士,但当初入职时是其他学历;从其它职能部门、教辅部门和专任教师转做辅导员者占12.20%,这部分转岗的主要是兼职做辅导员后自愿继续做辅导员工作的;以其他形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约为51.21%,这一部分多为学校要求新入职博士教师必须兼任辅导员一年以上并且正好在政策要求年限以内。
调查发现,博士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平均年限4年,工作时间最长高达25年,最短的是去年刚参加工作。近25%的博士辅导员工作时间在1年以内,约50%的工作时间在1-4年之间,另有约25%的工作时间在4年以上。
数据统计显示,博士辅导员平均每人每年所教育管理学生数量不足200人,最少的只有10人,最多的达600人左右。这种数量上的较大差距主要是新进博士辅导员工作经历短,经验相对较少,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安排其所带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有时主要带科技创新团队,而带学生数量相对较多的博士辅导员主要原因是其早期没有获得博士学历,在本科毕业后就从事辅导员工作,这与辅导员工作早期政策落实、所在学院学生规模等因素有关。
3 高校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现状
借鉴山岐、彭海、慕欣茹、林萍萍、贾笑颖[4-8]等学者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基本构成要素研究成果,结合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及我们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完善了高校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指标体系,尤其是完善了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设计了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归属、职业责任和职业成就等五个维度的问卷调查提纲。此次高校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调查研究主要依据表1所列指标进行,其中三级指标下的具体题项采取李克特五点式量表,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或者 “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打分方法统计。
表1 高校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指标体系
3.1 职业认知
博士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关乎其敬业、志业的状况,在访谈调查时发现博士辅导员高度重视职业认知,这是他们为什么从事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理性认识,也是他们的职业动力所在。我们从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考察博士辅导员职业认知情况,以下分别依据调研情况介绍。
3.1.1 职业理念
博士辅导员职业理念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调查数据显示:⑴非常同意“做辅导员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者所占比例最高,达到89.02%;⑵“培养学生目标之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非常同意所占比例为86.59%;⑶非常同意“辅导员应该具备服务意识”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所占比例都是80.49%;⑷非常同意 “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心理技能培训”的占79.27%;(5)对本校辅导员服务意识非常满意者所占比例为71.95%。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博士辅导员工作定位明确,认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政治定位,能意识到服务、引领和培养学生的职能定位[9]。
表2 博士辅导员职业理念基本分布(单位:%)
3.1.2 职业态度
博士辅导员职业态度统计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⑴博士辅导员对自我敬业精神非常满意者所占比例最高,达70.73%;⑵对本校辅导员工作态度非常满意占比69.51%,而对自我工作态度非常满意占比68.29%,数据略有不同,博士辅导员对自己满意度略低于对群体的满意度,这显示出博士辅导员看重学校辅导员群体的工作,而自身大部分从事辅导员职业较晚表现出一种低调和谦虚地学习态度;但对本校其他辅导员不满意度近4%;⑶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非常同意占比67.07%;⑷被调查者自愿选择辅导员职业者非常同意占比最低,占59.76%,接近11%的博士辅导员在选择辅导员职业上有些无奈,这部分辅导员将来转岗的可能性比较大。总体而言,博士辅导员对职业态度整体满意或同意度接近或超过了90%,可以继续加强培养和引导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表3 博士辅导员职业态度基本分布(单位:%)
3.2 职业情感
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情感是辅导员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动力源之一,是从事该项职业的较为稳定的情感,是爱业、乐业的情怀。我们从职业热情和职业荣誉感两个方面调查博士辅导员的职业情感现状。
3.2.1 职业热情
关于职业热情,我们在工作兴趣、工作精力、职业压力等三个方面设置了三道题目,所得数据做图如下(图4)。
图4 高校博士辅导员职业热情分布
图4显示:89.02%的博士辅导员认为学生工作很有趣;86.59%的认为在学生工作中精力充沛;65.85%的不会感到较大职业压力。由此可见,大部分博士辅导员可能因为学生工作有趣而选择辅导员工作,但也有近15%的博士辅导员感到工作中精力不济,力不从心,近35%的博士辅导员感受到学生工作带来的职业压力[10]。
3.2.2 职业荣誉感
亲友的认同是博士辅导员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外在动力,而自身的工作成就感是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内在动力。我们选择外在和内在的影响因素考察博士辅导员的从业动力源和从业稳定性,职业荣誉感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博士辅导员职业荣誉感基本分布(单位:%)
我们认定同意及非常同意是持肯定态度,其余选项为消极态度。数据显示有12.22%的博士辅导员认为亲友不认同他的工作价值,选择辅导员工作可能是无奈之举,持消极态度。而95%的博士辅导员认为能从学生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学生工作成就感一方面能弥补部分博士辅导员的亲友价值不认同缺憾,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注入了博士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内在动力并以此为业。通过前后对比研究发现,能从学生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与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这表明工作付出和自身的收获是一致的。
3.3 职业归属
职业归属可以从职业习惯和职业品格两个方面进行测量,两者体现的是从事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从事某职业长了就会形成一定的职业习惯,逐渐养成在该职业的一些职业品格。我们设计具体题项进行调查统计。
3.3.1 职业习惯
我们通过表5可以看出,“经常跟学生交流或者谈心”的博士辅导员大约占94%,“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交流方式”的约占91%,“及时将时事要点转达给学生”的约占95%。三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没有不同意的选项,对三项指标的认可度相当高,这代表行业习惯的一致性是经过业内人士一致认同的,这也说明大部分博士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
表5 博士辅导员职业习惯分布(单位:%)
3.3.2 职业品格
合作、效率以及对其他工作人员的认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条件。[7]职业品格统计结果表明:所测博士辅导员全部认同辅导员工作中需要密切合作,约98%的在工作中非常注意提高效率,但对辅导员队伍总体素质认同度略低,约占95%。
表6 博士辅导员职业品格分布(单位:%)
3.4 职业责任
对于任何职业而言,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良心的约束以及良好的职业作风,是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工作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在此问题上也不例外[11]。
3.4.1 职业道德
为测量博士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我们主要设置职业道德评价,包括自评职业道德和对本校辅导员整体职业道德的评价,重点观测辅导员对学生事务的态度,选取奖学金评选和学生干部竞选两个观测点。
图5中左图展示了博士辅导员自评职业道德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近99%的博士辅导员认可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图5右图是对本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的评价,不满意的约占4%。对比左右图可以看出,博士辅导员对自己职业道德满意度和对他人职业道德满意度大致相当。
图5 博士辅导员职业道德满意度(单位:%)
在辅导员庞大的事务工作中,对学生事务是否应该进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图6左图为博士辅导员对奖学金评选的态度,认为有必要进行干预的占31.71%,认为没有必要干预的占56.10%,在这个问题上博士辅导员分歧较大,两者相差近25个百分点。图6右图是对学生干部竞选的态度,认为有必要进行干预的占39.02%,认为没有必要干预的占46.35%,博士辅导员分歧不大。由上可以看出,博士辅导员在学生事务处理上,意见存有一定分歧。其中,认为没必要干预奖学金评选的比例较高;而对于学生干部竞选,认为没必要干预的和有必要干预的相差不大。
图6 博士辅导员学生事务干预意愿(单位:%)
3.4.2 职业良心
职业良心主要反映出从事职业者的勤业程度,为此我们选择新生入学、学生日常学习和毕业生就业三个方面具体问题来考察博士辅导员的职业良心现状。
在对新生频繁寻求简单帮助方面,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65.85%的博士辅导员选择尽可能提供帮助,12.20%的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愿意帮助,17.07%的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而4.88%的则倾向于应当要求独立自主。
图7 博士辅导员对新生频繁求助的感受
在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方面,75.61%的博士辅导员认为应当主动关注学生学习,21.95%的认为需要适度关注,2.44的认为不应关注。
面对学生就业问题,如图8所示,42.68%的博士辅导员 “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反馈给学生”,30.49%的“及时进行就业摸排”,15.85%的 “主动提醒学生关注报考时间”,8.54%的 “将就业状态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2.44%的 “及时向学院反馈就业率”。
图8 提升学生就业的手段
3.4.3 职业作风
在职业作风方面,非常同意“辅导员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辅导员应强化服务学生的能力”的均占70.73%;非常同意“辅导员队伍应当树立威信”的次之,占65.85%。总体而言,大多数博士辅导员认可职业作风三项测量指标。
表7 博士辅导员职业作风的基本分布(单位:%)
3.5 职业成就
3.5.1 职业规划
90.24%的博士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明确的规划,1.22%的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划,8.54%的对规划比较模糊。紧接着我们调查了博士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职业发展规划年限,见图9。
图9 博士辅导员职业规划发展年限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约有24%的博士辅导员选择5年以上从事辅导员工作,28%的选择0-1年过渡性辅导员工作,12%的选择2-3年,约有8.5%的选择3-4年,大约27%的博士辅导员选择暂未想好规划年限。由此看以看出,约有四分之一(24.39%)的博士学历辅导员愿意较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约28%博士学历辅导员可能将辅导员职业作为一个进入高校的踏板,博士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意愿比较弱,博士辅导员队伍相对不很稳定。
3.5.2 职业追求
鉴于博士辅导员对从事学生工作职业规划的不稳定性,我们接着调查了博士辅导员的职业追求,重点关注博士辅导员对待转岗的态度以及对辅导员岗位发展前途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约66%的博士辅导员认为无需转岗就能实现职业追求,这与职业规划的数据看似有些矛盾,5年以上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只占24%,但是暂无规划的约占27%的辅导员和规划年限在2-年、3-4年的部分博士辅导员填补这项数据统计的其余部分,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博士辅导员是以辅导员职业为职业追求的。在对辅导员岗位发展前途方面的调查统计中,约74%的博士辅导员选择有信心,持中立态度的约占24%。结合职业追求的两个观测点,约25%的博士辅导员不以辅导员为其职业追求。
4 高校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职业精神差异比较
我们对比了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职业精神现状调研数据,在职业情感、职业责任和职业成就等三个维度对应的三级指标职业热情、职业道德和职业成就等方面,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存在着显著差异。
4.1 职业情感-职业热情
在工作中经常感到精力充沛”的博士学历辅导员占比为86.59%,而其他学历辅导员占比为73.56%;持相反意见的博士辅导员占比为13.41%,而其他学历辅导员占比则达到26.44%。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在此问题上呈现出显著差异(Pearson chi2(1)=5.6783,Pr=0.017)。
职业热情是从事职业的动力,博士辅导员在确定从事辅导员职业时所付出的努力与其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有关,目标一旦确定,就像研究课题一样,爆发出惊人的驱动力。而其他学历辅导员由于大多数从本科毕业留校或者硕士研究生入职,经过学生复杂事务的锻炼,接近四分之一的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感到力不从心,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这部分辅导员需要及时充电、严格培训提高。也有13.41%的博士辅导员感到精力不济,一方面是因为在选择辅导员职业前没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对复杂学生事务工作应付不了,难免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另一方面由于获得博士学历需要较长的学习年限,毕业工作后年龄较大,学生事务较多,加上家庭琐碎事较多,导致身心疲惫,精力不济。
4.2 职业责任-职业道德
我们把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责任的一部分,作为职业的底线,衡量一个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展示辅导员在工作中勤业、廉业的状况。在学生工作常见的事务工作中我们选择 “辅导员是否有必要干预学生的奖学金评选活动”“辅导员是否有必要干预学生干部(班长/团支书等)的竞选活动”两个题项,主要调查辅导员在这些涉及学生荣誉、利益的事务上是否存在人为的主观干扰因素,从而进一步探讨辅导员干预的初衷,是否存在不当行为和逾越纪律规矩问题。我们把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做了一个对比,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在对待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 chi2(1)=4.4995,Pr=0.034)。
我们把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区分开来统计数据,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没必要干预学生奖学金评选的博士辅导员占自身总数的56.10%,其他学历辅导员占自身总数的42.31%。在这项工作上,博士辅导员展现出较为理性的做法,支持按照规则评选,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按照规则评选出的结果可能比较客观,但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之间使用同一规则可能导致评选结果的不一致性,结果可能存在客观不公平。如果本科阶段四个年级采取一个评选标准,那么四年级的学生可能各方面的成绩和荣誉更加突出,而一年级的学生就会明显存在劣势。
在认为有必要干预学生评选奖学金的数据中,其他学历辅导员占57.69%,要明显高于博士辅导员的43.90%。这主要是因为博士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平均接近4年,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博士辅导员尚未完成大学本科四年一个循环的学生事务工作,在奖学金评定中存在经验不足,遇到的问题较少,对问题把握不够全面等短板。在访谈中我们也印证了这些问题。同样,认为没必要干预学生奖学金的其他学历辅导员也多数是刚参加工作或者工作年限不足四年,这和博士辅导员的经历和对此学生事务的理解大致相同。因此,这似乎是职业经验的问题,和职业道德似乎关系不大。但是从职业道德上来讲,多数博士辅导员的做法更合乎道德逻辑。
如果说我们使用“辅导员是否有必要干预学生的奖学金评选活动”是考察辅导员在一个专题工作或者说是一个面上工作的普遍性职业道德问题的话,那么关于“辅导员是否有必要干预学生干部(班长/团支书等)的竞选活动”的题项,我们是作为一个专项工作或者是一个点来考察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是否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调查数据显示,46.34%的博士辅导员认为没必要干预学生干部竞选,这个数据要明显高于其他学历辅导员的29.81%。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Pearson chi2(1)=7.1165,Pr=0.008)。在对应题项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干部竞选在新生入学或换届选举中,如果单纯按照标准、依靠票数得到最高票的同学可能是位大家喜爱、善于交际的人,不一定适合作为班级主要干部带领大家前进,在后期的工作中往往出现了这个问题。博士辅导员大多由于入职年岁少,缺少一定的经验而把干部竞选仅仅当做一个民主选举,认为没有必要干预,所以博士辅导员没必要干预数据要高于其他学历辅导员近17个百分点。但是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讲,这反映出多数博士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化程度普遍较强,职业道德观念相对较高。
4.3 职业成就-职业规划
有好的职业规划就一定会取得好的职业成就,要有好的职业成就必须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在职业成就中占有较大的分量。在辅导员职业规划中,大多数辅导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而博士辅导员更加注重职业发展规划,统计数据显示有90.24%的博士辅导员有明确职业规划,其他学历辅导员只有76.92%,两者差距近14个百分点。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差距是显著的 (Pearson chi2(1)=6.6978,Pr=0.010)。这个差距一方面是因为博士辅导员由于较长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形成工作的严谨性、程序性,喜欢按部就班一如既往把一个问题做下去,或者说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拥有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其他学历辅导员,诸如本科毕业留校做辅导员或硕士毕业入职辅导员,他们能选择的只有辅导员这个职业,对入职辅导员以后的职业规划缺少必要的关心,也就出现了近四分之一的其他学历辅导员暂无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
5 结论
对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进行研究,既能丰富职业精神相关理论,又能对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如何培育博士辅导员职业精神提供参考。通过对博士辅导员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归属、职业责任、职业成就等五个维度的实证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首先,从业性别、年龄及政治面貌。调查数据显示,博士辅导员中男性占53.66%,女性占46.34%,男性居多;平均年龄为35.7岁,年龄最小是29岁,最大为52岁;中共党员占比92.68%;非党员占7.32%,主要是群众。
其次,学位构成。博士辅导员所获学位类别较多,有理工科学位的辅导员占比超过85%,有文科学位的约为15%。其中,工学所占比例最高,超过40%;其次是农学,接近27%;第三是理学,占比17%多,其他学科占比较低,数量相对分散。
再次,工作渠道、年限及学生数量。博士辅导员中入校即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占36.59%,辅导员工作平均年限4年,平均每年所教育管理学生数量近200人。
第四,职业认知。绝大多数博士辅导员工作定位明确,认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政治定位,能意识到服务、引领和培养学生的职能定位;博士辅导员对职业态度整体满意或同意度接近或超过了90%,可以继续加强培养和引导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第五,职业情感。86.59%的博士辅导员认为学生工作有趣,但仍旧有13.41%的感到在工作中精力不济;而73.56%的其他学历辅导员感到学生工作有趣,26.44%的持相反意见;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在此调查选项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近35%的博士辅导员感受到学生工作带来的职业压力。超过95%的博士辅导员认为自己能够从学生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第六,职业归属。大部分博士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认同辅导员工作需要密切合作,约98%的在工作中非常注意提高效率,但对辅导员队伍总体素质认同度略低于对自身的认同度,约占95%。
第七,职业责任。博士辅导员对自己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与对其他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大致相当。对奖学金评选是否应该进行干预的态度上博士辅导员分歧较大,认为有必要进行干预的占31.71%,认为没有必要干预的占56.10%。而对于学生干部竞选,则认为没必要进行干预的稍高。在是否干预奖学金评选、是否干预班级干部竞选上,博士辅导员与其他学历辅导员存在显著差异。多数博士辅导员认同良好的职业作风。
最后,职业成就。90.24%的博士辅导员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明确的规划,而其他学历辅导员只有76.9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约有四分之一(24.39%)的博士学历辅导员愿意较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约28%博士学历辅导员可能将辅导员职业作为一个进入高校的踏板,博士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意愿比较弱,博士辅导员队伍相对不很稳定。约25%的博士辅导员不以辅导员为其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