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祖太:红旗渠蓝图的绘制者

2023-01-03冯庆超

中外文摘 2022年24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测量

□ 袁 方 冯庆超

吴祖太与妻子薄慧贞

1933 年2 月,吴祖太出生于河南新乡原阳县白庙村。六岁时,他随父母逃荒到郑州郊区,靠父亲在城里卖水养活全家。为了改变家庭命运,有见识的父母省吃俭用把他送入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吴祖太有幸进入收留流亡儿童入读的省立郑州第一初级中学校(今郑州二中)就读,在这里,他加入了共青团。1950 年,吴祖太考入黄河水利学校(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因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被选为学生会干部。

1953 年7 月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吴祖太被分配到河南新乡专署安阳水利局工作。由于工作勤奋、业务扎实,1954 年10 月水利部派专家勘测漳河沿途高程时,吴祖太受局里委派随同水利部专家,出色地完成了勘测漳河各地高程的任务,受到水利部专家的好评,也给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至1956 年杨贵两次请他来帮助解决英雄渠等水利工程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可以说1954 年和1956 年的林县水利实践活动,奠定了吴祖太献身林县水利事业的思想基础。

林县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县份,不仅庄稼“望天收”,连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用“水贵如油”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干旱年份,群众挑一担水要跑十几里路是常事,甚至出现过儿媳去接替十几里外挑水的公公,因失足绊倒,一担快挑到家的水全洒了,儿媳羞愧难当而上吊自杀的悲剧。

为改变全县缺水的现状,林县人喊出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心声。1958 年,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苦战三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许多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奔赴战天斗地生产一线。在杨贵的争取和吴祖太的要求下,吴祖太被调入林县水利局,成了局里二十八名技术人员中唯一一个正规水利专业毕业的技术员。

吴祖太到林县水利局的第二天,便被派到漳河支流露水河上的南谷洞水库(今太行平湖)工地,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南谷洞水库除了拦洪灌溉,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是为“引漳入林工程”(后称红旗渠)补充水源。它控制流域面积二百七十平方公里。面对当地的高山峡谷和如此大的流域面积,大坝设计多高?采用什么坝型?如何安排引水渠道和保证泄洪等难题都考验着吴祖太和他的技术团队。因为当时不仅在林县,在全国都不易找到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同类型的水库资料,况且时间也不允许。

吴祖太到工地后,全身心投入工程勘测设计中,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据当年的报道,他每天天一亮就扛着测量仪器出发,“下了东山上西山”,调查露水河常年流量和洪峰峰值,测量库区地形,晚上拖着饥饿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还要根据测量记录的数据伏案绘制库区地形图。就这样,在技术团队和同事们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吴祖太经过十余天不分昼夜的苦战,取得了工程设计所需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他不知翻了多少遍水力学和工程力学书以及带来的两箱工具书,最后设计出了四种坝型供领导选择和拍板。限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经工地党委和县委反复比较和推敲,最后选择了相对经济,易于施工,坝高七十八点五米、总库容为七千七百多万立方米,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黏土斜墙堆石坝。

完成了坝体设计,吴祖太又不得不为设计这种特殊坝体和特殊地形情况下在一侧石壁上开凿引水渠而绞尽脑汁。以当时的施工条件,要在坚硬的石壁上从两端相向施工,短时间内打通两百多米长的隧道形成引水渠谈何容易。最后他和他的技术团队汲取大家的智慧,改两端两组人马相向施工为在沿线再规划出十二个端口、二十六组人马同时施工,竟把工期一下子由三年缩短到三个月。

当时,吴祖太已经二十六岁,算是大龄了。可为了林县的水利事业,他不得不说服在淇县高村小学当教师的未婚妻薄慧贞三次推迟婚期。直到1959 年农历大年初一,二十一岁的薄慧贞辗转百余里,风尘仆仆地跑到南谷洞水库工地,在春节期间仍是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在领导、同事和工友的祝福声中与吴祖太完婚。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新婚五天后,薄慧贞在依依不舍中又只身返回淇县娘家。

五天的林县之行和新婚生活,让薄慧贞更加了解了丈夫和他的工作。她回到淇县后在写给吴祖太的信中说:“祖太,到了林县我才知道你的工作是那么伟大。那里地势险峻,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啊!我支持你,我也相信,你一定会把渠修通!因为渠修通了,你就(会)回到我身边了。”何等深情,何等真挚。

可谁能想到,妻子这一去竟是夫妻的永诀——1959 年5 月20 日下午,薄慧贞带领学生参加校外义务劳动,过铁路时为救护学生被飞驰而来的火车撞倒而牺牲。此时,他们结婚才一百天。

薄慧贞牺牲后,领导怕吴祖太承受不了,就以外出开会为名用汽车拉上他,直到车快到淇县时才将噩耗告诉他。吴祖太得知妻子去世,满是震惊、愧疚和悲痛,悲泣不已。他守着妻子的遗体以泪洗面,一言不发,坐了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可最后他还是从悲痛中挣扎出来,因为他知道,更艰巨的引漳入林工程在等待着他,他也不能辜负了妻子相信他一定会把渠修通的期望。于是他拜托妻子家人暂把妻子安葬在淇县,待红旗渠修好后他再将其移葬家乡原阳,然后毅然返回林县,投入到红旗渠的勘测设计中,每天都在思考、计算着如何引漳河水过崖、越涧、跨河。

据林县水利局原局长、吴祖太事迹长篇通讯的作者靳林年当年的报道,吴祖太为精准设计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反复爬了五百五十架高山,无数次越过河流,一遍遍地踏勘测量线路高程。一次踏勘中,他差一点跌下万丈深涧,因快速抓住崖边的一棵酸枣树才幸免于难。后来的踏勘测量中,他们就带上一盘粗绳,测到悬崖处,吴祖太就把绳系在腰间,悬空进行测量。就这样,吴祖太白天和团队搞勘测,晚上翻书、翻看测量数据搞设计。

硬是靠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靠着简陋的测量仪器和一把计算尺,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吴祖太就设计绘制出了“引漳入林工程”施工图。红旗渠著名景点、标志性工程青年洞,最初的设计是绕山开明渠,但吴祖太考虑到那样工程量太大,施工时间会拖长,遂经进一步测量后修改了原来的方案,让渠水穿隧洞而过,这就有了如今人们看到的青年洞奇观。

有了吴祖太的这张蓝图,1960 年2 月10 日,林县县委、县政府果断下达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开工令,吴祖太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工程技术和施工指导工作的技术股副股长,实际上就是红旗渠工程的“总工程师”。

吴祖太被调到林县后,不仅主持了南谷洞水库和红旗渠的设计工作,还参与了“天河渠”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为解决淅河南岸一万七千余亩耕地“望天收”和百姓吃水问题,县委书记杨贵等人决定在峡谷上架设两百多米长的“天河渠”,靠拉扯钢丝敷设帆布输水管,把境外的水送到淅河南岸。这一工程光为解决水流对帆布管道的压力和铁丝捆扎帆布管道的间隔、松紧以及河谷风力对帆布管道的影响等问题,就让吴祖太和他的团队颇费周折,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但吴祖太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技术,愈挫愈勇,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仅用十五天时间,便向县委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为淅河南岸一万七千余亩干渴的耕地送去了甘霖。

1960 年3 月28 日晚饭时间,吴祖太刚端起饭碗,就得到报告说,红旗渠山西王家庄隧洞内出现了裂缝和碎石块掉落险情。为了第二天施工安全,吴祖太放下饭碗就往隧洞里跑。就在他查看完险情往洞外走时,突然被塌下来的土石掩埋,壮烈牺牲。这时的吴祖太年仅二十七岁,距他的妻子薄慧贞牺牲也才十个月。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天,林县县委组织部拟好了给红旗渠党委的批准吴祖太为中共正式党员的通知函,上面盖着组织部的红色印章。遗憾的是,吴祖太生前却没有来得及站在党旗下宣誓,这一未发出的通知函也尘封在了档案中。

从1958 年5 月调到林县水利局到1960 年3 月28日不幸离世,吴祖太在林县工作总共不满两年时间。而在这样短的时间里,他竟靠着所学的专业知识、顽强的毅力和简单的测量工具,完成了一项项艰巨工程的勘测设计。用杨贵的话说,当时林县几乎所有的水利工程都渗透有吴祖太的心血,留有他的足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杨贵听到吴祖太牺牲的消息后,极为悲痛和震惊,哽咽着反复念叨“我们太亏欠他了”。在他后来的回忆录里还写道:“吴祖太,是当初红旗渠工地少得可怜的科班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小伙子长得很英俊,高个子,在工程技术上是挑大梁的……我对他的印象最深。”

吴祖太牺牲后,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林县报》配照片发表长篇通讯《山区建设的坚强战士——吴祖太》。噩耗传到他的家乡原阳,原阳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同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时至今日,林州人还在说:红旗渠没有杨贵的拍板、决策,没有当时吴祖太的技术就修不成,“林县(今林州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外乡人”。他是林州市籍以外唯一为红旗渠献身的人,同时也是八十一人中唯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烈士称号、颁发烈士证书的人。

如今,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山碑墙上,刻着当年为修建红旗渠献身的八十一人的名字,吴祖太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红旗渠纪念馆里也挂着他的照片,供人们瞻仰。吴祖太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献身水利事业的光辉事迹将永垂不朽。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测量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测量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