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思考研究

2023-01-03刘富强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8期
关键词:公益林林木树种

刘富强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6)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并不等于其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方式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森林资源在不同行业都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从工业生产到工程建造,都能看到其应用。除了生产建设外,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从土壤环境改造到空气环境净化,对自然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提高其利用效率,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带来积极影响

1.森林经营分类

1.1 意义和原则

1.1.1 意义

由于林业资源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因此,需要采取分类管理的措施,根据不同树木的类型划分经营类别,不但能够确保森林系统的多样性,还能够提升林业资源带来的效益。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的资源丰富性,需要将分类管理方式进行大力推行,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树木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生成央企,使得生态环境能够得到保护,同时树木自身也能够被加工成各种制品供人们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林业资源的分类经营能够有效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能够做到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

1.1.2 原则

森林经营分类管理需要遵循三项原则,分别是适应经济发展、符合社会性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

森林经营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因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其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发展过程中,林草事业发展需要和经济发展相同步,最终实现我国社会规划的终极目标,即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

在森林资源的管理过程中,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这也是森林经营管理的社会性的发展原则。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融入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宣传,了解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提升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管理积极性的同时,使得相关意识更加深刻,更好地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森林经营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正确经营策略,提升相关工作的效率,以实现协调发展,故需要拥有长远的发展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规划,高质量提升森林经营水平。

1.2 具体措施

1.2.1 完善法律法规

森林经营管理是长期进行的工作,因此,为确保相关工作的专业性,需要提升执行力度,通过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各地政府下属的林草主管部门科学划定发展路径与具体举措,使得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真正实现有规可循,有据可依,推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由于不同地区在发展程度和地质环境与林木需求上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需要对当地环境进行考察,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数据内容,将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一步步地进行完善,使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分配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当地的林草主管部门还要强化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降低森林受到无意破坏的概率。

1.2.2 细化管理模式

为了提升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实现对管理模式的细化,从而促进(森林)经营的发展,其可根据区域位置、实际环境和资源分配等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不同类别都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方针。

其中,公益林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为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兼具商品经营,让森林经营更具活力;商品林则是在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资源,确保其生产的原材料的质量,借助分类经营的方法不但能够发展林业,还能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此外,还应塑造良好氛围,让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

1.2.3 确立分类因子

分类因子分为立地分类、生态区位和经济设备三类。立地分类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建设、植被种类、实际环境等多个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为分类经营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生态区位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其差异之处,解决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森林所处位置或区域是否存在荒漠化或水土流失的问题,以更好地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进行完善,将林业资源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经济设备包含了区域人口、木材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可与林业资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相结合。

1.2.4 提升管理水平

林业管理能够为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其管理制度与方式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为了能够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需要对相关人员制定相应制度,通过对人员行为的约束提升管理工作的整体规范性。

从管理人员的角度看,对其职权进行规范,能够有效规避行业中发生各种违规行为,提升管理人员的水平。因此,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工作,在对规范进行明确的同时,还要提升自身对行业发展的认知,提升管理水平。

从从业人员的角度看,同样需要定期培训,通过阶段性考察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将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清退。在管理过程中,不但要从人员培训方面入手,还要考虑到制度本身,因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能够为相关制度的执行提供保障,因此需要重视管理制度的水平与执行力度,降低因违规行为而造成的损失。

2.森林培育

2.1 培育模式

2.1.1 商品林

商品林自身并不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其各种附加效益的投资却较高,制约了商品林的培育发展。因此,为了能够使得商品林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首先,要根据林地的自然条件,对种植布局进行层次分明的优化。树木种植地的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土壤环境和温湿度等因素,对于树木的生长状况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生态条件,让树木能够保持一个正常的生长状态。

其次,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商品林的培育对于其经济发展成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产品类型,避免有产品无市场的尴尬情形。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树种,不但要精确估算种植基地的规模,还要对相关产品的方案进行系统分析,使得产品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保持供需平衡。

再者,需要对树种进行合理配置,遵循精耕细作的基本原则,进行整地栽植。种植过程中,需要对苗木的栽植深度、覆土厚度和压实程度进行严格控制,还要确保充足的根茎给水,提升苗木成活率。

最后,在完成栽植工作后,进入林木的抚育工作,其工作成果对于林木的品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抚育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松土除草等工作外,还要对幼林进行抚育间伐。造林工作完成后,加强管理力度,提升林区的成林率和树木的成材率。

2.1.2 公益林

公益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需要对林木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选用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并采取整地栽植合理配置树种,在最后进行抚育工作。

在林木布局规划阶段,除了国家划定的区域外,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将公益林的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时从观赏性与养护价值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公益林的种植。完成树种的选择后,需要注意树种的搭配,以发挥出公益林的最大价值。

公益林的整地栽植需要遵循一大原则,就是尽量不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因此通常采取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人工自然相结合的培育过程中,从整地区域来看,将小面积整地地块作为中心,降低其对于该地块原先生长的植被造成破坏。对于生态较为薄弱的区域而言,如果现有幼苗或者新栽种的苗木的数量已经达到规定数量,则需要及时封山,提升育林工作的质量。

和商品林一样,公益林也需要进行抚育工作,但公益林的抚育工作不适宜进行全面的除草松土工作,在苗木幼龄期将过密树种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要将较为疏松的低端进行补种。

2.2 培育措施

2.2.1 构建完善体系

如果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培育体系,则需要对框架层次进行明确。因此,需要提升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时构建完善的数据库,其是相关文件资料存放与查阅的重要场所。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其建立过程要具有可循依据,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快速且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料,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2.2 加大管理力度

为了确保培育质量,应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至整个培育环节过程中。在培育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选用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工作,相关人员需要对种苗进行全方位的细致分析,建立培养基地,造林初期强化质量管控,将质量隐患遏制在根源处。

完成苗木种植后,进行抚育工作,尽量增加种植数量和面积,提升种植密度,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制定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风险防控方案,提升培育质量。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相关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效落实。

2.2.3 提高培育水平

在林业资源的培育上,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对培育水平进行优化。在选种时,需要选用具有良好生长状态且适应性较强的树种,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引入最新的科技,提升林业结构的层次感,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2.2.4 重视培育工作

对于培育工作的重视,需要保障林种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尤其是在商品林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各种树木的种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实际状况进行实地考察,以决定栽种位置。同时,还要考虑砍伐的数量和频率,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栽种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树种,并进行合理配置,注意后期的维护工作,确保林区的树木能够健康生长。

2.3 培育方法

2.3.1 人工修枝

在林木生长阶段,为保证林木生长形态完好,可通过人工修枝的方法将林木多余枝条进行修剪。具体的修枝方法应根据森林中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在保护林木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前提下,修剪枯死的枝条和树冠下的活枝。并且,修枝的高度应控制在整体树高的1/3。此外,在修枝的过程中,针对森林中的珍稀林木进行完好保护,避开生长良好的珍稀林木,同时加大对其保护力度。通过人工修枝的方法,维护林木的健康生长,保护森林的生态平衡。

2.3.2 抚育采伐

抚育和采伐指的是在林木正常生长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生长情况,结合周围树种的种植密度和结构,进行细致调整,通过间伐的方法调整树种结构,改善其生长环境。采伐方法可分为定株、透光伐、生长伐、疏伐等,当地林场可根据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和当地气候,选择合适的采伐方式。此外,对丛状萌生树采取定株抚育的方式进行培育,同时对影响其他树木生长的非培育树种和生长较差的带病树种进行砍伐,以免影响其他健康树种破坏生态平衡。

2.3.3 补植除草

当对林间的不健康树种进行采伐和修枝后,可对空缺部位进行树种补植。对于空缺空间较大的区域,可根据周围树种的生长情况,补植健康、生长快的珍稀树种或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同时,在进行补植工作时,应注意保护当地的森林生态环境,避免原有的植被和生物遭到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在进行森林培育时,对于幼木而言,其周围的杂草和灌木会争夺幼木的生长养分,导致幼木无法成活或带病,不能健康成长。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森林培育工作时,应将影响幼木生长的灌木和杂草进行清理,并且除草后其留茬高度不应超过20cm。此外,在进行除草割灌工作时,可以保留不影响树木生长的林木、带鸟巢的林木、以及其他动物巢穴的林木,以免破坏当地森林的生态环境。

森林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补植和除草工作保障森林树种资源的健康生长,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森林环境的协调和稳定,通过森林培育的措施和方法,达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进行森林培育工作前,应根据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合理修枝、采伐,科学补植、抚育,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3.结论

森林资源的经营分类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维护生态平衡,因此需要与经济相适应,符合社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此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将管理模式进行细化,确立分类因子,提高管理水平。森林资源的培育模式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前者能够用于各种生产建造,后者能够维护生态环境,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加大管理力度,将培育技术水平进行优化,对相关工作予以重视,使得森林经营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

猜你喜欢

公益林林木树种
国家林草局发布2020年度林木良种名录
什么是碳中和?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种的志向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树种的志向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