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023-01-03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8期
关键词:云南省物种全省

杨 杰

(云南省福贡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福贡 673499)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区系组成独特,特有种类十分丰富,孑遗类群多。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我国现有122280个物种,包括54359个动物物种,37793个植物物种,12506个真菌物种以及细菌、病毒等物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数量多,特有种比例高。近年来,虽然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国内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1.云南省的区域现状概述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是中国陆地里唯一能够与东南亚、南亚直接相通的省份,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km,南北最大纵距990km,总面积39.4万km。云南省素有“动植物王国”之誉,也是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多年来,云南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了一批以珍稀物种、热带雨林、高原湖泊为代表的生态旅游项目,探索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促共赢之路。云南具有多样的气候环境和特殊的地理条件,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重要的资源基地,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18340种,占全国的53.9% ,脊椎动物1848种,占全国的50.4%。此外,分布的森林、湿地植被类型、生物种类及特有类群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使云南省在构筑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及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占据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2.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

以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为目的,2019年云南省启动林草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完成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度监测、核查及数据更新,形成了新的林地“一张图”和湿地资源数据库。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启动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国家公园建设、陡坡地生态治理等切合云南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1 扎实推动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进程

2019年以来,云南省国土绿化扎实推进,资源保护管理明显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林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林业草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以沿路、沿河、沿湖“三沿”为重点,全省林草部门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省完成营造林715万亩,义务植树1.09亿株。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任务324万亩,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89.54万亩,完成长江、珠江防护林建设13.4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和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基地5万亩。全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分别增长2.1个百分点、0.5亿立方米,达到62.4%和20.2亿立方米。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湿地保护率达到52.96%,提高了6.43个百分点。

2.2 积极扩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面积

据云南省林草部门统计,2012年以来全省湿地面积从845万亩增加到927.47万亩,全省湿地受保护面积达512.64万亩,保护率提高了18.87个百分点,达到55.27%。为了保护好湿地,云南省采取建立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积极开展了湿地修复和恢复、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小微湿地建设等工作,湿地生态功能和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随着湿地生态质量和功能的提升,水禽栖息地和水生植物生长环境明显改善,黑颈鹤、黑鹳、紫水鸡等珍稀水禽,以及莼菜、野菱、海菜花等重点保护植物和云南特有植物,在云南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如黑颈鹤从2012年的1600只增加到目前的3000多只,钳嘴鹳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并有2000多只常年停留在云南。

2.3 统筹等划建自然保护区

多年的实践证明,划建自然保护地,实施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划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矿山公园、沙漠(石漠)公园、水利风景区等11类自然保护地,截至2021年,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49.58万公顷,保护面积约占全省土面积的15%,保护了云南省最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据调查显示,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全省80%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最精华的天然优质森林,保护了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流失状况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云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造成了省内水土流失呈现出面积大、分布广、强度高的特征。2018年,云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0.3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6.24%。水土流失强度在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等5个侵蚀等级均有分布。近年来,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面做好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等各项工作,奋力开创云南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7万平方千米 。2011年以来,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由109588平方千米减少至103390平方千米,下降5.66%。林草植被覆盖逐步增加,水源涵养与水质维护能力日益增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改善。

3.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生态环境依旧严峻

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断使得环境被破坏和污染,大量栖息地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样性资源减少的速率依旧未能得到合理遏制。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全部远离抢救保护的程度,存在保护的有效性不够,少数核心的生态系统所划定的面积太小等问题。一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条件及设备不足,其人员的管护意识及措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严重缺乏,使得管理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所发挥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成效也就很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地形接壤邻国边界,兼具气候及季风原因,云南省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种类和入侵范围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年5月份,云南省发布《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名录收录了云南省境内发现的441种4变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包含恶性入侵类和严重入侵类115种,占全部入侵种类的26.1%。此外,外来入侵物种对于云南省生态系统,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日益扩大,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突出,成为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带来新的不利局面。

3.2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断衰落

众所周知,云南省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林区,但是因为长时间的不良经营以及最近遭受雨雪冰冻、干旱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摧残,使得原有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不断衰落。虽然最新营造的森林面积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增加,但是大部分还位于生长初期,几乎都是中幼林,低龄化问题突出,都没有形成稳定的结构,其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我省的森林大多是先锋树种形成的林分,地带性森林所占比例还比较低,而原始森林就更加稀少,所以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强,有待进一步完善。干热河谷及高寒区域的森林的生态功能衰落趋势尤其突出。

3.3 水质污染日益恶劣

云南省的水环境保护事业,不仅关乎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还有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意义。一般来说,湿地污染的产生可分为工业及生活污水、农业活动过程后的化肥残留、日常生活垃圾、矿山开采引发重金属等。另外,水产养殖也是湿地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养殖密度大、模式固定,食料投放过多,不但形成水污染,还破坏湿地植物及水生生物生存环境,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失衡,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危害原生动植物,降低生物多样性,衰落湿地功能。据政府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水质优良比例为81.0 %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3.8 %,比上年同期减少1.4个百分点。全省纳入全国监管平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33条,其中31条整治工程初见成效,达到不黑不臭,完成《水十条》考核任务93.9%。虽然水质污染的情况正在好转,但是对湿地污染威胁不能松懈。

3.4 传统生产模式缺乏技术创新

当前,云南省仍旧处于工业化及城市化高质量发展进程,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以来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其缺乏极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传统生产模式缺乏技术创新,大部分行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尤其是部分依靠自然资源发展壮大的有色金属、化工等产业情况更为明显,虽然拥有足够的生产规模及设备,但是落后产能的问题十分严重,其整体职业素质和技术含量较低,改造以及提升落后工艺水平的事项十分困难,距离科学与规范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此外,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传统行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由此带来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节能减排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4.措施及建议

4. 1 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豆粮复合种植,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开展绿色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研发绿色高效功能性肥料等绿色投入品,推广适用土壤改良培肥、节水节肥节药、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农田建设。在适宜地区有序推广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扰动,降低土壤裸露,防治土壤侵蚀。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提高水土保持和防洪能力。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态沟渠、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

4. 2 严格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严格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云南省明确生态保护红线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有效减少、减弱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干扰,保护受威胁野生动植物群落生境。通过划定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涵盖了全省从热带到高山冰缘荒漠15个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100%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三江并流、热带雨林、澄江动物化石群、石林等重要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等的保护不断强化。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野生稻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保存、发展,全省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

4. 3 建设生态补偿制度及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机构

建议国家按照生态贡献和绩效为基础,建设及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把生态转移支付资金依照比例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中,补偿当地人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加强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机构和能力建设,可以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成立了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共同对全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5.结语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无疑是推进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与任务。云南省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省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仍要认清差距,找准问题,深入剖析,结合实际情况有效推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文客观分析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为生境的整体恢复注入理论力量,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与利用。

猜你喜欢

云南省物种全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