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会化维修模式及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初探
2023-01-03高齐龙
高齐龙
(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福建 漳浦 361026)
流程工业最大的特点是生产的连续性,一台设备、一条管线、一个阀门甚至一个零件发生故障都有可能造成整套装置停产,而装置停产所导致的产量、材料、能源、人工以及抢修所发生的各项成本损失,往往十分巨大,因此,结合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探索出适应本企业设备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安全、稳定,大力提升流程工业设备的综合效率,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设备管理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1 20世纪设备主要管理模式
20世纪我国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有三种设备管理模式,分别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美国的生产维修制(PM)及日本的全面生产维护(TPM)。
“计划预修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全称是“设备的统一计划预修和使用制度”,在计划预修制中,各种不同设备的保养、修理周期、周期结构和间隔期是确定的,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上,组织实施预防性的定期检查、保养和修理。这一体制可以把故障隐患消灭萌芽状态,也可以避免大量严重故障或事故的发生,但由于计划的检修周期主要依据经验确定的,因此经常会出现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的情况,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并普遍推行“计划预修制”,对我国国企的设备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有一些企业在沿用前苏联的大、中、小修方式管理设备。
生产维修制(PM)是美国1954年提出的一种生产维修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它由“维修预防(MP)”、“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及“预防维修(PM)”四种具体的维修方式构成。
全面生产维护(TPM)则是日本前设备管理协会在学习了美国生产维修制(PM)后提出的,可以称为“全员参加的生产维护”或“带日本特色的美式生产维修”,它是20世纪各种现代理论在企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技术,其中全面生产维护(TPM)就迅速在国内企业中推广开来,并且为众多企业所热捧并延用至今。
2 存在的问题
21世纪,随着企业设备不断朝着大型化、复杂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设备在生产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了能够得到更加专业、更高质量以及价格合理的设备服务,为了能够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更加灵活高效,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社会化维修服务。某石化企业整套流程设备的巡检、维护、检修管理等就采取了社会化维修服务,同时,所有设备还实行周期性计划检修,但在实际运作过程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如下。
2.1 服务人员技能不足
尽管在相关合同中明确了人员技能的硬性要求,规定必须配备一定数量且具有一定技术职称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但实际检查经常会发现虚报、持假证或找人顶替等问题,尤其是大多数的辅助人员文化层次低,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设备巡检往往流于形式,设备检修也经常处于边学边干的情况,因此,设备检修返工事故时有发生,一台设备往往要被拆装数次后才能恢复,维修质量更是无从谈起,不仅推高了维修成本,占用了大量检修时间,也耽搁了正常生产。
2.2 计划检修任务无法完成
合同虽然明确了具体专业服务人员数量,但是,其中真正能够独挡一面且具备必需专业技能的往往廖廖无几,而根据企业周期性计划检修的要求,每个月需要安排检修的设备量很大,导致社会化维修服务人员只能不断地“救火”,不断被动地应对设备的各种突发问题,根本无法及时完成每月的计划检修任务,企业的维修及备件费用也长期居高不下。
2.3 组织管理的缺失
社会化维修服务单位的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经常会出现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充当管理人员的现象,管理人员对设备性能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责任心不强,重维修轻维护,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尤其是在需要机、电、仪等各专业共同协作解决问题时,还经常会出现服务单位内部扯皮现象。此外,由于企业同社会化维修服务单位所形成相对长期的合作关系,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化维修服务单位产生了依赖并受其牵制,因此,在对社会化维修服务单位的考核处罚往往力度不够,久而久之,必然会助长社会化维修服务单位的不当行为。
2.4 设备点检流于形式
设备点检是许多流程企业引进全面生产维护(TPM)后所推进的一种制度,它是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同时借助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检查的过程。常规的如离心泵、电机等设备点检,一般情况下,出问题的概率较低,要求的技能也不高,点检所得到的数据可能长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甚至不需要认真点检,只要照抄前期的数据即可;而一些流程工业中特有的非标设备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无法借助工具、仪器进行检测时,就需要更多依靠五感进行点检,当点检员不具备相应的技能时,所进行点检则毫无意义。设备点检能够使设备的隐患、缺陷得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及早期处理,因此设备点检工作非常重要,然而,执行此项工作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此项工作由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的社会化维修服务人员实施,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并且很难查核整改。因而实际运作时,为确保设备安全、稳定,企业原有的设备维修管理人员不得不针对故障率高及主要关键设备,直接参与了设备日常点检工作。
2.5 检修过程与质量难以控制
服务合同明确要求检修过程必须及时填报相关记录、检修质量卡片等,其中质量卡片还针对具体控制节点要求必须经相关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签名确认,然而,检修工作往往面广、点多且耗时长,双方的技术人员数量也有限,无法对每项检修都做到全程监控,多数检修只能依靠社会化维修单位实际检修人员的技能水平,企业的质量监控也流于形式,检修过程与质量都难以控制,部分重要关键设备或部件的检修工作甚至被迫转由企业原有设备维修管理人员来完成。
3 社会化维修服务模式的改进
虽然社会化维修服务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细致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维修服务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优化改进。
3.1 加强进场服务人员的考核与培训
对社会化维修服务人员的考核,重点针对有技能要求的工种,主要指钳工、焊工、电工、仪表工等,此类服务人员进场时除了必须持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外,还必须通过企业自行组织的考试,考试分笔试和实操两种,例如,焊工实操考核,焊工在现场焊接完成指定的工件的焊接,经外观、探伤合格后方才发予企业内部的焊工证,否则,不得进厂作业。培训则分为两部份,其一是全员的入厂安全、职业健康培训,还有就是重点针对点检员、主要检修人员的技能培训,帮助服务人员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及时指出问题和不足,逐步提升设备维护、检修质量。
3.2 优化社会化维修服务模式
(1)引入设备分级管理制度。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效果,分清管理工作的主次,突出管理重点,企业全面推行了设备分级管理制度,该制度先通过“八因子法”对设备进行评分,然后按设备分级原则及评分值将设备分为A类设备、B类设备及C类设备。
A类设备主要指在流程企业生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产品质量、产量、工序直接影响的成套设备或机组,该类设备发生事故或故障,会直接导致装置或单元产品生产过程中断、质量降低,安全、环境受到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公司整个生产组织。B类设备主要指设备专用性强、在线替代少、精度要求高、发生事故或故障时会对装置或单元产品生产过程造成一定影响或导致其他关键、重要设备具备可能停机风险的设备。C类设备则是指发生事故或故障时对生产影响较小,不会造成主要生产线减产、停产,且对人身安全、环境污染威胁较小或基本无影响的设备,一般A类、B类设备以外的设备就为C类设备。
(2)社会化维修服务模式的优化。基于上述设备分级管理制度,针对整体社会化维修服务所存在问题,在下一个社会化维修服务合同期间可以将所有设备维修服务外包变更为只将C类设备的维修服务外包。流程企业设备中C类设备至少占比设备总量的80%,该类设备量大、检修的频率高,但对检修技能的要求不高,一般的社会化维修服务单位都能够满足相关技能要求,设备点检、检修质量相对较容易控制,即使个别设备仍然出现返修等问题也不会对生产造成影响。此外尤其重要的是,当企业原有的设备维修管理人员逐步退出或分流后,一旦相关服务合同出现重大变故,企业能够很容易找到替代服务单位,不会受制于维修服务单位。
同维修服务单位经过一定时期的良性磨合后,才开始考虑逐步将部份A、B类设备交予维修服务单位,但务必注意保留部份高技能要求的A、B类设备由企业自身的设备维修管理人员负责,让关键、核心设备掌控在自己手中,确实保障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3.3 切实推行全面生产维护(TP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广泛吸纳了国外先进设备管理模式,也提出了不少设备管理思路,但设备管理模式的主流仍然是全面生产维护(TPM),其中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例如,上海宝山钢铁集团、青岛海尔集团、山东将军(烟草)集团等在引进全面生产维护(TPM)后,积极创新,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格。全面生产维护(TPM)主要突出特点是“全”,即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加,通过这三“全”,生产维修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能使生产维修的目标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1世纪,随着设备诊断、监测和激光修复等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管理也必将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企业应当大胆变革,积极创新,及时摒弃老旧的设备管理方式,切实推行全面生产维护(TPM),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
4 结语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企业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没有企业能够置身事外。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有优势,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设备是企业的硬实力,科学、规范、独具特色的设备管理则是展现企业硬实力的根本保障,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设备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就优化社会化维修服务管理模式方面提出的一点设想,只为抛砖引玉,希望能与所有中国设备管理人共勉,共同创造属于新时期中国企业设备管理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