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临县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2023-01-03渠志刚
渠志刚
(临县水土保持中心,山西 临县 033200)
临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侧,黄河以东,东依汉高山与方山县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北靠兴县,南接柳林、离石两县(市),辖23个乡(镇)631个行政村。
1 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
1.1 水土流失情况
临县是一个水保大县,之所以称为大县,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面积大。全县总土地面积2 976.45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就达2 589.51 km2,占总面积的87%,占全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96%,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5%以上。二是地形破碎、复杂。全县共有100 m以上(纵坡缓于12.5%)的沟道11 867条,有大小山头20 724座,最高海拔1 936.7 mm,最低海拔657 m,全境被冲蚀沟切割得支离破碎。三是水土流失严重。临县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集中表现为产沙时空分布集中,大部分集中在7—9月;沟道侵蚀、重力侵蚀严重,极易产生崩塌、滑坡、泻溜、山剥皮等侵蚀现象;粗泥沙占比大,流失泥沙的粗颗粒泥沙含量占到近50%,侵蚀模数在5 000~15 000 t/(km2·a)之间,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3 400万t左右,占全省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的近1/10。四是治理难度大、任务重。人口密度大,开发建设活动频繁,更增加了水土流失治理难度。
1.2 治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县积极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绩。20世纪50年代树立了城庄南梁山、安业南岔沟等治理典范,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奖励。农业学大寨阶段,全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修梯田、打坝堰运动,绝大多数人工梯田和谷坊、小型坝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了临县水土保持试验场,为全县和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80年代中期,户包治理在全县轰轰烈烈开展,全县小流域承包治理户迅速发展到五六万户之多; 90年代中期,开展了大面积“四荒”拍卖,截至2020年的大部分治理户都是这一时期签订合同并开始进行治理的。2000年以来,民营水保大户迅速增加,成为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社会力量。
在水保项目上,全县先后实施了各级多项水保专项治理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施了黄河中游试点小流域治理项目,80年代中期实施了山西省西山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80年代末到90年代实施了黄河中游骨干坝试点工程项目、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2000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三期全国重点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四个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坝系项目、多项坝滩联治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水利项目、沟坝地项目及其他小型水保项目。
截至2020年底,全县治理度达到65.9%,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706.36 km2,其中:基本农田631.85 km2,水保林889.47 km2,种草64.47 km2,封山育林120.57 km2;共建成淤地坝5 541座,其中骨干坝76座、中型坝64座、小型坝5 401座,控制流域面积231.3 km2,设计拦泥2.04亿m3,设计淤地面积1.16万hm2,已拦泥1.24亿m3,已淤地0.7万hm2;建成各类小型水保蓄排工程4.2万余处。
2 治理现状分析
2.1 从水保措施效果看,存在短板
(1)治理措施整体质量偏低。主要是指20世纪实施的水保工程,比如:水平梯田中,20世纪70—80年代实施的人工梯田和通过小型机具修建的窄条梯田,田面宽大部分在5 m以下,质量标准较低,占到全县梯田总面积的60%以上;在沟坝地面积中,大中型坝成地面积只占坝地总面积的7%左右,大部分沟坝地是20世纪70—80年代人工修建的谷坊和小型坝淤成,工程完好程度和坝地的效益相对不稳定;水保林面积中,经济林占到1/3,相对而言保水效益较差。
(2)现状水保治理措施经过多年运行,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措施,经过水旱风灾破坏,部分措施的保水保土能力严重降低,有的甚至失去了水土保持功能。
(3)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平衡。比如:经济林大部分分布在黄河沿岸;大中型淤地坝70%分布在兔坂、临泉、城庄、白文4个镇;近年新建的高标准梯田,大部分分布在白文、城庄、青凉寺、雷家碛。
(4)措施相对分散,各项措施相对独立,综合性治理相对不足。
2.2 从社会经济现状看,水保工作存在障碍
(1)20世纪80年代的小流域户包治理、90年代的“四荒”拍卖,以及近年来的土地确权,使土地资源基本上归属于个体户经营,经过多年的治理,各治理户在措施分布、治理进度、治理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要实施综合治理项目,需首先整合分散在诸多个体户手中的资源,客观上给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全县退耕了大量的山坡地,在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上,因与其他行业标准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有一定的冲突,致使坡地治理措施无法在综合治理项目中规划布置。
(3)无序占用沟道资源,修建了房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厂或仓储、大量的设施农业建筑物等,使得流域沟道无序开发,给水土保持工作整体布局带来了很大困扰。
3 新形势下的治理对策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针对实际情况,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探索新形势下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新模式。
(1)继续坚持重点示范、全面推进的原则。在争取并做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从县域特点找特色,围绕特色抓精品,科学引导和培养一批“特色型、精品型”水保治理大户,形成大项目引导、大户带动的社会化水保大格局。
(2)强化对原有低质量水保措施的改造完善。一是对20世纪70—80代修建的宽度在6 m以下的窄条梯田进行加宽,既提高其保水保土能力,又大力提升其经济效益。二是针对沟道谷坊群大部分已淤满,还有一部分已毁坏或带病运行的实际,在综合规划指导下进行改造完善。三是对其他水保蓄排工程进行排查,对失去水保功能或效益低下的,一律进行改造完善。
(3)对退耕还林项目区的经济林进行改良。纳入退耕还林的经济林,对原有品种差、成活率不高、效益不好的,建议坡改梯后再选择新优品种栽植,一方面提高水保效益,另一方面增加经济效益。
(4)重点推进沟谷开发治理。临县沟道多、沟谷面积大,沟谷治理既是水保工程措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水保工作的主战场。要根据沟道实际情况,规划大型淤地坝建设项目,在沟道两侧栽植水保林,在山峁实施坡改梯,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产业开发,进行综合规划,形成沟谷综合开发治理格局,这是全县今后一段时间内水保工作的重点。
(5)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水保工程效益。以前建成的水保工程,尤其是淤地坝工程,多数受资金限制,泄洪建筑物配置不完善。经过多年运行,有部分淤地坝已经丧失拦蓄功能,在下一步工作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丧失拦蓄功能的淤地坝进行报废销号,让“空占位,不尽职”的淤地坝空出位来,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标准淤地坝,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益。
(6)考虑社会城镇化农民大量进城的形势,适时推进土地流转进程,打破一小块水土流失区域由农户分割经营的现状,使得水土保持措施能够集中连片综合实施。
4 结 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契机,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全面强化生态治理与修复,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探索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路径,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宜居的临县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