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节目中传受互动模型研究

2023-01-03周洋

华东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播者新闻节目受众

文/周洋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1520)

媒体融合引发传统电视行业极大变革,扩大了受众参与途径,直接改变了传统严肃新闻节目中的传受关系。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新闻节目的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给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哪些新的创作可能性?本文借助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分析新闻节目中传受双方互动要素的变革、现阶段互动形式的特点,为改善融媒时代下新闻节目的传播方式、增强传受双方的黏性、提升传受双方的互动质量提供思考。

1.要素变革:传受双方共同构建互动

1.1 从“固定”时间到“全时”覆盖,扩大共同在场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通过固定的栏目、固定的节目编排、固定的播出时间,构建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共同场域。随着媒体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从单一的栏目传播变成频道传播,从央视到地方都组建新闻频道,从时间的覆盖面上扩大了传受双方共同在场。媒体融合的步伐加速,推动新闻节目突破了以单一电视媒介作为渠道的传播路径,打造新闻节目或新闻频道的新媒体IP,让受众与传播者的共同在场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介,而是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平台来实现传受关系的共同在场。技术的变迁,从录播到直播再到24小时频道不间断直播,以及点播功能的出现,让新闻节目与受众在场的时间进一步增加。

从时间的全覆盖到空间的全覆盖,传播者与接受者共同构建的场域在不断扩大,也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在场的保障。

1.2 从“单一”划线到“多级”出击,明确场域界限

传统电视节目进行局外人设限的标准,是单一电视栏目的设立模型,完成设限,只能被动地取决于受众是否观看电视节目。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创作者的划线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精准投送来满足目标受众的趣味,让新闻内容能够有针对性地传送到不同的受众群体,让受众产生强烈的兴趣,营造相对封闭的互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节目前的直播预告、新媒体平台中的节目链接推送等,提高目标受众对节目的期待感。这样参与节目的受众就会天然构成一种兴趣使然的参与互动意识,与不参与节目的受众所形成的局外感存在明晰的界限。

从单一到多级的划线,新闻节目传播者与受众的场域界限越来越清晰,为实现传受双方的互动营造了稳定的环境。

1.3 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转变,打造关注焦点

传统新闻节目以传播者为中心进行新闻信息的筛选,进行新闻选题和创作;媒体融合时代,除了传播者对新闻有判断外,受众意见也成为新闻节目的重要参考。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技术,传受双方往往会达成焦点统一。

节目播出时受众间借助网状传播结构围绕新闻事实进行互动,可以产生受众对某新闻事件要素的关注,以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节目之余,受众对某新闻事件热烈讨论,又可成为节目后续制播的内容素材。受众直接的互动也给新闻节目的传播带来了更有力的新焦点。

1.4 从“填鸭”接受到“参与”体验,提升情感黏性

传统的新闻节目对于新闻信息予以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与受众有明显的距离;现在的新闻节目从题材到制播方式大多紧贴生活,使受众有了参与感和发言权,促进了受众对新闻节目情感体验的升温。

同时,节目设置也从原来“正襟危坐”的播报逐步地向多渠道变化,形成电视新闻节目中大屏小屏的跨屏互动。节目内外利用“两微一端”为受众提供平台,让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构成议程设置从而成为后续报道的题材内容。受众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感,情感体验会进一步提升。

2.方式、内容、影响:新闻节目传受互动特点

2.1 互动方式:构建多样节目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已经不再单纯地依赖电视媒介平台,而是将电视信号同时共享在各新媒体的渠道上,构成全覆盖式的播出平台。[1]平台的搭建,首先让受众在参与节目的体验上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受众可以通过手机App以及“两微一端”来随时接收新闻信息。其次,渠道的多元化也为受众间的讨论提供了更多的平台空间,通过留言与互动区的讨论,强化了受众的认同感。最后,更新的节目环节加入讨论版块,又将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建立得更加完善。总之,传播模式从过去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转变为“面对面”的互动传播。

2.2 互动内容:“取之于民”的题材构建符号认同

新闻节目的创作者一方面要把握新闻选题的贴近性,从受众的角度去尽量满足受众的“欲知”。只有受众的参与度高了,才容易构建传受双方对同一事物的符号认同、对同一事物的称呼,关注的视角也才有可能成为认同的符号。央视的《新闻周刊》《共同关注》《新闻1+1》,就已经改变了议程设置由媒体自身来操控的局面,传受双方共建的节目素材库带来了丰富的符号认同。[2]

另外,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节目中网络语的使用或生活俚语的改编,都极大程度地产生了传受双方对同一语言的符号认同,只有观看过节目的人才能产生共鸣。《共同关注》节目中的主持人朱广权,就经常在节目中以段子的形式来表达和评论新闻内容,跟受众产生了极强的亲近感,甚至在微博上形成热搜,产生了语言认同上的群体符号。

2.3 互动影响:提升主持人与受众的情感能量

电视新闻节目传受双方互动仪式的构建,使得受众参与节目的渠道增多了,内容更符合受众自身的需求。节目中经常出现网络事件,极大地降低了受众的认知成本。受众除了能收获到新闻信息之外,也极大地感受到了趣味性和人情味[3],同时还提高了对新闻节目的信任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对传播者的情感态度上。受众对传播者的情感态度的升温,又推动了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明星化”和“流量化”。例如:康辉在《新闻联播》中掷地有声的播报让观众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与力量,朱广权在共同关注中幽默风趣的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了亲切与自然。正是由于互动,传受双方的情感才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持续升温,成为增进传受关系的重要黏合剂。

3.技术、渠道、流程:构建完善高效的互动流程

3.1 技术助力——即时互动引入新闻节目

5G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让电视节目形式有了更多选择。跨屏互动、实时互动等直播元素进入新闻节目中,可以增强新闻节目的可看性和参与度,让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到最新的新闻信息,同时还可以及时有效地参与新闻节目。央视四套的《新闻舆论场》就开启了节目中大屏与小屏共同参与互动的新路径,主持人可以跟演播室嘉宾进行沟通,也可以快速地看到网络上受众的实时留言,以调整节目的节奏,让观众有更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给新闻节目的内容带来了更强的生命力。

3.2 渠道多元——构建深层次互动闭环

传统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就构建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不仅在账号中将原有新闻内容碎片化的传播进行分众覆盖,同时还开设专门的新媒体平台版块《主播说联播》,用更为网络亲民的语言对新闻事实加以评论。构建以节目为圆心的媒体矩阵能加速互动闭环的形成,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以及传受双方的情感深化。

3.3 流程清晰——完善情感反馈

加强新闻节目各版块的独立性。完成线性传播之后,新闻节目的创作者可以将各个版块拆散放入新媒体平台上,强化与受众的互动。分众传播到不同的受众面前,可以强化节目内容传播的效果。在节目的编排上,创作者应该将节目流程进行更精细化的调试,合理分配新闻节目互动的时间,不能让互动成为一种噱头和摆设,更不能为了互动而忽略新闻节目传播事实的本质属性。

4.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新闻节目的转型势在必行。从曾经的单向传播互动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渠道传播互动,已经为新闻节目的转型升级带来了一些变化。但是现阶段的传受互动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真正形成长效健全的互动流程和机制。真正建立健全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应该借助技术的革新和节目流程的优化,将新闻节目传受的互动向前推动,增强受众与新闻节目的黏性。

猜你喜欢

传播者新闻节目受众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探寻电视新闻节目主播如何应对新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