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3-01-03王克汪子琳田青峰
王克 汪子琳 田青峰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已从解救患者躯体与精神的疾苦逐渐演变成单纯对某一疾病的治疗[1],医疗市场化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严重损害了和谐的医患关系,也严重危害着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重塑和谐的医学人文环境,如何加强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事业发展和医患关系的正确引领,不断营造和谐共生的医患关系,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成为摆在所有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需求
众所周知,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以及爱护人。我国传统医学伦理倡导“医乃仁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是与人文最密不可分的学科[2]。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重视患者的生命价值,关心、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尊严和权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创新的突破,大量高精尖设备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医务工作者们凭借各种影像资料、检验报告来准确地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患者的身心痛苦被分解成各种检验数值和影像图片,只见数值不见患者疾苦,只见医疗技术不见人文关怀的情况越来越多。据有关统计分析,在所有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主要是因为服务态度、沟通交流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导致的,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缺失医学人文精神[3]。医学的初心和最终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在整个诊疗实践过程中,技术和人文是医学的两个要素,技术是医学的工具,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本质追求,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现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创新取得飞速发展,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技术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但“只见疾病,不见患者,强调技术,忽视人文”的情况越来越多,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愈演愈烈。
2.1 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较欠缺 在前期开展的一次面向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兰大口腔医院和兰大校医院)362名在职医师对医学人文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情况比较突出,历史欠账较多。主要表现在,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方案中缺乏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系统教育,仅仅依靠医学人文中心、德育教研室等非实体机构,面向校内外招募具有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背景的教学人员组成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开展医学人文选修课教学工作。由于教材不尽统一,师资良莠不齐,教育教学水平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的需要。医学生仅凭个人兴趣选课,把医学人文课程仅当作完成学分的选修课,选课人数不多,到课率不高,教育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2 医务人员对医学人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缺乏主动性 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对“医学的本质是人学”的正确认识,普遍认为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讲究的是医疗技术的更新和医学知识的储备,对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基本内容不够熟悉,对“医者仁心”的人文理念了解不够深入透彻。由于日常忙于诊疗工作,很少有精力阅读人文方面的书籍,医务人员自身人文素养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时期没有接受系统的医学人文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从医学生转变为医务人员后,繁忙的诊疗工作迫使其无暇主动学习人文知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已逐渐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在诊疗实践中践行人文关怀和“有温度”的诊疗服务,但是诊疗任务过于繁重,医务人员缺乏学习人文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诊疗实践中,当面对伦理选择的时候,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怎样符合“规定程序”,而考虑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相对较少,没有将人文价值观应用于临床实践。
2.3 诊疗过程只见疾病不见患者,强调技术忽视关怀在很多西医医院,患者及家属感受最深刻的是医务人员往往更加重视疾病本身,组织查房、病例讨论、多学科会诊等往往是针对疾病本身的,重视高精尖设备和新技术、新业务的运用,很多时候忽视了对患者本身的人文关怀,忽视了与患者沟通的方式方法,忽视了对患者隐私权利的保护和尊重,导致患者内心产生极大的落差和情感创伤。当一个人发生疾病伤痛,在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感情支持的时候,往往被安排在陌生的就医环境中(手术室、产房、ICU等),将自己交给陌生的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活动,甚至个人隐私全部暴露,患者身心都会陷入极度的不安和恐惧当中,这种情况更需要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然而,高速运转的诊疗程序更多关心的是检查数据和技术,患者感受到的更多是冷冰冰的器械和工具。
2.4 医疗机构忽视患者需求 在医疗市场化背景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无时无刻不被成本———效益导向所左右。在患者诊疗过程中,更多地看重运营效益和成本收益,没有把患者的疾苦和感受放在首位,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更多资源去了解、满足患者的诉求,现实中也无法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病房与患者深入沟通,容易造成医患之间信息量失衡,从而导致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产生,加剧医患关系紧张。有的医务人员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关注医保扣款、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等运营指标,甚至在单病种付费的临界点让尚未痊愈的患者先办理出院,再重新办理入院来规避医保扣款。更有甚者医德医风滑坡,收受患者红包礼品、收取药品耗材回扣等,严重影响医疗卫生行业形象,败坏医务人员声誉。
3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困境和难点
3.1 医学人文理论难以融入临床诊疗实践 中国传统医学讲究“仁心仁术”“悬壶济世”,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辉。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 尔 去 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同样闪耀着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的光芒。东西方医学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关注人文精神与诊疗技术的融合,强调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强调在诊疗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感受,给予最大程度的关心和关怀。虽然现代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医学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医疗机构也注重在诊疗实践中引导医务人员更加关注医学人文和医学伦理的重要意义。但现实工作中,医学人文精神与临床诊疗实践难以融合的矛盾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在参加培训讲座、日常教学过程中觉得医学人文理念非常好,应该好好落实到每一个诊疗环节中去,但是,医务人员一到临床工作中,所学的人文关怀、医学伦理顷刻间灰飞烟灭。何也?一方面医务人员接受的医学人文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内容,相对空泛,涉及的场景很多都是理想状态,完全没有考虑临床诊疗实践的复杂性,医务人员往往无法在诊疗实践中去实现,操作起来显得“无所适从”,也就谈不上自觉自愿的去开展人文关怀了。在当前医疗制度和管理模式下,医务人员并不能“随意发挥”,医学人文理论也就很难与诊疗实践相结合,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3.2 医疗机构运营管理机制对医学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机构市场化运营对医学人文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繁杂琐碎的诊疗工作任务迫使临床医务人员时刻盯着“考核指标”,整天考虑的是如何提升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医疗业务收入等运营问题,而无暇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临床教学工作中。在高校附属医院中,医疗工作事关医务人员的“饭碗”,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业”,临床教学工作成了陪衬的“副业”,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的比重也就更加微乎其微了。第二,医学生进入医疗机构实习,在仓促、快速、高负荷运转的医疗环境中,耳濡目染感受到的是老师们快节奏、高效率的诊疗工作氛围,对医学生的价值观、执业行为和诊疗态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学到的一点点人文知识找不到任何“用武之地”,人文关怀也就成了书本中的概念。第三,经营性的医疗运行机制必然导致医疗机构更多关注的是医疗业务、技术提升和经济效益,而医学人文和医德医风教育没有在制度层面上予以足够关注和保障。医务人员在聘用、选拔、考核、晋升等方面更加关注医疗技术、科研成果、诊疗水平,忽视对医学人文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无法从物质激励、晋升机会等方面激发医务人员提升人文素养,在诊疗实践中践行人文关怀的主观能动性。
4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4.1 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任重而道远 医学人文关怀属于一种诊疗理念,在社会认知层面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还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务人员、医学生在学习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多地学习人文、历史、哲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多的关注患者诉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边远贫困地区的群众诊疗需求,提升医学伦理、医学人文素养。从患者角度来说,需要全社会提升教育水平,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和现有医疗水平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认知,形成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社会风气。这个过程是社会大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位或者凭某人一己之力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4]。
4.2 政策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激励引导 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学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务人员人文精神培育工作,给予医学人文教育培训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例如加大医学人文课程教材、培训资料开发力度,在医学继续教育中增加人文医学培训课程及学分,医师执业注册严格审核医学人文课程考核情况、加大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中医学人文内容的比例,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知识培训比重,在职称晋升中增加医学人文内容考核,医疗机构应该在医德医风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中加大医学人文关怀和患者满意度测评等内容,通过政策规范和激励引导,多措并举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另一方面要不遗余力推进分级诊疗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大型公立医院“减负”,教育引导和减轻负担双向共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可能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培育好、贯彻好医学人文精神。
4.3 临床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作为高校附属医院,要引导临床医师在做好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完成教学工作。在临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中要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时刻注意引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在临床实习和技能操作中时刻关注保护患者隐私、关心关注患者诉求、结合临床实践遇到的问题引导启发医学生和青年医师究竟该怎么处理。临床医师同时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日常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带进课堂,把真人真事摆在学生面前,用人文关怀理念灌输医学知识,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医理念。
4.4 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应积极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教育机构,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加强人文医学课程建设,潜移默化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医学生在医学专业和精神伦理层面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将来成为一名基础扎实、充满爱心、爱岗敬业、医德医风良好的医务人员打好基础。医疗机构作为公益性机构,需要优秀的医院文化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医院文化建设应高度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和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例如通过举办届次化的新员工入职仪式、从医三十年荣职仪式、医学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精品文化活动、出版院刊、院报等为载体,培育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优秀医院文化,进一步凝聚人心,激励职工团结奋进,更加关心关注患者诉求,在日常诊疗实践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5 结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始终满怀感恩之心,时刻保持对生命尊严的敬畏,用真心真情对待患者,通过多种举措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在诊疗实践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做到群众满意,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长路漫漫,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才能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切实改善患者群众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