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市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2023-01-03董坤
董 坤
(河北省唐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北 唐山 163000)
唐山市处于河北省东部,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势特征,四季分明,日照资源充足,适宜马铃薯等农作物的生长。近年来,唐山市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有效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可有效控制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创新地区马铃薯生产模式。
一、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
1、降低烂种率
普通灌溉技术难以精确控制水量,种植中容易出现马铃薯烂种问题,降低马铃薯的出芽率。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精确控制马铃薯灌溉用水量,减少了马铃薯烂种率。
2、提高资源利用率
传统栽培模式难以同步进行灌溉与施肥,不仅马铃薯无法高效吸收水分和肥料,还会造成人力资源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同步开展灌溉与施肥工作,既增强了马铃薯植株长势,又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
二、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种植术要点
1、选地与整地
地块条件直接影响马铃薯产量,要精心选择种植地,保证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并且可良好铺设滴灌设施。种植前,利用深松联合整地机开展整地作业,作业深度35~40 cm。深耕后起垄,垄高与垄宽分别为80 cm 与40 cm。通常一次性施入基肥,每亩需三元复合肥20 kg,尽量采取条施模式,施肥深度30 cm[1]。
2、种薯处理
精心筛选,去除坏死、病斑或表皮龟裂的种薯。之后置于通风空旷处堆放,环境温度保持在10~15℃,持续半个月左右催芽。种薯长出幼芽达5 mm 时切块,小薯质量在50 g 以内可整薯播种;种薯质量在50 g 以上,需切块处理,确保每个薯块有1~2 个芽眼。为避免切刀传播病害,需用75%酒精消毒,一旦出现腐烂种薯,需将切刀浸泡在酒精溶液中10 min 左右进行消毒,一般需准备至少2 把切刀更换使用。切块后均匀喷施0.2%多菌灵兑水药液,放置在阴凉区域待播种。
3、播种管理
机械化播种,利用马铃薯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滴灌带铺设、播种等工序。垄上铺设滴灌带,间距在80 cm 左右,铺设长度需保持在120 m 以内。
地下15 cm 地温保持在6℃以上时即可播种。采取单行播种模式,株距16 cm。一般每亩用种量在200 kg 左右,每亩保苗数为4500 株左右。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可改善马铃薯植株生长条件,提高产量。
4、中耕除草
播后20 天左右,田间出苗率达到20%以上时可首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3~5 cm。马铃薯植株高度达到15 cm 以上时再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5~8 cm。机械培土时需密切检查田间,出现漏培区域及时进行人工培土,否则结薯后容易裸露,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
为避免杂草影响马铃薯幼苗生长,播后7 天田间喷施乙草胺兑水药液防除田间杂草。苗后出现杂草可早上田间喷施23.2%砜•喹•嗪草酮兑水药液[2]。
5、水肥管理
(1)水分管理
为满足马铃薯植株的水分、养分需求,需依据少量多次原则规范水肥补给。综合考虑降雨量、土壤墒情、植株长势等因素,科学确定补给时间和次数。播种后,土壤墒情较差时及时补水,确保土壤湿润深度在15 cm 左右,不添加肥料。补水时检查各滴灌带的连接情况。
苗期植株需水量较大,可进行2 次滴水,且每亩同步追施尿素3 kg 即可。田间出苗率达到50%以上后首次滴水,先滴0.5 h清水,之后追肥,施肥后再滴0.5 h 清水。1 周后第2 次滴水。
现蕾期进行4 次滴水,共追施20 kg 尿素与25 kg 硫酸钾肥。田间现蕾植株超过50%后进行2 次滴水,同步追施3 kg 尿素与硫酸钾,滴水间隔5 天左右。田间开花植株超过50%后进行6 次补水,间隔1 周左右,追施30 kg 硫酸钾。
(2)施肥管理
为改善马铃薯品质,现蕾期与盛花期内可使用0.5%磷酸二氢钾肥液叶面喷施,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部分田块植株长势过旺,可喷施25%多效唑悬浮剂600 倍液,以控制植株长势。喷施时严格控制多效唑浓度,浓度过低难以实现预期控旺效果;浓度过高则影响马铃薯植株正常生长;浓度适宜则可减少地上部分的营养消耗,增加薯块养分积累,改善马铃薯性状。
6、病虫害防治
(1)早疫病防治
早疫病一般先侵染马铃薯植株下部叶片,然后逐步蔓延到上部。叶片染病后,初期会产生圆形褐色凹陷小斑点,之后变为黑褐色病斑,且病斑上出现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病情加重后,病斑互相连接,病叶、茎部逐渐干枯。
发病前可地块喷施25%阿米西达2000 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防治,间隔保持在1周以上,持续2~3次。田间出现病株后可喷施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等药物,间隔1 周左右,结合发病程度确定喷施次数。为保证防治效果,尽量轮换使用不同药剂。
(2)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会较大程度影响马铃薯产量,叶片染病后初期会出现不规则黄褐色斑点,之后病斑扩大,有水渍状边缘,且叶片背面出现茂密的白色霉菌。茎部发病后会出现凹陷的褐色条斑,田间湿度过大时表面也会出现白色霉菌。田间出现病害后需及时清除病株,同步喷施58%甲霜灵锰锌、69%安克锰锌等药物,间隔1周以上,持续喷施2 次[3]。
(3)黑痣病防治
黑痣病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与块茎,可造成15% 左右减产。苗期内顶芽、茎基部容易染病,发病后顶芽会逐渐死亡,茎基部则会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生长期内地下茎、匍匐茎易遭到侵染,产生褐色溃疡型病斑。成熟期块茎容易被侵染,较严重时导致块茎畸形,且块茎上出现黑色颗粒状附着物。发病后需及时喷施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 倍液或25%嘧菌酯1000 倍液等药物,结合病情确定喷施次数,间隔保持在1 周左右。
(4)马铃薯甲虫
马铃薯甲虫主要啃食马铃薯叶片,甚至吃光马铃薯的全部叶片,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低龄幼虫存在明显聚集性特征,可将幼虫1~2 龄期作为防治重点,田间喷施苏云金杆菌乳剂500 倍液或20%啶虫脒水剂4000 倍液等药物,间隔1 周左右,持续喷施2~3 次。
7、适时收获
收获前10 天左右停止浇水,促使薯块表皮老化。结合马铃薯生产情况,选择适当型号的马铃薯杀秧机,一次性完成收获、秧苗清理等工作,杀秧后7 天左右收获。机械化作业时,尽量不要损伤到块茎表皮。马铃薯收获后及时装箱,避免阳光暴晒,贮藏前剔除霉烂变质薯块。
三、结语
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应用价值较大,不仅提升了水肥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加马铃薯产量。相关部门需深入推进技术宣传工作,详细讲解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实施要点,提高农户的马铃薯种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