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发展研究
2023-01-03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农机中心甘肃陇南742200
苟 勇(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农机中心,甘肃 陇南 742200)
甘肃享有“千年药都”的美称,中药材属于当地的特色产业。伴随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当地将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而要想提升中药材种植效益,关键在于实现机械化作业,而中药材机械化作业的难点在于收获环节。目前,中药材生产作业仍主要采用的是手工作业方式,原因在于种植面积小、种类多、立地条件差等因素。尤其是黄芪、甘草、党参、大黄等根茎类中药材收获仍采用的是手工种植与采收,或者在简易挖掘机挖掘后进行手工捡拾,收获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而且成本高,极大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1 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的相关技术要求
1.1 对农机具的要求
当地种植的根茎类中药材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党参、黄芪、当归、大黄、柴胡等。这些中药材的生长深度通常为25~60 cm,直径大小为0.5~6.0 cm。不同根茎类中药材的形状、直径大小以及生长深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的生物特性也明显不同[1]。比如,纤维含量高,木质性强,根茎结实,不容易折断的中药材,适合机械收获。一些含水率高、比较脆嫩、易断折的中药材,采用机械收获的难度非常高。具体来讲,应针对中药材的具体生长特性选择恰当的机具以及收获方式,方能让中药材产量与品质得到保障。
1.2 对收获作业的要求
很多根茎类中药材生长在地表以下20~35 cm的土层内,有的直径大,根系较长或者多年生,深度可达到40~60 cm。收获机组作业量大,速度相对缓慢,并对机具的配套以及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比较高。通常需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待通过后方能进入田间正式作业。在收获根茎类中药材前需要将主机与机具做好配套,保障连接部位的牢固性。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纤维含量高,深度通常为20~40 cm,一般选择超过44.11kW的作业机组,其作用幅宽大于60 cm,采用深挖方式可提升收净率与收获效率。柴胡这种密植型中药材,通常挖掘深度为30~40 cm,一般选用超过66.15kW的作业机组,作业幅宽多为100~120 cm,也能提升收净率与收获效率[2]。
2 当前甘肃省根茎类中药材机械收获作业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效应不足,阻碍了机械化作业发展
当前,甘肃省打造了一批根茎类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但从总体来看,所种植面积仅占全省种植面积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中药材仍是散户种植,尚未形成“药材加工企业+农户/合作社/协会+生产基地”的生产模式。因此,根茎类中药材种植分散,面积小,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也阻碍了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2.2 根茎类中药材收获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首先,甘肃省中药材机械化作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较低。其中,张掖、陇南、天水、酒泉等区域的中药材机械化生产水平较高,而甘南、定西、陇南等区域的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其次,不少区域采用人机结合的半机械化生产方式,部分区域大面积田地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与收获[3]。但是由于雨水冲刷与人为破坏影响,机耕道路损毁较为严重,给机械作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甚至一些地块无法进行机械化收获。最后,机具数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动力配套比不高。现在与中小型拖拉机配套的相关机具数量少,而且配套动力大,区域适应性不强。
2.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面临发展困境
首先,经费匮乏,制约了设备水平的提高。场库棚用地等未纳入建设规划,总体规模小,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整体水平较低。其次,由于制度不完善,规范性不高,发展活力欠缺,导致效益不明显,而且也缺少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第三,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社成员不多。设备少,服务农户不多,服务领域以及范围相对偏窄,辐射带动能力弱。
3 推动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发展的对策
3.1 重视宣传,转变观念
甘肃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应高度重视根茎类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优势,协调好各方面工作,大力宣传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作业、收获的好处,要进一步增强各方在发展根茎类中药材中的重视度,通过将中药材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多方联动构建合力,稳步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对外宣传,充分展示当地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特色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吸引更多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到当地的根茎类中药材产业发展中[4]。
3.2 积极宣传,提升机械化作业程度
地方政府要向农户大力宣传中药材机械化生产的好处,机械化生产技术,并通过扩大示范园建设,让广大农户认可机械化作业模式。首先,可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渠道积极宣传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的意义,创设中药材机械化生产作业的良好环境。其次,通过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渠道宣传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的各种好处。最后,开展与生产加工企业的合作,由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给予农机具操作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与安全作业观念。
3.3 给予资金支持,加大补贴力度
为激发农户运用机械化收获技术的积极性,各级财政部门应出台相关优惠措施,给予更多的资金帮扶,推动这些技术的快速应用普及。农机部门可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把补贴经费倾向于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机具,大力推广适合当地实际的适应性好、科技含量高的药材收获机具以及药材烘干机等[5]。另外,各乡镇要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利用财政资金,尽快完善机耕道路建设,确保机具能够顺利到地里收获作业。
3.4 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跟踪服务
科研部门与相关生产企业应对机具操作手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帮助机具操作手掌握更多新机具与新的操作方法,从而为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作业生产推广奠定人才基础[6]。与此同时,相关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对机械化收获作业机具采取跟踪服务,对相关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从而确保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作业能够顺利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将根茎类中药材产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才能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也能带动更多药材种植户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发展,达到增效提质,群众增收。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模式可以解决人工收获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能确保中药材的经济效益。为此,甘肃省应大力推广根茎类中药材机械化收获技术,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增加农户的机具购置热情,并完善相关制度与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根茎类中药材的机械化收获效率,为乡村振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