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四水同治”实践与经验启示

2023-01-03杨淇翔段华伟彭公明

中国水利 2022年1期
关键词:同治

杨淇翔,段华伟,彭公明

(1.河南省四水同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450003,郑州;2.河南省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研究中心,450003,郑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全年降水70%集中在汛期,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不匹配,水网体系不健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平不高,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不强,水环境质量达标程度不稳定,水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不完善,“水”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2018年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站位全局,立足大局,研判变局,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提出的“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要求,把“水”放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率先行动,举全省之力创造性地作出实施“四水同治”的战略部署。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河南省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的做法受到通报表扬。

一、主要做法

1.建立领导有力、责任清晰、协同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河南省成立以省长任组长的省四水同治工作领导小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2018年9月,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印发全省;2018年12月,“四水同治”动员大会胜利召开,“四水同治”序幕全面拉开。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水利工作情况汇报,集中调研省十大水利工程。分管副省长牵头推进省十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展,每月召开协调会,强力推进“四水同治”项目建设。省四水同治办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按照“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机制,有力促进了全省“四水同治”工作开展的常态长效。特别是在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小浪底南、北岸灌区、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灌区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中,省水利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统筹解决新建灌区引黄指标难题。各市县相继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全省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洛阳市将“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深化为“一四三、双百千、全覆盖”,切实推动“四水同治”理念思路、工程体系、制度举措全覆盖;信阳市建立了“八个一”四水同治工作推进体系,形成了市县政府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焦作市开展“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党政一把手亲自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的难题,动员各级各部门抢抓政策机遇,加大补短板力度,确保重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南阳市建立了“双十双百双千”储备项目库,与市委市政府“两轮两翼”战略和“九大专项”一体推进,在继续实行项目清单制管理和将“四水同治”工作纳入全市“两个高质量”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创新举措,在全市开展“两山”擂台赛绿水赛活动,激发了各地项目建设活力。

2.科学编制多规合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体系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落实省级财政经费2 450万元,通过招标选定规划编制单位,启动《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在多次充分征求省直部门、流域机构和各市县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省政府于2020年年底邀请院士、国务院参事、有关部委领导等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并于2021年12月由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由总体规划和节水、水资源配置、河湖水域岸线、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南水北调水资源利用、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骨干工程建设、地下水综合治理、水灾害防治、智慧水利10部专项规划,形成“1+10”规划体系。总体规划指导和约束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落实和细化,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规划》围绕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分期提出2025年和2035年目标体系,提出“一纵三横四域”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布局;提出“构建一张水网,建设六个体系,保障四个安全”的目标任务。“一张水网”即建设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六个体系”即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灾害科学防治、水文化保护传承、水法规制度保障体系;“四个安全”即保障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分近远期建立“四水同治”项目库,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和实施安排意见。

3.实施“一纵三横”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建设行动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河南省锚定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的目标,坚持“四水四定”,坚持项目为王,着力打造“三域”水网。①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全域水网。正在实施的十大大水利工程,年新增引黄水9.2亿m3和引江水1.65亿m3,新增向卫河、蟒河、惠济河等河流年补水17.66亿m3,减少地下水开采7.29亿m3,进一步提高洪汝河、卫河的防洪除涝能力,构建黄河南北岸清水走廊;②打造“上下游贯通、干支流协调、丰枯期互补、多水源互济”的流域水网。在黄河流域提出了“一轴两翼三水”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在淮河流域提出了“淮水北送”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在黄淮、黄海、长淮流域间提出了“引洛入颍”“引黄入卫”“引白入沙”的调水方案。③打造“内连外通、蓄泄兼备、旱引涝排、生态宜居”的区域水网。全省“四水同治”近3年累计谋划项目1 724个,完成投资近3 000亿元,为拉动经济恢复性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4.创新市场运作、两手发力、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模式

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参与的投融资模式。通过PPP等模式,由各级政府投入引导资金13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461亿元,利用金融贷款68亿元,利用专项债券9亿元,社会融资占投资总量的半壁江山,为工程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引江济淮(河南段)、小浪底北岸灌区两项工程,吸引社会资本61亿元,开创了水利工程省级层面实施PPP建设模式的先例。在市县级层面,濮阳市积极探索供水“四化”新路径,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实现了政治、经济和生态效益,其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的通报表扬;驻马店市利用社会资本全面推进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利用企业承包模式,将城市生态水系、水环境治理等公益性项目,与市政工程、房地产、商业街等有开发价值工程打捆承包给开发商投资建设,解决融资难题;三门峡市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坚持多元投资共建互补,一手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水利投资,一手通过专项债、国际银行贷款、与央企合作等模式多元化筹措资金,破解了大石涧水库、金卢(鸡湾)水库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二、治水成效

1.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方面,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3 285万亩(1亩=1/15hm2,下同),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16;工业节水减排方面,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4.5 m3,比2015年下降20.5%,居全国先进水平;城镇节水降损方面,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左右。缺水型城市、省直管县(市)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30%、20%以上,非缺水型城市、省直管县(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农村居民供水保证率持续提升,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

2.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南水北调利用汛期富余水量,通过向白河、卫河等河流生态补水,有力保障了沿线河湖健康生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200 km2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87.5%;美丽河湖加快建设,湿地面积达942万亩,湿地保护率增加到52%。在黄河滩区建成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5个湿地公园、9个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总面积181万亩。省辖市和县级市建成区、县城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分别达到22%和12%;地下水漏斗区面积持续减小,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

3.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强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市县323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省污水处理能力达1 167万t/d,年处理污水量35.5亿m3,城市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7%、93%。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30万户,创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近1 000个。四大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7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4.水灾害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紧盯水库垮坝、山洪灾害、超标洪水等三个风险点,构建洪涝灾害防护网、工程运行管理网、抗洪物资调配网、灾害应急救援网“四张防灾减灾救灾网络”。在2020年淮河防汛工作中,河南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作用,强化滚动精准预报,会商研判,联合调度,有效拦洪、削峰、错峰,减少王家坝洪峰流量1 920 m3/s、降低水位0.51 m、缩短超保时间24 h,最大限度减轻了王家坝防洪压力,成功抢护史灌河大堤险情,受到水利部通报表扬。

三、经验启示

1.始终坚持治水思路

“十六字”治水思路是根本遵循。新时期治水思路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节水是谋划重大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前提;空间均衡是解决水利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关键路径;系统治理是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各生态要素整体施策的本质要求;两手发力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四水同治”实施中,河南省委始终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结合河南实际,创造性贯彻落实。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和贯彻“十六字”治水思路,河南才能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做到更加出彩。

2.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决定因素。河南始终坚持党委对“四水同治”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议事协调机构,高位推动,上下联动,握指成拳,凝聚合力,把“四水同治”放在实现“两个确保”、事关中原更加出彩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充分体现了党对“四水同治”的集中统一领导。省市县各级党政负责同志,狠抓落实,立足实际,创新举措,提供了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实践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四水同治”行稳致远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四水同治”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保驾护航。

3.始终坚持群策群力

群策群力是关键一招。“四水同治”重在“统”,也难在“统”。“统”要求的不仅是治水理念的统一,更要工作步调的一致,形成治水兴水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在“四水同治”实施中,河南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流域为单元,推进系统治理;打破行业部门壁垒,统筹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农业、林业等部门力量,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始终坚持精准治水

精准治水是制胜砝码。河南实施“四水同治”,始终坚持精准施策,不断增强各项措施的协同性、耦合性、针对性。围绕破解水资源紧缺问题,提出建设国家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特别是针对2020年应对淮河流域暴雨洪水,河南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汛前修订完善主要河道、蓄滞洪区、在建大型工程等度汛方案和超标洪水应对预案,汛期加强高频次预报,实现了全省无水库大坝溃口、无河道堤防决堤、无一人因洪涝灾害伤亡。

5.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四水同治”工作实践中,正是由于持续改革创新,才能精准识变、科学应变,才能顺势而为、聚势而上。比如,在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方面,通过推行“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河长+互联网”,以打造天、空、地、人立体化监测网络为支撑,实现了以信息化推进河湖管理现代化。因此,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治水兴水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为“四水同治”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同治
慈禧“鸡娃”为什么失败了?
便秘、痔疮要“同治”
景德镇民窑瓷器“同治”年号印章款年代辨析
《(同治)衡阳县图志》作者考
慈安不是“受气包”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搭建平台 实施好中医药现代化
搭建平台实施好中医药现代化
荒唐同治讲信义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