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渗透

2023-01-0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市场经济

徐 妍

(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高校要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各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面向低年级大学生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但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演进皆因资本主义而起,并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为超历史、超阶级的社会制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引导学生认识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局限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实践自觉。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在国内高校逐步落实,有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度持续高涨。其中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研究,已涉及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2]、开展课程思政的原则、目标和方法[3-5]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6-7]。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和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现有研究在梳理“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时,有的按照教学章节进行归类[3,5],有的从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挖掘[6-7],但整体上缺乏统一导向。“西方经济学”课程到底蕴含哪些思政元素,挖掘这些元素应遵循什么原则,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这些是笔者在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应是随意的、偶然的,其价值取向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因此,我们主要从这5个方面挖掘、梳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

(一)铸牢政治认同方面

大学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群众基础,铸牢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丰富[8],核心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的认同[9-10]。

西方经济学具有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科学因素、实用价值,但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经济学,具有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价值取向[11]3。应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解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和局限性,明确要批判摒弃哪些意识形态的无益成分;并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而西方经济理论不能用来指导中国的实践[11]33。在这种理论认同与自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实现铸牢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思政育人目标。

依照以上思路,在铸牢政治认同方面应围绕两个内容点挖掘思政元素。

第一,聚焦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阶级性是西方经济学极力掩盖粉饰的属性,但这种性质却根植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生产领域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该论断具有进步性,但未触及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西方经济学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性质就鲜明起来。庸俗经济学家开始放弃古典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发展出一系列明显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的“主流理论”,旨在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并宣扬其永恒性。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断分化、创新,但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未发生变化[11]36。“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12]。内生于资本主义的西方经济学讲不好“中国故事”,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规律必须用中国自己的理论加以阐释。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正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以此为理论指导的过程中取得的。

第二,聚焦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局限性。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西方经济学只关注生产中人与物的关系,而将人与人的关系从生产方式问题的探讨中撇开了,从而否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深入到价值创造层面去揭示资源配置和利用活动的本质。这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本质的回避态度,再次表明了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倾向。

(二)厚植家国情怀方面

家国情怀表达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厚植中国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要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小我”成就“大我”、“大我”升华“小我”的互动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

在西方经济学经典作家看来,在市场经济中要实现利己目的,就必须提供满足他人自利需要的手段[13]。尽管在这种情境下也实现了利己和利他的统一,但利己是目的,利他只是实现利己的途径而处于从属地位[11]24。这与家国情怀强调的“小我服务于大我”的担当奉献精神存在本质区别。

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还应聚焦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局限性来挖掘、拓展思政元素,教育学生深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取向,铸牢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防线。受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在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过分强调个体性,忽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根本性决定作用,折射出一种崇尚自由、自我的价值取向。关于经济个体的行为动机问题,西方经济学进一步通过“经济人”假设给出了明确回答,即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个人首先是自利的,也就是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标榜为人的本性,实质是在为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进行辩护[11]29。尽管西方经济学试图通过“看不见的手”原理说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也会同时增进社会利益,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但这种市场自发调节效果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假定上的。由于成立条件过于严苛,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三)提升文化素养方面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胡寄窗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将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租税原则、货币制度、价格理论等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思想中的某些概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使那些‘言必称希腊’的人惊为奇迹”的结论[14]。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就提出了“惠而不费”的自由经济思想、“藏富于民”的富民思想以及“以义统利”的义利论等[15]68-83,这些思想对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因此,事实绝不是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没有一个东方国家有任何东西可以与西方国家中世纪僧侣们所作出的良好开端的经济分析相比拟”。

在提升文化素养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思想资源,结合东学西渐的历史背景,介绍中国古圣先贤的经济思想及其与西方同类观点的关联和区别,带领学生从经济视角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思政教学中,除了肯定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历史价值外,还应说明其局限性。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未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经济概念呈现出非确定性,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外延都因时、因人而异,缺少稳定的分析范式[15]29。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才能真正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

(四)强化宪法法治意识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其自身的复杂性也在增加。面对市场主体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单纯通过道德教化、行政管理等方式已经不足以化解和协调,必须要有专门且权威的行为规则来约束、规范经济社会活动[16]。没有法治,市场主体的正当权利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其参与商品生产、交换和市场竞争的自主性、公平性也得不到释放和维护,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也必然无法发挥。可以说,法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17]。

从这个角度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从多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实现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首先,可以运用生活实例特别是具有一定社会知晓率的案例、案件,使学生了解不正当市场行为的常见表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秩序以及会产生哪些危害等,从而深化对市场与法治的关系的认识。以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治必要性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坚定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意识。其次,适当介绍并鼓励学生了解国内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及与专业、就业领域相关的职业精神和规范,引导学生丰富法治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塑造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最后,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现行宪法修正案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表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地位,形成自觉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意识。

(五)加强道德修养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更应该是道德经济。市场运行的基本动力来自经济主体对自我利益的追逐,但理性经济人未必都是道德经济人。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促进个体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反,当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道德失范现象日益普遍,这种个人主义还会蚕食现存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需要持续加强道德建设,从而约束、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中,就曾出现过因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迅速蔓延以及个人私欲膨胀而导致社会道德普遍失范的情况[18]。当前,国内市场经济规则、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还不够健全,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我国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19]。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夯实社会道德基础,从而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加强道德修养方面,可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突出强调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通过生动案例,使学生理解道德自律对维持市场有效运行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主体应遵循“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的行为规范要求。同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不断增强道德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课程思政的渗透策略

在充分、准确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为有效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落实专业教学的育人作用,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基本思路和策略。

第一,应重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合理延伸,通过丰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力以及对思政教学的接受度,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学的有效渗透。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是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演进脉络、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内容时,考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经济思想史”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关联。在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中,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持续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此外,条件允许时还应组织“西方经济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以及思政课开展集体交叉备课,提高思政元素的挖掘质量。

第二,应重视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夯实思政教学的感情基础,保障“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探索构建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教学素材库,让数据和案例“说话”,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积极运用课余读书班、实地参观等第二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巩固和深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的认同,从而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第三,课程思政应践行“学生中心”理念,关注学情基础。学情基础不同,学生对深层次知识的透视和吸收能力不同,因而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路、方案也有差异化要求。为此,任课教师应加强对课程思政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重点提升思政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保证专业育人不错过、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对在校生的行为表现及失范情况等开展动态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意见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提高专业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市场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简明经济学
市场经济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