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角下高校朝鲜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3-01-03刘婷
刘婷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高校朝鲜语教学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进行传授,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也需要对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加强重视,并从新文科视角出发,教师需要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学育人全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与德育育人功能有效融合,使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外作为可选择的第二外语语种之一,朝鲜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的切入点,使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实用性增强,并对课程教学特色和优势进行充分挖掘。
一、朝鲜语专业教学特点分析
朝鲜语专业需要对零基础的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培养,进而有效满足社会朝鲜语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如科学研究、翻译等。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专业针对零基础的学生,并且通常对学科价值缺乏足够认识,甚至一些学生对其缺乏认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认同增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自信心的提升,为其后续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专业课程需要对学生朝鲜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培养,其中教学内容应包括:韩半岛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经济等内容。同时需要对增强学生本土文化认同加强重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容易受到韩国文化的影响,因此课程思政有效渗透至关重要。
另外在朝鲜语专业课程安排方面,通常针对低年级,主要侧重于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对高年级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如在翻译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翻译工作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组织;针对语言工作,应对学生的语言文学加强培养等。教学课程安排还应与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相结合。
二、外语朝鲜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的重要意义分析
在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使“立德树人”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一)对学生文化自信加强培养
在朝鲜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思想政治、中国国情知识等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从跨文化层面出发,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加强培养,其中包括了韩国文化、政治、历史、经济、民俗等,并且通过对比分析中韩、中朝跨文化等,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能够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学生能够对其他国家语言和社会文化进行学习的同时,避免出现学生对其他国家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盲目崇拜的情况,使学生的中国文化归属感、认同感有效提升,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1]。
(二)使学生个人修养及道德水平提高
以往教师对学生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培养更加重视,要求学生掌握说、听、写、读、译的能力,并通过韩国文化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这也是以往韩语专业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而对学生综合素质、个人修养、道德水平予以忽视。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课程思政与外语课程加强融合,成为了新时期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学生学习朝鲜语全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同时教师应对课程中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如何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进行深入思考。另外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结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有效提升学生个人修养、专业能力、道德水平、沟通能力等,使课堂教学育人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三)不断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和师德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职能,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情操及人格魅力,同时坚实自身职业理想,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对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心态予以尊重和关怀。其次教师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学习和践行,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对学生的学科认同及践行能力加强引导。另外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榜样及指引者的作用,通过师德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的增强,有效保障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朝鲜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增强
首先在朝鲜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身所承担的育人功能和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仅需要对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讲授,还需要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加强教育。现阶段不少朝鲜语教师曾在朝鲜或韩国留学,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教师首先应增强自身课程思政意识,对其科学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和领悟,并对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不断挖掘。其次教师应对自身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以及引导能力加强重视,对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习,使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有效提升,强化职业道德理念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培育和践行,使课堂教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加强引导。
(二)课堂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文化自信增强
在朝鲜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应与思政要素加强融合,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2]。首先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加强培养的同时,还应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及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社会文化层面入手,对学生的跨文化比较加强引导,使学生文化视野更加开阔的同时,使其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如在对中朝、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历史以及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时,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大体把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利用朝鲜语对中国文化、社会发展现状等进行介绍和讲述,使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的同时,能够对学生朝鲜语表达能力及跨语言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加强培养,并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的不断强化。
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支付宝在韩国发展和普及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科技的进步有更深入地了解,进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神不断增强。
(三)思政元素挖掘和有效融合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朝鲜语教学中的育人功能,需要对课程设计加强重视,这也是实现两者有效融合的基本途径。教师首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材大纲,对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并与职业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热点新闻以及时事政策等有效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如教师可对“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十九大精神等相关内容进行选取,将其作为学生翻译及语法学习的素材,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思政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熟悉,从而有效促进思政教育的多方位开展,有利于学生政治素养、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使教师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功能同时得以体现。另外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线上活动,对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筛选,利用微信群、QQ 群等社交平台向学生进行推送,并组织学生在线上进行交流、讨论。
(四)思政目标确立
为了使思政教育成效进一步提高,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对思政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课程内容的递进及关联性进行充分考虑,针对相类似的主题,可采用核心各点串联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落实。在朝鲜语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年级学生实际语言掌握能力对教学方案及思政目标进行合理设置,其中低年级侧重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高年级侧重职业技能培养等。其次对学生的朝鲜语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培养的同时,还应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重视,并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避免出现思政教育孤岛的现象。思政目标确定,可从朝鲜语教学课程设置及学生学习规律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思政目标进行分阶段设置[3]。
针对低年级的基础知识类课程教学,思政目标应确定为学科价值认同强化。其中教师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重要讲话,从树立学生远大理想,激扬学生的青春梦,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贡献力量入手,增强学生的学科价值认同。刚入学的朝鲜语零基础的新生,对于学科价值缺乏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对低年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对学习兴趣加强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并及时对学生抵触心理等进行疏导,使学生的学科认同感增强,有效保障学生学习成效,同时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加强引导,对学生的主动地位予以尊重,使其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使学生能够将自身个人追求及理想与国家民族发展有效融合。
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朝鲜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的同时,应结合国家所倡导的“四个自信”,从中国积极面对世界发展的角度出发,与所涉及的韩半岛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经济等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要素相结合,使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进一步强化,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沉浸在韩半岛文化中而丧失文化自觉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课程思政的“先立足中国、后面向世界”的原则,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设置。如在针对韩国社会发展及制度相关内容讲授时,可将韩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及理论相结合,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及社会土壤的强大优势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推动国家走向富强、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等方面的优越性。另外在进行韩国文化知识讲授时,还可以通过汉韩文化关联性分析,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
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教师应对职业伦理教育加强重视,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卓越人才[4]。由于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需要严格遵守的职业准则和伦理规范,学生个人行为能够体现其职业道德观、价值观的同时,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素质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率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现阶段部分从业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存在着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以及过度趋利的心态,极容易导致工作岗位中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甚至引发经济或法律层面的严重社会问题,对社会信用基础造成负面影响。另外朝鲜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从事旅游、翻译等工作,所以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及实践课程中,需要加强伦理准则和道德判断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专业伦理及职业道德加强教育,进而使学生思想行为更加规范,良好道德观念有效塑造,使朝鲜语教学中全方位育人格局得以有效构建。
(五)网络平台建设
在朝鲜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使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高度融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首先可利用网络平台,对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文章、时事新闻评论、政策等进行定期推送,同时与学生之间加强线上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一步优化和创新。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负面信息或虚假报道,对课程思政融入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对教育途径进行不断拓展,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对各种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不断整合,并在线上与学生之间进行隐性连接,进而使思政内容能够全面覆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与时俱进、因势而新、因时而进的浸润式教育得以有效落实。如教师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在节目当天在朋友圈、学生QQ 群和微信群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对传统节目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更深入地了解,有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爱国精神的激发。
(六)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为了确保思政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职业素养和使命感,使自身榜样力量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朝鲜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对人文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策和形势、法律等加以了解和掌握,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践行,使传播者、信仰者、践行者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5]。其次课程思想的有效实施与教师政治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师德、教学艺术等密切相关,其中教师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包括了教师的外在形象、教学态度、精神世界、价值取向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处事等。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行为、习惯进行不断反思,并通过与学生之间加强日常交流和互动,能够在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结束语:“立德树人”具有系统性、长期性以及艰巨性的特点,在新文科视解下,朝鲜语专业教师应首先对自身职责和使命加强认识,并对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重视,将课程思政与朝鲜语教学有效融合,对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对线上线下教学渠道进行不断拓展,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使思政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